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安全视域下的习近平精准扶贫观阐释

2019-12-27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精准农村经济

胡 玥

(吉林警察学院 经济管理系,长春 130117)

中国改革开放41年来,经济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总量增长了近80倍,年均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的2.9%,平均增速高达9.5%。2018年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不仅保持了经济体量和总量上的持续、快速增长,也打造了制造领域“高精尖”的名片,多项指标已超越西方国家成为行业翘楚。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中国经济已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时期,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在过去的40年间,年均经济增速缓慢,美国为2.6%,日本为2.1%,欧元区仅为1.9%,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形成巨大反差。政治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低迷、民粹主义等因素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猜疑、误判不断加深,进而采取诸如贸易战等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严重威胁了中国的经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框架,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经济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随着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接近,农村贫困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全面解决。精准扶贫是我国针对现阶段国情所采取的重大创新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扫清障碍。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经济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阐释精准扶贫政策时,必须在经济安全视域下进行,才能全面透彻、与时俱进。

1 经济安全及精准扶贫的理论概述

1.1 经济安全的含义及特征

关于经济安全的含义,理论界始终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是从整个国家层面上去定义经济安全,认为经济安全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的经济利益及经济发展在整体上是安全的,不受来自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不会因为某些因素给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或者使国家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避免或化解经济危机的作用。所以,经济安全的本质是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能够维护经济健康、可持续性向前发展。

经济安全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经济安全的性质具有个性化,它的个性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第二,经济安全的构成要素具有战略性,它是直接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经济状态,而不是一般的经济状态。第三,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具有外源性,在通常情况下,威胁经济安全的因素外源性多于内源性。因此,经济安全不是产业安全和区域安全的简单堆积,而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整体表现。经济安全要维护的是国家的整体经济秩序,保证国家的综合安全,增强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1.2 精准扶贫的含义和特征

它是科学有效的治贫方式,指在治贫过程中,针对贫困区域不同的环境、贫困农民不同的状况,对贫困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精准扶贫的服务对象是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到湘西考察时提出的,其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使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精准扶贫也成为现阶段的时尚话题和热点问题[1]。

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精准扶贫有显著的特征。第一,“精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扶贫工作的全部过程。从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措施的制定、扶贫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扶贫成果的考核都要把握住“精准”二字。第二,“精准”的含义在不同工作程序中标准不同。例如,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时,要求“准确”识别,在制定实施帮扶措施时,“精准”的核心是“科学有效”“真扶贫”“扶真贫”。第三,精准扶贫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整个市场、社会组织等力量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第四,精准扶贫注重内涵式发展,而不流于表面形式。它注重开发扶贫对象自身的能力,培养扶贫对象价值的创造力,不单纯看扶贫对象的收入水平是否提升,而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2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审时度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成果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篇”,来源于国家安全实践,同时又是国家安全实践的升华与引领。保障国家安全应当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没有经济安全作为保障,就不可能面对国内国外的任何一方面,更谈不上具有国际话语权。对于农业大国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1]。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经济需要尽快发展,贫困问题必须尽快消除,三农问题必须得到根治[2]。因此,精准扶贫是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伟大的战略性决策。

2.1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2.1.1 农民收入普遍低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增长幅度缓慢,总量上不高,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图1可以看出,2016—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虽然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相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很低,二者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农民收入普遍过低,不但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经济安全问题。

图1 2016—2018年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2.1.2 农产品的人均产量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使农产品的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农产品产量比较低,造成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出现。另外,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多,耕地面积少,使得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通常都不能实现规模经营,无法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造成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详见图2。

图2 中国2015—2017年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2.1.3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投资环境较差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差距较大,很多地区公路不通或公路建设情况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破旧、落后。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但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造成了较差的投资环境。自身条件差,吸收投资困难,双重不利影响限制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详见表1、表2。

表1 中国第一、二、三产业2015-2019年累计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表2 中国2015-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当期同比实际增速(单位:%)

表2 (续)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 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2.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不断加剧。首先,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异化日益严重。当前,农民收入普遍低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农民生活压力较大,生活水平不高。此外,部分地区的政府对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度不够,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失衡。其次,贫富差距问题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加重,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经常出现,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加,造成了经济安全风险。最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发展中地区差距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安全。详见表3。

表3 2015-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情况

表3 (续)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2.2 对外竞争力不强

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在对外出口时,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纷纷出台保护性措施,对我国形成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目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3]。

图3 2018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单位:元)

2.2.3 收入与消费不平衡

当前,我国物价总体上涨,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之间出现矛盾,收支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城乡差距较大(见图3、图4、图5)。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人民币存在贬值的风险,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会愈演愈烈。长此以往,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增加,社会动荡情况会出现,经济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图4 2018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

图5 2018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2.3 农村经济面临的经济安全风险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粮食生产更是实现了“九连增”。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过渡期,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也面临一些风险与挑战,保障农业经济安全的要求也明显增强。我国的农业生产与西方农业强国的农业生产在粮食数量安全保障上虽然可以持平,但产业效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上相差较大,传统农业生产在科技转型上面临较大压力,习近平主席也强调了通过科技引领和支撑,实现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型,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有着重大意义。

3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城乡融合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习近平城乡融合思想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全党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核心,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所以,乡村振兴必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执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思想,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进程。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3.2 精准扶贫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乡融合战略的根本任务是改善民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贫困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精准扶贫正是为消除贫困而实施的创新性举措。通过精准扶贫,给贫困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提供丰富的资源,有效地解决扶贫、脱贫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人才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民的自身发展能力;通过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建设,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精准扶贫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4 精准扶贫观对于构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4.1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安全视域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兑现中国共产党在带领贫困人口和地区同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群众观的体现[3]。虽然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扶贫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推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此时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中国贫困治理的攻坚阶段,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因为地域、教育等因素导致的贫困问题难以通过宏观经济的整体提升得以解决。能够因地制宜切实解决一些“顽疾”性的问题成为彻底脱贫的关键[4]。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性,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定要全面脱贫脱困。精准扶贫正是为了有效地消除贫困,它加快了我国迈进小康社会的步伐,也让每一个中国人坚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信心,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经济保障。

4.2 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彻底消除贫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要求。习主席提出,要给困难群众的生活织起一张安全网,要完善贫困地区的民生政策和社保水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分布广,扶贫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水平,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阻碍。精准扶贫以更科学的思想,更合理的措施,解决了扶贫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农民脱贫速度明显加快。党和人民坚定了精准扶贫的自信心。从2014到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数据看(详见图6),过去连续5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持续下降,贫困发生率也逐年下降,中国扶贫工作在开展“靶向精准”治理后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农民收入直接或者间接性地增加,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战“初战凯旋”。

图6 2014-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4.3 有利于我国扶贫思想的丰富和实践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水平落后,经历了很长的贫困时期,我们党一直在脱贫道路上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脱贫经验和理论。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给脱贫工作提出了更大的难题和挑战。精准扶贫是结合当前国情提出的最先进的扶贫思想,在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精准”,保证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管理精准。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可。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不但丰富了我国的扶贫理论和思想,指导我国的扶贫实践工作,还对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4.4 有利于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经济全球化成为一把双刃剑,对全球治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习主席在2017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对构建国际新秩序、应对全球经济安全起到了引领作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面临的风险让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经济问题上达成共识,也希望通过构建共同体的方式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国际社会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精准扶贫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全球贫困治理做出了贡献,为世界各国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给世界上的贫困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在贫困治理上的工作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以及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所以,中国的精准贫富方略既是在立足本国实际、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强国,更是站在全球视角,在全球依存度逐渐增加的背景下为推动改善世界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扶贫、脱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虽然目前精准扶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融入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解决好精准扶贫的各个难题,从而促进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提高到新水平。

猜你喜欢

精准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精准的打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