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文化: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新路径

2019-12-27马孟珂罗尧成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价值观创新能力

马孟珂 罗尧成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已展开了多个维度的研究,但从创新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其思考却较少涉足。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使命,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制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从文化因素出发,将“创新文化”引入研究生教育领域,这对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

针对创新文化的内涵,国内研究者主要有如下几种认识。(1)把创新文化理解为一种精神价值。如复旦大学金吾伦教授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1](2)把创新文化理解为观念、意识和舆论氛围等构成的软环境和条件。尚勇教授认为:“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的必备环境和条件,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内核,它集中表现在观念、意识和舆论氛围。”[2](3)从功能与结构的角度,把创新文化既理解为人文生态环境,又理解为多元要素的复合。郭传杰教授认为:“创新文化从功能上定义,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3]

上述理解把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强调主体价值观、态度、信念对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表明了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把创新文化理解为一种环境和条件,强调外部软环境与条件对创新活动的重大作用,表明客体对创新活动起着必不可少的外因作用。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展需要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内心的自由”,另一种是“外在的自由”。同样,创新也需要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内心的自由”,是对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的充分体认;另一种是“外在的自由”,即要具有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舆论氛围、创新实践条件,等等。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文化的精神、制度、物质三方面出发,认为创新文化是以促进创新为价值引领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促进研究生创新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以及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多元融合。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从引领社会的创新文化来看,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实现大学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的目标。大学除了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这其中也包括引领社会的创新文化发展。“大学作为我们的文明中的一个社会机构保持了其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坚守人与传承者,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成为变革中的巨大力量。”[4]

第二,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来看,创新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全社会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注。为了提高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多高校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创新基地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这些举措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还需要超越实践层面,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入手,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构建张扬个性、标新立异、理性自觉的创新文化,真正形成有利于研究生持久创新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深入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第三,从研究生个体的创新实践来看,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动力。“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5]作为创新文化核心的观念性文化,其对研究生创新实践具有导引、激励、调节、约束功能,构成了研究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创新主体意识,尊重自由探索和首创精神。制度在任何时候都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文化作为观念文化的体现和衍生,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文化的性质与作用。不同性质的制度文化对研究生的自主创新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要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个性发展,鼓励个人冒尖。作为物质与环境要素的创新文化,促成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构成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创新实践的肥沃土壤和生态环境。

三、研究生教育中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

研究生教育领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需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推进。其中,精神文化是先导,是动力;制度文化是关键,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是条件。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创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合力”。

(一)弘扬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精神文化

崇尚创新,求新求变。泥古不化、墨守成规是创新的大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变革日新”,即推崇创新意识。《尚书》明确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变革日新”,以“日新为道”。《易·系辞》认定:“变则通,通则久。”韩非强调:“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即不可拘泥于古法,一成不变。维新派康有为则进一步指出:“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也就是说,求新求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先贤们关于创新的深刻论述是我们建设创新文化的重要思想渊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求新求变的精神,以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审视当下的知识世界,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广袤的未知世界。

鼓励拔尖,敢为人先。提倡鼓励竞争的价值观,就必须扬弃传统的中庸价值观。徐冠华院士认为: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后来之所以落伍非常重要一点就是中庸取向的价值观、厚古薄今、顺天承命的意识对创新思想的摧残,使很多创新的萌芽或者被扼杀,或者被扭曲成病态[6]。因此,我们要鼓励拔尖、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崇尚科学,淡泊名利。当今文化在创新中未形成优良创新文化而是产生“过度物化”,这是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7]。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精英人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把对科学的真、善、美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淡泊名利,潜心于科学研究,才能做出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制度文化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更呼唤制度文化的保障。如果缺乏体制机制和必要的制度保障,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就必然流于形式[8]。科学范式下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尊崇学术民主,推进学术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得优秀的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不断涌流;尊崇人本理念,既把人看作“手段”,又把人看作“目的”,建立健全以科研与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进行科研和创新的热情和荣誉感,努力构建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良好环境;尊崇个性发展,个性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建立在个性化基础上的创造活动。应从根本上变革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理念,树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思想,这就需要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研究计划,为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积极推进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培养制度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培育优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数量的评价机制,量化评价体系看似客观公正,实质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害无益,助长了急功近利的行为。

(三)建设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物质文化与环境

要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物质文化,一方面是要注重已有物质文化的传承延续,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加强利于创新的物质条件建设。高校在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文环境等方面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导师的四级投入的拉动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使大批研究生能够通过参与项目或者依托优质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加强跨学科的创新平台建设,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产生重要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举办知名专家报告会,开展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设立交叉学科的科研课题,组成不同学科来源的论文指导小组。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结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组建博士团、硕士团深入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结合具体项目开展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与学术沙龙、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大范围、高层次、跨学科的平台,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在思想激荡与交锋的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上述举措,意在为研究生创新营建一个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这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研究生价值观创新能力
我的价值观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