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渔阳里2号开发与保护的历史考察
2019-12-27李城
李城
[摘要]自1920年春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知阶层集聚于老渔阳里2号,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筹备成立大会、初期发展等项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老渔阳里2号因其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作用,被确定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馆。但由于各种原因,几年后被关闭。2018年10月,老渔阳里2号整治工程启动,将恢复其革命历史纪念地的功能。
[关键词] 老渔阳里2号;开发与保护;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 (2019) 11-009-06
“渔阳里”是当年上海法租界的一条石库门弄堂,其间有两幢小楼,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别称为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陈独秀经李大钊秘密护送至天津,乘船来到上海,开始了筹建新型政党的政治实践。陈独秀于1920年春至1922年9月居住于老渔阳里2号,使得这幢看似普通的民宅,与中共的诞生及初期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渔阳里”成为展演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精彩序幕的历史舞台。
一、老渔阳里2号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1920年4月,俄共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华,经由北京来沪,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陈独秀,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李汉俊等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5月,陈独秀与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等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并起草了党的纲领。随后不久,陈独秀又与李大钊商议决定,将组织名称正式确定为“中国共产党”。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最初成员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李达、陈望道、杨明斋、施存统、沈玄庐等。[1]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致函各地,建议“组织支部”;同时又派施存统去日本东京,陈公培去欧洲,联络有关人员;11月,拟订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因此,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筹建全国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发起作用,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1920年,陈独秀寓居上海,影响深远的《新青年》的编辑部即设在老渔阳里2号陈家。1920年9月,新青年社成立,这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专事出版发行《新青年》,因此,《新青年》杂志从第8卷第1号开始,与群益书店脱离,正式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还特设“俄罗斯研究”专栏,开展社会主义讨论。该刊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读者,销售量达“一万五六千本”,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的重要阵地。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通过创办刊物,设立出版机构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革命理论的深度和力度。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周刊创刊,这是最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成立又新印刷所,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1年6月,以望志路108号即树德里李书城寓所为通讯处,组建新时代丛书社,出版《新时代丛书》,扩大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渠道。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包括新渔阳里6号、望志路108号等具有全国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出版中心。
(三)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敬告青年》中明確宣示: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渔阳里”也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新渔阳里6号,原为戴季陶寓所,1920年4月维经斯基来华时创办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负责,对外挂“外国语学社”的牌子,因此,外国语学社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第一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由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外国语学社的办学目的,一为掩护团的工作,二为培养党团干部。学社表面上公开招生,实际上都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荐。1921年春起,学社学员分批赴苏俄留学,其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人。
1920年8月22日,在陈独秀、杨明斋的指导下,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沈玄庐、施存统、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不论年龄大小,都加入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建立后,向各地分发团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团的组织,并经常与各地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实际上起到了发动和组织成立中国青年团的作用。
(四)开展工人运动的重地。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等人通过调查、演讲、成立工会组织、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等多种方式,动员组织工人阶级,使之觉悟,使之振作。1920年4月,陈独秀在出席由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讲,指出“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2]。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劳动界》在“发刊词”中阐明该刊的宗旨是“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3]。《劳动界》深入浅出地向工人说明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价值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被工人称誉为自己的“喉舌”和“明星”。《新青年>第7卷第6号亦为《劳动节纪念号》专刊,不仅有孙中山、蔡元培的题字,还刊载了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成为宣传工人、启发工人的好教材。
1920年11月,上海机器工会在白克路207号(今凤阳路186号)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等到会发表演说。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工会团体。
(五)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处。1921年6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以老渔阳2号为联络处,由李达、李汉俊出面,组织开展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致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委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会议,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会议期间,老渔阳里2号和博文女校都是与会代表们讨论问题、修改文件、处理会务的场所;李达、李汉俊、张国焘等于会议之外,多在老渔阳里2号与有关人员研究会务。7月30日,中共一大会议因租界密探闯入而中断。当夜,李达、毛泽东、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渔阳里2号商议继续会议的办法。
(六)第一届中共中央局所在地。中共一大选举成立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9月后,陈独秀由广东回到上海,专任党中央工作,仍居住在老渔阳里2号。“当时决定宣传工作,仍以《新青年》为公开宣传刊物,由陈自己主持”[4];李达编辑《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物;张国焘主持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中央局会议、会晤各地来沪的同志,亦在老渔阳里2号举行。1922年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央执行委员会仍驻委员长陈独秀寓所。因此,老渔阳里2号实为中共创建初期的决策中心和党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
陈独秀1921年10月、1922年8月两次在老渔阳里2号家里被捕,此事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于是党的工作机构进一步隐蔽化。1922年10月,中共中央迁往北京。
二、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二馆的开辟与关闭
新中国成立后,为迎接建党30周年,中央指示,对建党初期的历史遗迹进行寻访调查。中共上海市委非常重视中央的部署,从1950年9月开始,市委宣传部负责调查和寻访中共一大会址及有关建党初期史迹,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和宣传部干部杨重光等人具体落实此项工作。
沈之瑜、杨重光等人接受这一任务后,深知重任在肩,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勘察工作。他们得知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周佛海的儿子周之友(原名周幼海)就在上海工作,于是设法找到周之友。周向沈之瑜等人提供了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线索:第一,他的母亲杨淑慧现在上海。“一大”召开期间,周佛海曾带杨淑慧去过开会的那座房子,也曾叫她往那里送过信;第二,周佛海写过一本《往矣集》,其中谈及出席中共一大的情形。于是,沈、杨等人找到杨淑慧,请她帮助找寻中共一大会址及相关红色史迹。
杨淑慧领著沈之瑜等人首先找到了老渔阳里2号。当年,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为她介绍认识了周佛海,因此常至其地,对这幢石库门房子极为熟悉。南昌路原称环龙路,外观基本还是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虽然事隔多年,杨淑慧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根据几个月缜密细致的查证,至1951年4月,分别核实了兴业路78号是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所在地(简称中共一大会址),南昌路铭德里2号(即《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是中共成立后的中央工作部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第一个‘总部”[5]。太仓路127号(即博文女校旧址)则为中共一大会议期间代表们的住宿之地。中共上海市委派人将兴业路的“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博文女校旧址等处拍了照片。其间还专门派杨重光携带三处旧址的照片,到北京征询请示有关方面的意见,又专门邀请了李达来沪帮助勘察。
据李达回忆:“1921年7月,党成立代表大会开会以后,成立了中央工作部……9月间,陈独秀辞去广东教育厅长,回到上海专任党中央书记,他住在渔阳里二号(他的家是住在楼上的)。中央三人的集会,是在老渔阳里二号楼下客堂,或统厢房举行的。”李达明确认为:“由以上所述看来,我们把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成立的中央工作部,确定为老渔阳里二号,是合乎实际的。”[6]
上海找到这三处富有纪念意义的重要革命史迹后,立即向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就相关事宜做出指示。1951年7月3日,中央致电上海市委:“中央认为这几个地方如属可靠,即可用适当方式保存留作纪念。但据报告这些房屋都极破旧,恐不易久存,望你处研究一下,这些地址是否确实,及是否可能保存,保存下来如何利用,如何布置,并望将你们的意见电告。”[7]为此,上海方面随即又对此三处房屋进行了仔细的勘察和调查,认为,“以上三处房屋,均保持卅年前之原形”,兴业路76号“房龄三十余年,尚牢固,很可保存。现有居民数家,均为小工商业从业员”;渔阳里2号,“房屋尚新,相当牢固,可保存”;太仓路博文女校,“房屋较破落,但经修筑后也可保存”。“鉴于这三处地方,均有重要历史意义,故亟应迅速修筑,辟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拟组织一专门委员会,进行修筑、整理、布置工作。”[8]
1951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将中共一大会址(原望志路108号,现兴业路78号),南昌路铭德里2号(即原环龙路渔阳里2号,现南昌路100弄2号)中共成立后的中央工作部旧址,太仓路127号(原蒲柏路127号)中共一大代表宿舍三处史迹联合组成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即第一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建筑物,当时是李书城和李汉俊的住宅;第二馆——党成立后第一个工作中心,当时是陈独秀的住宅;第三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时,部分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同志)的临时住宅,当时是博文女校。以“三馆合一”的形式,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
同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决定,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即中共一大会址,以展览党的史料和毛泽东著作为主;第二馆即中央工作部旧址,以展览工人运动史料为主;第三馆即“一大”代表宿舍,以展览毛泽东生平事迹为主。[9]1952年1月初,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成立,隶属上海市文化局。随之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夏衍、陈虞孙、方行、沈之瑜、杨重光组成,设计并领导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工作。管委会草拟了《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计划与说明文字》,呈送中央宣传部审核。
老渔阳里2号1959年5月26日、1980年8月26日,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一楼客堂间东面墙上挂有一块铭牌,上面写着:“1921-192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部在这里办公,领导当时党的日常工作,毛泽东也曾一度在这里工作。”以后老渔阳里2号改为市文化局下属单位宿舍,后又为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宿舍。博文女校旧址改为上海市京剧团职员宿舍,“文革”期间一度收回,1977年修缮后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后,老渔阳里2号又陆续搬进了四户人家。
2015年6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成立了二级组织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有关渔阳里的研究宣传工作。研究会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讲座,印制散发宣传小册子等各种方式,宣传“渔阳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这处革命纪念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许多本地、外地游客甚至外国研究者及游客闻名而至。
渔阳里2号以其原生态、完整性、内涵丰富、样态多重等特点,在上海众多红色史跡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渔阳里街区应在“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保护”的原则下保护、开发和利用。2018年6月12日,黄浦区正式实行“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对南昌路100弄2号(老渔阳里2号)进行置换,原居民另外安排住所,10月,老渔阳里2号内居民完成搬迁。经历百年风云的老渔阳里2号经过修缮整治,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59.
[2]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说[G]//陈独秀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
[3]汉俊.“为什么要印这个报?”[J].劳动界:第1册(1920年8月15日)
[4]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1955年8月2日)[G]//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
[5]上海市档案馆.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计划与说明文字[A].卷宗号:A22-1-32.
[6]李达.关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几个问题(1954年2月23日)[G]//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
[7][8]老当.上海最早确认的三处革命遗址[J].上海城市发展,2014,3.
[9]上海市档案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计划向市委、中宣部的请示(1951年10月22日)[A].卷宗号:A22-1-32.
[10]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经一年修建已初步完成[N].解放日报,1952 - 07 - 01.
[11][1 8]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6 0年大事记(1952-2012)[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5.8.
[12]上海市档案馆.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工作的经过情况和初步意见(1954年4月12日)[A].卷宗号:A22-1-184.
[13]包惠僧.勘察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几点意见和回忆[M]//包惠僧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
[14]陈望道.党成立时期的一些情况[M]//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6.
[15]上海市档案馆.报告[A].卷宗号:A22-1-127.
[16]《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文物博物馆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6.
[17]上海市档案馆,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问题的请示(1954年11月20日)[A].卷宗号:A22-1-184;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60年大事记( 1952-2012)[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7.本文为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批准号:2017BHC017)的研究成果作者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