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2019-12-27张雪扬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汉语民族

张雪扬

随着我国世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汉语国际化的步伐迈得越来越稳健、扎实,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获得了迅猛发展,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并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目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相衔接的专业学位。它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本着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塑造代表中国形象的汉语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的提高,更要提升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加强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典籍元典精讲精读

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之一,尽管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不同,比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等,但是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均为讲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局限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常识进行介绍,或强调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重要意义,这类泛泛而谈的教学意义不大,学生学习结束后也是一知半解,认识模糊。解决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问题的重要途径应该是对典籍元典精讲精读,加大教学难度,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及认识能力,使学生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与传统文化相知相融。随着对典籍认知的不断深入,学生会不自觉地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传统文化素养展现出来,学生自身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他们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会使学习者更加直接与深刻地接受我们的民族文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才会不流于形式,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政治、思想、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面对比较宽泛的教学内容,教师选择哪些内容、哪些篇目进行讲授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文化课教学,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例,应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讲授儒家思想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涵。先秦时期产生诸子百家思想,经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我国海外汉语文化推广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将孔子作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具有深远意义。在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以儒家思想作为传播主要内容,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选择以儒家思想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目的是进一步提炼中国文化精髓,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仁爱、孝悌等内容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合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精讲精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接触儒家典籍具体内容,深入典籍具体问题学习思考,而不是只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浮光掠影般地简单了解。

在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乐文化代代相传。我们民族被称作礼仪之邦,儒家思想所体现的礼乐文化应进行重点讲授。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能够提升自身修养,在言行举止之间展现儒雅风度。在选择具体篇目方面,教师可以选择《礼记》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东汉学者郑玄为《礼记》作注后,它不再是关于《礼》的解读,而可以独立成书,之后《礼记》的地位不断提升,到明代已成为“五经”之一。《礼记》主要记述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包括很多典章制度以及冠、婚、丧、祭的礼仪等,凡四十九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冠、婚、祭方面的内容,比如《冠义》《昏义》《祭义》《祭统》《乐记》,从古代传统的成人礼到婚礼仪式,从对先祖祭祀礼仪到古典音乐的修养,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礼仪、责任、传承与和谐人际关系。

学习典籍元典才能使学生真正碰触传统文化实质,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个人修养,随着对儒家典籍接触得越来越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入,文化底蕴越来越厚重,日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就会越来越明确,会传递更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二、语言课教学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强调字词会意隐喻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性,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作为依托而出现的,它不能独立存在。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国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学会交流,了解民族文化,他们从学习汉语开始就离不开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了解,对文化了解越多,越能促进语言学习;反之,如果只掌握语言的知识点,便会越学越僵化,走向语言学习的死胡同。一般来讲,对外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也是在“教汉语,谈文化”[2],而不是离开文化孤立地讲授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如语音系统、语法、语义、语用体系所反映出的特有的民族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3]。尤其是汉语,从文字角度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本身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在讲授汉字时,对汉字中的文化内涵往往忽略,主要是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似是而非,所以很难将文化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加强文化内涵教育,无论是专题文化课程,还是语言课程,都要注重文化知识的讲授,使该专业学生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型的对外文化传播者。

三、设置古诗文阅读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中国古代文学修养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是传播我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在教学中提高本专业学生中国古代文学修养,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基本功训练。自上古神话始,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作品语言意境优美,内涵意蕴深远,作家关心民生疾苦,表现了动人心弦的家国情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或者散文,都是民族传统语言的精华,对古代文学作品掌握得越娴熟,越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又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没有设置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古代文学作品只是散见于教材的阅读篇目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的教学也不够重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有极大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领略古代语言文化之美。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渴望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外国学习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更应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与情感传递能力,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弘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应积极提高自我审美文化能力,成为对外文化传播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作品讲授的灵活性,使古代文学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所用,增强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识,用现代意识观照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拉近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古代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逐步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为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坚实基础。

2007年4月,我国学位委员会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本专业学位的授予是在本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的举措。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学生知识体系的难度与广度,以文化教学为切入点,使学生全面加强文化修养。“只有教师自身对中国与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情,才有可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赢得汉语学习者的尊重与理解,才能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不变应万变。”[4]

四、结语

全方位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传统文化素养是当前对外汉语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预示着各民族文化在一个浓缩的空间里进行接触和相互渗透”[5]。对此,我们应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时代需要的优秀跨文化交流人才,使我国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更深、更远。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汉语民族
学汉语
我们的民族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