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光电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2019-12-27周冬跃温坤华
陈 丽,雷 亮,周冬跃,温坤华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光电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陈 丽,雷 亮,周冬跃,温坤华
(广东工业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按照“一中心双融合三依托”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养成为中心,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并依托实验课程建设团队、企业技术团队和实验室管理团队,实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四化”改革,即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模块化、实验平台建设发展基地化、实验课程教学实施类别化和实验项目建设前沿工程化。改革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提升了专业实验教学队伍保障。
新工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光电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显著,使光学技术从理论层面普及到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信息时代质的飞跃的关键,是培养和依靠高素质、复合型的光电创新人才[1]。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形势下,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产业升级发展需要高校输送更多优秀的光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2]。而光电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支撑条件。
1 改革思路
为培养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光电专业工程人才,按照“一中心双融合三依托”的改革思路,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了新工科建设改革。
“一中心”,即聚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养成为中心,改革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平台、实验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法,提升工科人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测试调试、团队协作等能力。
“双融合”,即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推动实验教学创新[3]。发挥工科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优势,鼓励支持教师将科研最新成果和技术服务最新方案,转化为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或实验项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光电产业集群优势,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的企业学习阶段,并建设企业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三依托”,即依托实验课程建设团队、企业技术团队和实验室管理团队。一是依托实验课程建设团队,升级改造面向新工科改革的专业实验课程,开发新的实验项目;二是依托区域企业技术团队,发挥课程产业创新优势,参与实验课程教学与实验项目建设,并指导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工程实践;三是依托实验室管理团队,按照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及时改造实验室,升级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并加大实验室开放,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4]。
2 改革内容
按照“一中心双融合三依托”的改革思路,面向光电新工科人才培养,实施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四化”改革,即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模块化、实验平台建设发展基地化、实验课程教学实施类别化、实验项目建设前沿工程化。
2.1 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模块化
首先,优化光电技术实验课程层次结构。进一步厘清了专业实验课程的层次结构,将实验课程分为4个层次,如图1所示,内容涉及基础、专业、综合设计及综合创新。依据光电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光电专业工程素养养成规律,将专业实验教学分层次开设,明确各部分的工程训练目的和目标。
图1 实验课程体系
其次,模块化设计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打破课程独立实验的界限,避免实验设置的无序和可能造成的交叉重复,建立综合实验教学体系[5]。综合设计性实验打破单一课程的封闭体系,追求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形成多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6]。
第三,不断开发完善实验课程教学资源。根据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依托学校、学院的优质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委托课程建设团队挖掘已有实验课程潜力,持续更新与开发层次多样、内容丰富、选读方式多样、开设方式灵活的实验课程及教学资源。
2.2 实验平台建设发展基地化
针对光电子信息学科特点,结合光电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以基地化发展思路打造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平台,以平台的建设来整合、改造和提升学校光电信息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水平[7],努力将一体化平台打造成资源共享的实验平台及科学管理深度开放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是与校外实践平台对接的开放平台,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和对外交流来促进人才培养与平台发展。
坚持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为核心[8],以光电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了本科生光电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图2所示。该平台包括6个子平台,即5个实验教学子平台和1个综合创新实践子平台,可支持强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训练,锻炼和培养学生在涉光科技层面的应用能力。
平台运行坚持总结优化与基地化发展。根据建设目标和运行情况,及时总结平台运行管理中的优点和问题,不断调整优化,使平台以最佳状态支持光电新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平台运行成熟后,调整和提升其结构与功能,按照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标准推进平台建设,挖掘基地化平台对人才培养的复合功能与潜力。推动基地化平台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并以平台为基础,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或大型企业加强交流,加强与校外实践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平台研究成果转化和校内外实践平台合作培养,达到学校、地方/企业、学生“三赢”局面。
2.3 实验课程教学实施类别化
在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基础上,根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分为光源、光调制、光检测和光成像4个方面的特点,实验课程相应地分为“源、调、测、像”4个类别。紧密联系光电技术工程实际,对已有的教学与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应实验课程类别相应建立了6个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基础光学实验室、激光技术实验室、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光纤与通信技术实验室、信息光学实验室、光电一体化实践创新实验室。新增购置一批实验教学仪器,完成主要实验教学仪器的更新换代。实验课程的类别化实施,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和开课使用效率,也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图2 光电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2.4 实验项目建设前沿工程化
第一,以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推动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前沿化。依托本专业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主持各类科研基金较多的优势,开设基于科研项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I及基于企业科技合作以及技术开发内容的综合设计性实验II。新增实验项目12个,其中创新实验项目5个。学生通过进入教师的前沿科研课题,亲身感知企业的前沿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应用能力”。例如,基于光电检测与机器视觉是目前华南地区涉光科技七大产业群之一的产业前沿优势,新增了8台套“TH-02光电视觉检测实验仪”,开展了“光路搭建调试与面阵 CCD/CMOS数据采集实验”“面阵CCD/CMOS图像预处理实验”“OCR字符识别实验”“二维码识别实验”“图像模板匹配实验”“SVM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实验”等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实验项目。
第二,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推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工程化。建立鼓励基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毕业设计选题制度。通过该制度,使毕业设计题目更加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真心实意”作设计、“真刀真枪”做工程,缩短工程师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校企协同培养期间,指定企业和学校各1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让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3 实施效果
3.1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保障更加有力
保障光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有效实施的重点,在于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即实验课程建设团队、企业技术团队和实验室管理团队的建设。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师资水平、改善师资队伍职称和学位结构。校内实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了80%以上,并要求教授主讲实验课。引进的高水平人才7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特聘教授3人,“青年百人”3人;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青年教师在国外高校进修1年以上的有2名,短期进修的1名,晋升教授2名;已具有30人规模且大部分为光电专业顶级优秀人才的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另外,依托实验教学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引进或聘用,建立了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库,主要来自合作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技术骨干。通过联合开发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等方式,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依托力量。
鼓励支持实验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研究,近年来,获得省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项目12项,出版实验教材1部。借助实验示范中心平台,积极与企业联系,共建产学研实验室1间,并与多家光电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3.2 学生培养效果持续提升
近年来,经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物理实验大赛”“光电创意设计竞赛”“光电创客竞赛”等,获得省级以上课外科技竞赛奖励达70多项。其中,2018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本科生近3年多来获得专利授权8项,发表第一作者科技论文12篇,其中有二区论文2篇。本专业应届参加就业的毕业生,90%以上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产业领域就业,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可迅速承担起相应工程岗位职责,对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意。
4 结语
面向光电新工科人才培养实施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坚持新工科改革理念,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平台、教学实施方式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光电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3年多来,接待青岛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来校调研和经验交流,并与兄弟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签署了实验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合作协议。
[1] 漆强,刘爽.光电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36(1): 166–168.
[2] 章熙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99–102.
[3] 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26–31.
[4] 丛蕾,蒋家慧,郭恩棉,等.实验教学平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31(2): 117–125.
[5] 余建潮.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53–55.
[6] 沈涛,黄金哲.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光学技术,2008(增刊1): 212–213.
[7] 雷存喜,贺建权,龙立平.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10(3): 146–148.
[8] 王勇,叶敦范.依托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1): 145–148.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for training optoelectronics talent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EN Li, LEI Liang, ZHOU Dongyue, WEN Kunhua
(School of Physics and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form idea of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s and three dependence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s reformed by tak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center,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with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relying o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construction team, enterprise technology team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team,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s carried out, that is, the modularization of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classification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and engineering of frontier experimental project. The reform has achieved a number of reform results and has improved the guarantee of profess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m.
new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G 642.0
B
1002-4956(2019)12-0223-03
10.16791/j.cnki.sjg.2019.12.052
2019-04-11
广东省教育厅综合类教改基金项目(粤教高函[2016] 236号)
陈丽(1966—),女、海南琼海,教授/副院长,光学信息处理/光学设计。E-mail: ggchenl@gd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