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跨“河”

2019-12-27李斌

决策 2019年11期
关键词:跨河郑州区域

李斌

跨河发展,解决“郑北缺失”问题,有利于发挥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郑州的辐射带动力,进而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

10月29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郑新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策略。

此前在9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政策解读栏发布了一篇《把黄河变内河 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文章,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文中明确指出,郑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就要利用沿黄优势,努力把黄河变成大郑州的内河,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扩大发展空间,带动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让黄河、嵩山的绿水青山成为河南的底色和亮点。

在黄河中下游,济南更是先行一步,早在2014年就已明确提出,“要将黄河以北纳入济南中心城区”,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为主,变“跨河”发展为“携河”发展,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在国内,大规模的跨江跨河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上海跨黄浦江、天津跨海河、 广州跨珠江、兰州跨黄河等。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南京、杭州都提出了跨江联动发展,进入“拥江”时代,扩大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如今,郑州为什么在此时明确提出跨河发展?郑州跨河的路径在哪儿?进入“黄河时代”又能给郑州带来什么?

郑州的“烦恼”

2018年的郑州,光环璀璨夺目: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人均 GDP 突破10万元,成为北方第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省会城市。一时间,郑州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但热闹的头条之下,郑州也有着自己的“烦恼”,集中体现在“首位度不高”和“发展不协调”上。

先看首位度,郑州亟需拓展空间。与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首位城市比较,郑州在发挥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仅为广州、上海、武汉、成都的43.48%、30.58%、67.57%、65.36%;与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相比,2018年郑州经济首位度仅为20.8%,分别低于武汉、长沙16和10.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相对滞后。

在产业竞争力上,郑州资源型产业占比长期维持在40%以上。2018年,郑州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为54.67%,较杭州(63.9%)、西安(61.9%)、南京(61%)有明显差距。工业上,郑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毛利率较低,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缺乏在产业链中具有较高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出口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富士康带动。郑州科教创新资源薄弱,国家及部属重点院校和高层次科研机构较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薄弱,综合承载力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在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区域面积最小,约为成都(14312平方公里)的一半,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靠后,生态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承载力薄弱。

再看区域格局,亟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目前,郑州东、南、西三个板块分别有郑东新区、航空港区、西部新城等战略支点,均有明确的定位与发展载体,而郑州北部尚无明确的发展载体支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郑北缺失”的尴尬现象;同时新乡、焦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相对后发,这为打造“大郑北”板块,推动郑州跨河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此背景下,围绕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以郑焦、郑新融合为契机,以推动郑州跨河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大郑北”与郑州、新乡、焦作的交通对接、产业对接、生态对接和公共服务对接,构建现代化新城区,推动郑州大都市区深度融合,既是破解郑州发展空间不足、沿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关键,更是推动郑州大都市区融合发展的现实选择。

跨河发展,解决“郑北缺失”问题,有利于发挥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郑州的辐射带动力,进而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心两翼”的发展格局

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从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至少应当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产业升级的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中心和对外开放的“节点”。目前来看,郑州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跨河发展”恰好成为“补课”的重要抓手。

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但郑州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加快推动郑州“跨河”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郑州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补齐创新发展和高端功能短板。

当前,郑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拥有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推动郑州“跨河发展”,有利于郑州整合资源和政策,将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功能平台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同时,郑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但郑州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推动郑州“跨河发展”,有利于郑州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優势,吸引优势资源汇聚,推动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从区域联动发展来看,“大郑北”板块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郑州“跨河发展”,是强化郑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重要节点作用的关键途径。

郑焦(焦作)、郑新(新乡)沿线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化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产业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成长性服务业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加快郑州“跨河发展”,以云台山、太极拳、沿黄生态旅游带等为依托,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郑州大都市区的“后花园”和國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将有望成为郑州高成长性服务业新增长极。

在郑州,郑东新区与航空港区已成为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的两大名片,郑东新区总部经济与金融业初具规模,航空港区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郑焦、郑新沿黄旅游生态带的快速发展,有效支撑郑州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从区域形态上形成“一心两翼”的发展格局,从产业体系上形成金融、总部经济、航空物流、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局面。

资源要素如何“跨河”

郑州联合新乡、焦作,在郑州大都市区框架内,打造“大郑北”板块,实现“跨河发展”,本质上属于跨行政区域的融合发展创新,需要秉承“合作、联动、协调、共赢”的理念。推动郑焦、郑新深度融合,在地理空间上“跨河”的同时,更要实现资源要素的“跨河”。

统筹谋划区域融合发展,首当其冲。以推动郑新、郑焦融合为契机,谋划郑州跨河发展,科学认识“大郑北”板块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特殊性,站在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审视和谋划大郑北发展的突破口、切入点和抓手,深刻认识充分发挥各板块功能的战略意义和现实要求,围绕各板块主体功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大郑北各区域融合发展。

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先行。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推动郑新、郑焦融合发展为契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用,加快推进大郑北区域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共同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大郑北”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三是协同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大郑北”各板块比较优势,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共建产业集聚区,逐步统一土地、环保等政策,推动产业跨区域布局,以共建产业合作平台为重点,促进板块间产业协作配套、鼓励企业跨区域重组联合,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协作分工的“大郑北”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在做好产业分工基础上,四是协同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秉承均衡共享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强化“大郑北”区域公共服务交流合作,合理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协助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均等化。

最后是协同共创区域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大郑北”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行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区域绿色化发展,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文明家园。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

猜你喜欢

跨河郑州区域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舟桥兵:跨江跨河搭大桥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跨河特大桥悬灌梁合拢段施工技术
梦启郑州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城市桥梁工程跨河水准测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