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卫视《城事特搜》节目看网络用语流行的原因
2019-12-27陈阳烨
陈阳烨
“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1]目前,学术界的前辈们已经从类型、产生原因、影响等多个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然而以电视节目为切入点探析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的文章仍旧较少。笔者从南方卫视《城事特搜》节目入手,在分析其节目特色的基础上,探讨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
一、《城事特搜》节目及其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一)《城事特搜》节目简介
“民生新闻节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中心语为“新闻节目”,定语为“民生”。“民生”既意味着新闻节目关注的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事情,同时意味着新闻节目需要选用独特的视角以说故事或唠家常的方式向特定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城事特搜》是广东南方卫视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它的出现与“八卦”不无关系。该节目大胆借助了“八卦”中蕴含的轻松元素和贴近老百姓的大众态度,将受众定位为对生活琐事极为关心的师奶[注]粤语中对已婚女性的称呼,太太的俗称。在中国香港,约于1980年前后使用这个名词称呼家庭主妇。。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稳居广东省本土同类节目高位。
(二)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吴郁在《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一书中指出:“广播以声音为传播手段,电视以图像为主要传播手段,同时兼具声音和文字。这都离不开声音,而在声音中语言又是第一位的。电台也好,电视也好,用语言向听众传递信息,和观众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沟通感情的主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2]也就是说,新闻的最终呈现者是主持人,相较于央视《晚间新闻》这类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的主持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则更加平民化。此外,《城事特搜》是广东卫视的一档本土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除了幽默风趣之外,还带有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
1.叙述新闻角度新颖
主持人是媒体与受众的中介人物,既要体现媒体的意志,又要反映百姓的意愿[3]。即在语言内容方面,主持人既要掌握好舆论导向,又要选取人们乐于接受的角度进行报道。央视《晚间新闻》等传统的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是从常规的角度报道新闻,而《城市特搜》追求“奇、趣、怪”,主持人每次选取报道角度时都力辟蹊径。[4]例如,2017年春节前夕,《城事特搜》推出了以“春节”为主题的一系列报道,但在报道角度上,主持人巧妙地避开了“春运”交通拥堵等常规性的角度。反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年货”“搜爆犬”“旅客”等,推出了“火眼金睛买年货”“探秘真正的加班狗”“春运‘大头虾’”等报道。在大事件的报道上,《城事特搜》的报道角度同样别具一格。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主持人将关注点放在本土,以“我能为灾区人们做什么”为出题进行了报道[5]。报道角度的创新,不仅能快速地抓住观众的眼球,还能让《城事特搜》在海量的报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2.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
中国新媒体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大背景下,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中提及“乡音”,乡音是一个人对家乡最深的记忆。方言在一定的区域内存在和发展,具有一些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无法用普通话表达出来的。同一区域的人使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是对乡音的认可,而这种对乡音的认可犹如一条无形的绳子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紧紧地系在一起,使其达到心理上的认同。《城事特搜》是一档广东本土的新闻节目,它选择了粤语作为呈现新闻的语言。主持人除了在直播间用粤语传递新闻信息之外,还会走上街头,用粤语采访群众。主持人和群众用同样的语言交流,仿佛是用聊天的方式播报新闻。
3.网络语言使用频繁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率先成为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主要用语,传统新闻媒体行业对网络语言的接纳则要慢得多。目前,央视的《晚间新闻》等节目中使用网络语言较少,《城事特搜》作为接地气的地方台节目,节目中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比较频繁。例如,某一期的《城事特搜》节目中主持人播放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位男司机因前车的女司机启动车辆较慢,于是生气地拿随车携带的工具殴打前车的女司机。主持人评论这则新闻时使用了“什么仇什么怨”这个网络词语。此外,主持人在评论新闻时多次使用“蓝瘦香菇”“秋风起吃野味,吃完野味要倒霉”“洪荒之力”“安静地做个美男子”“也是醉了”等网络词语。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使用网络语言可以增添语言的幽默感,也可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
二、网络用语流行原因
(一)“说教”式教育已经过时
传统的新闻节目主要是以“播报”的方式来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与观众互动较少,主持人读完稿件之后新闻节目便结束。这种传递新闻信息的方式与学校中的“说教”式教育十分相似。传统型的播报新闻节目只是单向地传播信息,主持人听不到来自观众的声音。“说教”式教育也通常是以“说”为主,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话时通常也不听取学生的辩解。教育改革后,“说教”式教育逐渐被淘汰,如今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倡导师生之间多进行良性互动。同样的,传统的播报新闻节目也逐渐被新型的以“说”的方式传递信息的新闻节目取代,“说”新闻类的新闻节目注重主持人和观众间的互动,倾听观众内心的声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的人数逐渐增多。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8.02亿。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广泛地活跃于网络,上至网页下至微信、微博、表情包,都有网络语言的身影。因此,中国网民接触网络语言的机会颇多,对网络语言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城事特搜》毕竟是一档面向普通百姓的民生新闻节目,如果使用严肃高深的语言播报新闻,观众便会难以接受,甚至理解不了主持人传递的信息。因此,《城事特搜》主持人在播报新闻和与观众互动的时候倾向于使用人民群众常用的或常见的语言,即粤语和网络语言,不仅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还可以更好地倾听群众的声音。
(二)依据不同语境,提升节目效果
语境是节目主持人活动的基点,在不同的语境下,主持人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事件,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收到的效果可能还不如用网络语言或方言表达的效果好。如上文提到的男司机殴打女司机事件,即使内心很气愤,主持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能使用如“禽兽”等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可能主持人最后只会说“我对社会上有这样的人存在表示很伤心”或“我们表示强烈谴责”等这样毫无“杀伤力”的句子。而主持人使用“什么仇什么怨”来评论事件,不仅表达了主持人对男司机行为的不满,还包含着对广大司机朋友遇到前车启动慢的情况时不要冲动、要耐心等待的劝谏。由此可见,在男司机殴打女司机这个事件上,使用网络语言评论事件能得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因而,主持人充分解读新闻之后选择适当的语言传递信息,才能将语言这门艺术发展到极致,从而提高节目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全面普及大背景下的产物,因其轻松幽默、能简洁直接地表达情感的特点得以广泛流传。《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7]但是,使用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用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当时的心情,也可表达其情感。因此,在恰当的场合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应该是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