游学市场“乱象”上线
2019-12-27夏春晖
夏春晖
当前暑期、寒假的游学成为不少家长的消费标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观影响下,家长不惜砸重金,以期孩子通过“游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游学”成为寓教于乐的典型,备受学生家长欢迎,一度被旅游市场认为是一片“蓝海”。
不过,关于游学的“吐槽”声也不绝于耳,有人认为游学市场价格虚高,有人表示游学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游学乱象也逐渐浮出“海面”。
旺季利润可高达50%
当前游学生态圈主要由国内外学校、大型教育机构、专业游学中介公司以及在线旅游企业(OTA)为主,其中国内外学校直接对接的游学形式占据市场第一份额,其次,教育机构瓜分游学市场剩下蛋糕中的最大一块。
根据新东方教育机构发布的《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游学目的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外语语言能力”“锻炼独立自主能力”位列前三,游学被赋予太多期待。
曾在某大型游学机构工作多年的旅游达人黄先生告诉记者,当前教育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中,最受欢迎的是以学英语为目的的游学团,一方面学英语是教育机构学生的主要诉求,由此该团容易成形;另一方面以学习英语为主的游学团资源成熟,成本较低,旺季时候不少教育机构利润可达50%。
暑期与寒假是游学市场的旺季,以学英语为主的游学产品中,通常周一至周五白天会安排学生在国外学校进行英语学习,有些游学产品平时仅有上午会安排学习,下午组织半日游,周末是自由时间,也会安排一些短途旅游,整体而言是追求轻松的游学感。
大部分教育机构的产品周期多为两周至三周。黄先生认为如果出国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游学,时间周期为三周的产品比较合适:“三周的时间,学生可以比较适应英语环境,同时可以较为系统的进行英语学习,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防止早恋,很多参加游学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相处时间太长容易产生情愫,三周的相处比较稳妥。”
小心游学寄宿陷阱
游学产品的住宿主要有三大类:寄宿当地家庭、学校宿舍以及宾馆酒店。其中寄宿当地家庭被冠以很高的期待,这类住宿方式被很多家长、学生认为是可以融入当地、了解当地文化的捷径。但这个观点对有多年游学带团经验的黄先生而言,不敢苟同。
黄先生告诉记者:“说实话,想通过寄宿当地家庭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了解当地文化,很难。”比如新加坡,当地人比较内敛,同时工作忙碌,即使可以接待外来学生在家住宿,也很难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再比如英国,大多数提供寄宿的多是移民或前往欧洲打工的家庭,他们本身对当地生活的了解程度比较有限。此外,寄宿当地家庭容易有安全隐患,万一发生纠纷,游学团组织者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
为此,黄先生认为教育机构组织的游学产品中,住宿倾向于宿舍类的。通常选择集体宿舍便于组织者管理,导游与领队、带队老师与学生住在同一幢宿舍楼,如发生问题可及时解决。另外集体宿舍通常分为男生宿舍与女生宿舍,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青春期学生之间夜晚住宿发生“越界”行为。
游而难学成产品痛点
中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中产阶级规模扩大,收入可观的家庭为了更好的培养子女,会选择利用假期让孩子“游学”。一些教育机构也不惜在营销上发力,花大钱宣传国外“高大上”的游学项目,产品“含金量”也存在虚高情况。
上海某旅行社刘经理告诉记者:“游学机构准入门槛过低,导致整个游学行业良莠不齐,很多游学机构推出的产品其实只是华而不实的‘皮包货。”“同样是游学,不同游学机构开辟的类似线路上,游和学的比例差距也很大,有的干脆是游而不学。”刘经理说,“由于游学行业起步时间较晚且多是兼职业务,行业内部还没有产生普遍认可的行业标准。”为此,刘经理建议家长应选择信得过的正规游学机构。
今年8月,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曾报道游学市场乱象,该栏目记者采访了今年暑期参加为期14天美国“暑期插班营”游学项目的高中毕业生小王,小王表示14天的游学行程中,飞行时间3天,游览景点(包括大学校园)占用6天,上课时间仅有5天,她认为:“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练口语的话基本也交流不到多少。”为此,游学行业业内人士表示:“游学市场上游而难学,游多学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很多学生与家长只能吃哑巴亏。”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关于游学效果,75%的家长认为“低于预期”。其中,“游而难学”“游多学少”被认为是游学项目存在的首要问题,其次是“虚假宣传”。
无资质机构涌入“蓝海”
自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国内游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在二孩人口红利、家庭收入提升、国家政策红利三大利好政策驱动下,中国游学市场2016年已达到300亿元,未来五年可保持30%至50%的复合增长,五年后该市场有望突破千亿大关,被业界认为是“一片蓝海”。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文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慮,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这份“意见”并非鼓励“出国游学”,而是侧重于国内研学:“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但是此文件一经公布,无论国内学校、教育机构还是在线旅游企业都认为这是为游学开“绿灯”。
由于游学市场潜力、“钱力”可期,自然吸引众多竞争者加入该市场分食,但业内人士指出,游学市场尤其是海外游学市场还没有行业规范、市场准入等要求,存在监管盲区,“外包”成了游学市场的常见模式。对于该模式,刘经理道出了担忧:“游学团到了国外后,孩子和领队就交给外包的旅行社负责当地运作,国内旅行社只能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领队保持联系。由于这个行业准入门槛低,很多没有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和培训机构也在经营着出国游学业务。一些旅行社拿到团费后提取其中一部分钱用以转包给其他机构执行,这些转包后的机构在国外可能没有稳定的合作旅行社,或者合作单位不正规,这些都是外包的弊端。”
明规则亟待压制潜规则
目前并没有针对游学项目的行业监督标准,由于游学机构往往不仅从事游学一项业务,教育部门目前还很难对游学项目进行单独考核。我国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四部门曾在2012年5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组织主办单位应是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对外教育交流机构或者共青团、少先队与妇联组织。主办单位可以委托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承办,但旅行社必须具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许可经营出境旅游方面的资质。主办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通知中并没有对游学项目制定相关监督标准,只要求旅行社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对教育培训机构等开设的出国游学方面未涉及,同时如何对境内外组团机构资质考核,通知也未做明确规定。
游学市场需要出台针对性的规则以严惩乱象,攻克“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