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游客活动为导向的旅游度假村规划

2019-12-27段炼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9年11期

段炼

【摘要】以活动为核心来指导空间布局,一直都是规划设计领域的理论热点,尤其对以体验经济为标签的文旅领域来说,这一方法尤其重要。旅游度假村作为这类项目的代表,因其适宜的空间尺度和复杂的行为模式,最适合成为活动主导理论的实践范例。本文以德懋堂度假村为背景,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探讨度假空间的两大特点,模糊的功能边界和无序的空间要素,并提供一个以游客活动为导向的度假村规划途径:由活动核-活动线-活动碎片组成的度假活动空间网络。

【关键词】旅游度假村规划;活动主导;度假活动空间网络;德懋堂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态建设的要求,旅游度假村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规划门类。度假村是体验经济的代表项目,其规划和设计都应以游客的活动为核心,通过多层次的活动空间体系丰富游客体验感,增加黏着度,提升整体运营品质。

1、旅游度假村规划适合活动导向

旅游度假村适合作为实践案例,主要由于以下几个特点:

1.1文旅性质

旅游度假村属于文旅项目,无论文化或旅游都是以活动为核心的。文化是活动在时空中的沉积:“人与环境的相互渗透将产生形式、关系和意义。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它们的共同属性得以继承下来……形成文化其本身”。 而旅游的基础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创造机会,让游客在参与性的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度假作为旅游发展的最高阶段,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尺度适宜

杨·盖尔认为规划有城市、开发和人性化三个尺度。 在旅游小镇、风景区等大尺度規划中,强调活动导向,就意味着要从宏观的城市尺度跳越到微观的人性化尺度,这种跨域中观尺度的规划思维在实施层面是有难度的。度假村核心区控制在200亩左右,研究范畴被限定在开发层面,和人性化尺度联系密切,奠定了活动主导规划的基础。

1.3复杂的行为模式

如果活动者的行为模式过于单一,活动分析就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同是开发尺度,居住区、工业园内的行为模式以必需性活动为主,而度假村则因项目而异,无论活动的结构、内容和流线都不尽相同,只有这种具备一定复杂性的行为模式,才具备主导空间的能力。

2、活动主导的度假村空间特点

2.1功能边界的模糊性

在度假村中,严格限定的功能边界会禁锢游客的活力,这是因为度假活动的流动性特点,复杂的行为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在多元化的空间里,功能划分的重要性已经消失了”。 德懋堂的商务场所,正是呼应了这种行为模式特点:文化书房可以举办中型讲座,山顶吧座适合小规模座谈,景观池畔则提供了更轻松的洽谈环境,还有便于私密会晤的茶室等等。这些散落的空间都考虑到商务活动的可能性并预留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形成一张遍布、多元的商务活动网络。除了功能边界的模糊,建设/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界限,甚至规划红线也消失了。正如德懋堂开辟的乡游线路,把红线之外的自然景点、乡村民俗、地方美食等特色体验,和内部活动整合联动,利用外部区域提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度假村的边界向周边蔓延出去。

2.2空间要素的无序性

度假活动的目的已经不是为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度假的推力是为获得暂时的心绪平静和自我满足 。和居住相比,度假是一种“奢侈”的活动,如果说前者是刚需空间,度假村提供的就是奢侈空间。刚需空间首要考虑满足基本需求的技术条件,技术为导向的规划强调理性化的空间要素,道路、建筑和开放空间系统决定了整空间结构。而精神需求强调从内部分析个体的感性诉求,从空间片断而非整体着手,“它不像绘画或雕刻那样是从外面看的作品,而是进入里面,从内侧作为空间来体会的艺术作品”。  例如,德懋堂的建筑组合更多考虑游客的现场感受,针对每处活动,营造一帧一帧可以看到、听到、触到的片段场景。度假村由若干这类场景组成,秩序感和系统性被削弱了,总平面有些“混乱无序”,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持续体验,让游客时时浸入到全面的度假氛围中去。

活动主导的度假村中,常规方法无法驾驭失去传统特质的空间,规划师迫切需要新的工具去引导空间组织,串联起所有模糊、无序的空间,这一工具就是度假活动空间网络。

3、度假活动空间网络构建

活动主导规划,就是“提倡从下面和里面开始规划……首先是生活,其次是空间,最后才是建筑。” 很多实践中,规划师虽然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但在操作上却将活动和空间独立研究,忽视了两者间的制约关系。本文将构建度假活动空间网络的过程分为三步:活动核—活动线—活动碎片。(图1)

3.1活动核

活动核是承载核心活动的资源节点。依据整体定位确定活动者,通过市场研究分析偏好,就可以得到核心活动类型清单。而选择的资源节点,需要具备强势景观特色和提升利用潜质,在增加必要设施后就可以容纳相应的度假内容。构建活动核的重点,就是将活动清单和资源节点进行双向校准。首先以空间要素为依据,从景观环境,观光视线,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私密/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研究不同活动类型的空间需求,再对照资源节点的空间供给,得出不同活动类型在空间上的大致布局,即活动核架构雏形。接下来依据活动逻辑,通过研究活动之间的关系来修正活动核的内容。分析要素包括设施需求,活动关联度,经营管理等:重设施活动易集中布置,提高设施服务效率,设施要求低的则相对自由;有些活动可以相互借用资源,宜临近或合并布置,便于组织管理,另一些则需要独立资源节点......通过空间要素和活动逻辑的双重校准,我们可以得到度假活动空间网络基本构架(图2)。其中活动和节点并非一一对应,单个节点可以包含多个活动,同一活动也会分布(下转62页)   (上接58页)在若干节点内,构建出模糊的功能边界。

3.2活动线

虽然活动核已经考虑到活动在不同空间中的联动性,但行为不会在节点间跳跃,连接活动核之间的线性交通空间,也是活动的重要载体。度假村内快捷交通的需求减弱,让我们有条件创造一些个性化的交通方式,使游客在行进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这类活动线也是活动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德懋堂的户外电梯,通过和地形环境结合,营造出独一无二的观景体验,已经成为度假村的必游景点。游客从狭促的景区入口进入电梯,瞬间被眼前“山水徽村”的实景画卷所震撼,随后随电梯下降,以平、深、高不同角度欣赏项目全貌,最后沉入谷底花园。电梯不再是为解决垂直交通,而是通过视线切换,营造出一种戏剧般的体验过程,让游客沉浸在山地度假村高低错落的美感中。无论特色化的交通工具或组织方式,目的都是要将散布的活动核结点成网,让活动在度假村内连贯、流动起来。

3.3活动碎片

由活动核和活动线组成的空间网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系统,反映了规划师期待的游客行为模式。但度假村的活力,不仅来自规划空间,还依赖游客的创造力。正如巴特认为城市是市民的文学作品一样, 部分度假村也应是游客的杰作。他们会发掘各种碎片空间,自发进行超出规划的活动。这些活动碎片缺乏体系,凸显了空间的无序性,却让度假生活更加丰满。在过程中,每位游客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到空间网络中,度假村成为大家交换生活态度的场所,也是社会多元文化的展示平台,实现了度假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活动空间网络搭建中,规划师不能无視活动碎片,虽然无法全面控制,却应尽量促成这种空间的形成:通过预留白地,增加弹性场所,并在交通、基础设施等层面,将核、线与之衔接,充分诱导游客自发活动。度假活动空间网络不再是静态空间,“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记忆……让人感受到了自己与场所在时间维度上的融合”。

结论:

随着中国新一轮消费升级,体验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度假村等以体验经济为灵魂的项目来说,如何将活动研究纳入规划,引导空间布局,是保证项目落地,提升运营效率,获取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德懋堂度假村在多年的规划运营一体化过程中,摸索出创新的规划方法,提供了活动主导规划的一种实施路径,也为理论向实践迈进做出一些探索,让规划成为推动体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02):36-39.

[2]扬·盖尔,盖尔,欧阳文,等.人性化的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95

[3]沈丽珍,江昼,于涛.新时期城市空间的流动特征[J].城市问题,2009(06):11-16.

[4]Dann G M S .Tourist motivation an appraisa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2):187-219.

[5]芦原义信尹培桐.街道的美学[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62

[6]扬·盖尔,盖尔,欧阳文,等.人性化的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98

[7]Roland Barthes .The Semiotic Challeng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199.

[8]扶国.城市故事论[J].城市问题,200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