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探讨
2019-12-27布光达
◎布光达
(五常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黑龙江 五常 150200)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重应试轻素养现象,美育教育依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十分有必要[1]。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包含的美育内容很多,不仅有道德修养方面、人生励志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学习,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一、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活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涵盖了多层次的内容,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内容不同,教师以古典诗词为基础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帮助教师从多个层面出发开展教学,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推动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发展。
(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集审美性、人文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十分高的美学价值。由于不同作品创作的年代不同,作者背景、人生经历等都不同,古典诗词本身具有较高的风格差异和时代性特征,再加上其语言精美、意境深邃,更为古典诗词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古典诗词审美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修养[2]。
(三)促进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开展古典诗词审美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丰富视野、增长见识,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更好地开展古典诗词审美教育,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期待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朗读古诗词的视频,让学生静静地听,仔细地感受,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古诗词歌曲,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再开展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古典诗词中蕴含着较多的文化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并做好分析,在学习与探究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深入分析,通过朗诵学生能够看到一幅灰暗、凄凉的秋季夕阳风景图,并体会作者真切的思乡之情。渗透着诗人浓厚情感的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在古诗字里行间凝聚的情感是永恒的,诗人们高贵的品质感染着学生们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3]。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对其学习兴趣往往不高,这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来开展教学,用多媒体呈现古典诗词场景,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视频过程中了解当时的场景和时代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实现文化修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还可以采用小组探讨法开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与探究,找出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对其意境以及情感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古诗词有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深化对古诗词的认识[4]。如在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教师的美育能力
教师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美育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传播古诗词之美。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美育观念,将审美意识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一双感受美的眼睛,活化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其更好地体会古典诗词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古典诗词交流会,使教师在沟通与交流中提升自身的美育能力。
三、结语
古典诗词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句,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最佳载体。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古典诗词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