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丰富但无序,如何挖掘其背后的价值?
2019-12-27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探索,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由此带来的金融数据也越来越丰富。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正在成为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11月22日,在由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主办的首届“成方金融科技论坛”金融数据治理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呼吁,我国亟需构建起金融数据治理的法律框架,同时也要在安全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其实,国家早已加强对数据资源的重视。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然而5年过去了,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数据治理体系却未能建立起来。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数据治理除了面临在传统数据治理面临的数据标准统一、数据质量提升等问题外,面临更多的数据治理问题。
大体量的金融原始数据若不经过数据治理这一过程,将呈现无序、无价值的混乱状态,极大可能沉淀在金融从业机构内部而无法发挥个中价值。
另外,金融数据暴露的数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专家指出,在传统金融领域,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客户信息泄露案件有所攀升。现阶段,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金融系统存储着大量个人及企业用户的数据信息,易遭黑客攻击,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以银行为例,银行储备的用户数据信息包括电话、住址、信用额度、账户余额、支付记录、交易信息等。也就是说,个人信息也是金融数据安全治理的要地。
论坛现场,中国银联党委委员、执行副总裁郝哲发问,“我们现在数据治理的框架到底是什么?”
现阶段,尽管我国出台的治理数据的法律法规不算少,但起草部门不同、标准不统一,很多地方也出台了自己的数据保护相关法律,大大增加了合规的复杂性。
早前,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曾公开表示,当前,金融行业数据治理方面仍面临很多共性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地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资源。数据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数据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也越来越高,亟需数据治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变革。二是如何应对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金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既要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又要保护数据安全,是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企业必须知道红线在哪、业务空间有多大、做事的逻辑是什么。”郝哲强调,这就要求法律法规是相对稳定、清晰和透明的。
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兼财付通总经理许国爱认为,监管部门最清楚的是监管目标和行为边界,而企业对于数据具体的管理使用最为了解,制定一部既能保护安全又能促进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离不开双方的智慧。
对此,许国爱建议,可以制定一个数据使用和安全的评估标准,如果企业能够达到优,则可进入的应用场景和业务范围也会更多更大,相对差的企业就要被限制业务范围。“一些类似的分类管理方法,既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可控,又能让企业在创新上有更多的空间。”
当前,金融科技的创新已经从过去追求资金的时代,过渡到现在更多依靠数据的时代,数据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生产力,数据本身更是一种资产。瑞士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副馆长Thomas Stähli建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数据治理法律法规要考虑外部性。各个国家应该加强国际协作,建设既能维护国家利益又能进行国际对话与合作的国际数据治理体系。
随着数据的开放,数据治理水平的增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金融服务将更加深入地与实体经济进行融合,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切实加强金融数据的监管以及数据价值的挖掘能力是相关机构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