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数字化探索

2019-12-27田晓璇马秀伟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田晓璇 马秀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影响着人们今天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使其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宝藏,最大特点是其展现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展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靠身口相传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往往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相同的地理环境、地产资源和气候条件,提供了创作的物质基础。同一块土地上有着相似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人们从自己生活需求出发,依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若干年集体创造的作品代表着集体的智慧结晶[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速度正在加快。社会的巨大转型,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空间逐渐萎缩,许多资料在传承过程中日渐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可能。从现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一般是直接摄影、录像,或者是纸质记录、光盘存储等比较传统的技术手段,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光盘老化,图像复制失真;传承人员老龄化,年轻人不愿参与;传承方式和衍生品品种单一,脱离当下生活;流传和分布范围萎缩;传播方式有限;受众参与互动不够[2]。

从20世纪开始,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目前,面向公众的数字化开发利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面向公众的数字化展示、传播等方面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法。

三、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数字技术

现今社会数字技术日趋成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公众更愿意通过图像、声音来接收信息,并通过智能终端来实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好为数字技术实践所需要的虚拟数字化内容信息提供极为丰富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素材源泉,而互联网的便利,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更快、更广,互动操作性更强。例如,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3]。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传承技艺、图案元素等内容以数字化形态叠加在现实环境中提供互动式体验。增强现实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如高德AR手机地图等,因而将其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较强的可行性。

比如,陕西地区的马勺,它原本是先民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的用来盛水,长形的添加饲料。马勺上面的图案是人们为了使牲畜免遭大自然的侵害,希望过上美满生活而刻画的神灵符咒。马勺上的图案装饰效果极佳,是很好的手工艺品。在现今社会,这只能作为摆件供人欣赏,不具备实用价值,和人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经济价值有限。唯有把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神内涵、文化元素等移植到人们当下的生活中,使其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果仅是摆件,收藏的人一定不多。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衍生品,比如钥匙扣、冰箱贴、杯垫等,对于那些没接触过这类非物质文化手工艺品的人来说,这些东西也仅是好看而已。对此,可以借助增强现实技术,使用识别图定位,让虚拟的三维模型、动画特效等根据识别图的大小、位置等进行相应的匹配;或者,根据固定的摄像头进行定位,通过摄像头捕捉到的现实画面直接固定虚拟模型和动画的大小、位置等。通过叠加在现实世界的虚拟元素让受众能听见、看见,了解其制作过程、工艺、来历等信息,并能操作互动,趣味性和互动性得到增强,艺术特征鲜明。依托宽带网络和数据库存储技术,通过制作三维模型,加入数字技术的创意设计,将虚拟和现实融合,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数字化图像体验,把马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实用、美观、有文化和内涵的物品,让人们了解小物件背后的内容,不再走复制的老路。要做出有创意的设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当代人接受、使用,其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4]。

在操作过程中,使用高分辨率、高逼真的数字技术,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加以声音及三维数据信息叠加在现实环境中,使用智能终端呈现并互动,使受众更近距离、多角度、多方位地直观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由于时代生活的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早已不适用但却依然是我们的欣赏对象,对此,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这些文化遗产特定的生产创作环境。对于某些流传范围不广或不被人们熟知的文化遗产,使用智能终端摄像头扫描,可以在网络上还原其制作过程、制作工艺,甚至可以制作当时人们活动时场景的虚拟动画,同时配以适当的音乐来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满足时代的新需求[5]。

四、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

运用现阶段可实施的技术手段,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对其传承、多方位诠释、展示和传播提供技术保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发展

在采集、存储、展示展览和传播的过程中使用数字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得到开发、展示、传播。增强现实技术将传统文化内涵生活化,用数字技术开发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承方法。使体验者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理形态的传统艺术信息,还能使实体造型工艺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等以数字化形态得到全方位的诠释与展示,如马勺、泥塑、剪纸、皮影等实体造型工艺品物质载体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制作技艺。在虚拟和现实融合之中更好地展现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可视化表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有效促进数字动画、旅游、文化传播、展览展示等多领域数字化发展。

(二)从“口授心传”到数字化传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为传承保驾护航,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使其得到更好的展示与传播。数字化的实现过程对于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云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利用应运而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将其作为网络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三)数字化产品的展示与展览

传统文化为数字技术实践应用所需要的虚拟数字化内容信息提供极为丰富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素材源泉。通过专业设计团队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设计,从而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今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设计更多是以平面形式展示出来。而当下的发展趋势更多是以计算机作为创作工具或展示手段,视觉、听觉、触觉多方位共同传递信息,公众能参与其中,以互动的方式展示出来,更生动形象和更直观地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良好的展示环境氛围也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寻求多角度、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和展览手段,通过生动声音、光线,配合终端设备,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烘托和渲染展示的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努力还原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给公众以沉浸式体验,让公众展开想象空间,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6]。

四、结语

让传统文化融入公共生活,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展示与传播。数字化的实现过程对于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