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数据济困”彰显人性温度

2019-12-27李英锋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饭卡核查隐性

李英锋

今年9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些学生突然发现饭卡中多出几百元,令人十分诧异。在校内的公众号上,也有些同学反应收到了资助提醒短信,怀疑是诈骗短信。得知是学校利用大数据“隐性”资助后,感动不已。据悉,学校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费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资助,让学生在享受补贴的同时,柔软的内心也能得到保护。(9月22日澎湃新闻)

根据公开报道,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都有过类似“隐性”资助,收获众多师生点赞。高校通过大数据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偷偷”地进行帮助,彰显了人性温度。

认定困难学生,本质上是一个核查、证明的过程,在前些年,学校往往将证明贫困的责任都交给学生,让学生递申请、说贫困、交证明,有些学校甚至还会公示贫困学生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困难学生的隐私被泄露,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近年来,教育部以及各地相继出台相关规定,下发通知,要求学校对其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必须尊重和保护其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且取消贫困证明,允许学生或其监护人出具书面承诺。显然,比之竞选贫困、公开比惨,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而一些高校更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无需学生申请,不设任何条件,凭食堂消费大数据信息进行摸排检索,结合人工进行二次核查,确定资助对象,不显山不露水地帮助困难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照顾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又保障了资助的科学性、精准性。慈善的最高境界是施受无心,高校依托大数据“隐性资助”学生是对施受无心的生动诠释。

高校通过“大数据济困”,不仅优化了认定程序,提高了认定效率,还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责任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符合政府有关证明减负的要求和趋势。

在各高校乃至一些中小學,已经普遍实行了饭卡结算制,智能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给依托食堂消费数据摸排困难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撑。食堂消费是对学生生活境遇的一个客观折射,刨除一些不经常在学校食堂吃饭学生的异常消费数据,那些食堂消费水平远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即正常水平的学生,有大概率是家境不好的学生,根据这一筛选数据再进一步核查确认困难学生,无疑就大大缩小了核查范围,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显然,食堂消费数据是一个认定困难学生的可行切口,也有实践做支撑,获得了校园内外的好评。各学校均可学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做法,开启“大数据济困”模式,用隐性柔性的资助呵护学生的内心。

猜你喜欢

饭卡核查隐性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采用保留被测件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