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咸年间币制争议

2019-12-26邢志宇

理论观察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钱咸丰货币

邢志宇

摘 要:道咸以来,因外来文化的传入与中西贸易所造成的逆差现象,遽而白银外流严重,以至于“银荒”现象产生。为摆脱“银荒”所带来的财政危机,举国上下掀起币制整改问题的浪潮。随着清廷内部官员的争论分析,其中大钱制度与行钞之法一时间脱颖而出。然而铸造大钱以缓解危机之说,颇为清政府的青睐。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进而导致清廷财政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咸丰年间,正当清廷面临新的财政危机时,户部侍郎王茂荫上奏并力陈推行钞法的措施,虽然当时未被统治阶级所重视,但是对清王朝后期的币制整改起着重要的参考蓝本。继而对货币经济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币制改革;分析争议;思想转变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0 — 0084 — 04

道末咸初之际,为摆脱财政危机,并及时处理因金融问题造成一系列政权不稳定的因素,继而举国上下掀起金融改革的浪潮。通过对货币经济困窘的分析,推行新币法的政策则提上议事日程,然而新币法如何推行,政府怎样调控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并在清廷内部展开了大讨论。根据讨论的结果,清廷内部遂而分为两派。一派以王瑬为代表的名目论者提倡废银行钞论,以及为满足封建王朝的财政需要为主要出发点〔1〕而采用行钞的手段的政策。另一派以许楣、许梿兄弟为代表的金属论者则持有反对王瑬所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观点,不仅如此,许楣还提出维持白银货币制度,针对王瑬要废除银的货币地位,显得极度反感。〔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符合现代经济理论体系中“本位制度”的观念。

王、许的争论,实际对王茂荫的货币观念起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现阶段学者对王茂荫货币思想的认识,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其年谱及奏牍方面的了解。鲜有对其币制改革思想的背景、淵源方面研究。本文以道咸以来的财政困窘问题为背景,以论证币制改革的内容为主线,并用货币经济史料为依托,从而阐述道咸年间的币制改革事件及王茂荫的货币思想观。

一、道咸年间的币制之争

道末咸初之际,社会动荡,内有地方农民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窥视。清政府为戡乱救国,施行靖内乱而抚外强的政策,从而大举拨款用兵。又因官吏层生贪弊,耗费大量国帑,藩库面临银荒,赋役征收不利,市场金融紊乱,以致国家财政问题显著。史载:

道光之季,军需、河工、赈务、赔款之用,及历次事例之开,盐商等报効修河工料之摊征,凡为不时之入与供不时之出者,为数均钜。然例定之岁入岁出,仍守乾隆之旧。〔3〕

遇此乱世,财政支出庞大,而收入却每况愈下。下图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例定岁入岁出(表中单位为万两)〔4〕:

为扭转财政收入匮乏的弊端,增加军费开支,平定叛乱。朝中出现了币制改革的声音,其中发行钞币的理论和大钱制度的提出逐步成了币制改革的焦点。然而据此币制改革的观点嗣一提出,则无形中挑战了清初对币制定意的祖制。在新的货币观点尚在萌芽之中,统治者就用雷厉的手段给扼杀了。史载,有清一朝(特别是清中期)统治者无不重视推钞之弊。更有甚者,统治者在一时间则提出禁钞的政策。例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因镇压白莲教及各地农民起义,朝廷不仅花光了乾隆时期国库攒下的积蓄,并且再度开捐卖官。侍讲学士蔡之定为解决财政困窘,并奏请国家发行纸钞,然而意见既出就立即遭到皇帝的严厉斥责。嘉庆认为:“楮币较之金钱,尤易作伪,必致讼狱繁兴,丽法者众,殊非利用便民之道。且国家经费量入为出,不致遽形匮乏,何得轻改旧章,利未兴而害己滋甚乎?”〔5〕因此,蔡之定以妄言政改罪而交部议处。

然时隔不久,随着对外贸易体现出一系列金融问题的困扰〔6〕,中西贸易逆差不断的增值,白银外流严重,清廷不得不重新认识币制改革的重要性。进而清廷内部又出现了论证钞币与大钱改革的声音。在道光年间对于银贵钱贱的原因与解决方案中,因受到各方面思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币制主张。一方面,一部分人认为造成银贵钱贱的原因是鸦片贸易中白银外流严重导致的,故主张严禁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出洋。不过他们对于用银为币却不反对,毕竟税银解部也是大清祖制。这些支持用银为币者大多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派。尤其在货币上的见解,魏源认为:“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勿之轻重”。〔7〕虽然国家有严禁白银外流之心,并不惜以霹雳手段去实施预防“银荒”现象的发生。但之前对外商贸已久,前期流外的白银已并非现有措施所能挽救。故而在道光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已然显示出白银短缺。

为了能增加白银数额,稳定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不少人则把银贵钱贱的原因归结于用银为币本身,所以他们主张行钞、铸大钱。王瑬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8〕王瑬认为:“今欲操钱币之权,必也行钞以收银,使银贱而不为币,行钞以收铜,使铜多,而广铸钱,则国用常足,而民财同阜矣。”〔9〕王瑬对币制改革提出的意见,其本意是在银贵钱贱的客观背景下,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因“银荒”现象凸显的经济困窘状态,不惜废除银两制度转而大量收铜制钱。他认为,只要国库物富库盈,就能解决财政困窘的危机,从而化解“银荒”所带来的麻烦。故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王瑬《钞币刍言》中提出:“更铸当百、当十大钱以便民用。”〔10〕王瑬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白银短缺问题而增加大钱面值,大量制钱,从而废除银两而改行大钱制度。但这无疑是金融领域旧疾中再添新症。他没有考虑到在增加大钱面值的同时,会不会影响到民间物价问题与民间私铸大钱引发的金融紊乱问题。此法导致在原本白银缺乏的基础上,大钱又造成通货膨胀,从而主张一出,就立即遭到反对。〔11〕

反对者包世臣在《再答王亮生书》中指出:“尊议又兼铸当十、当百大钱以济现钱之乏,而严铜禁以饬钱法云云,钞法一行,则现钱足用而私铸自息。铜禁之严,莫如宪庙,其时政事无不令行禁止者,而铜禁竟不能行,何况可必于今日乎?”面对大钱制度的质疑及铜原料的短缺,王瑬遂而转变了原制大钱的政策,更多的偏向于行钞。又在《钞币刍言》中举例说明:

本朝顺治八年,始兼行钞币,岁造十二万有奇,十八年,因国库用充余停止。苟其有害无利,何以前代行之如是其久,我朝聊一试而绝不闻有弊哉?〔12〕

就单论王瑬其言与蔡之定上书嘉庆帝相比例举言词则有过而不及。不过王瑬的言论在特定时期却没有被统治者所抨击。王瑬认为行钞有十便〔13〕,皆有匡扶财政得失之功效。故王瑬又言:“钞行而银不行,其银尽实内帑”,“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其大利一也。万物之利权,收之于上,布之于下,则尊国家之体统,其大利二也……”〔14〕由此,王瑬足可堪称典型的激进型名目论者,他认为商品货币与纸币本身材质无实质性区别。尽管他这一论断严重的违背了经济理论常态,但王瑬提出货币的价值并不是基于货币资料本身而是建立在政府的權势之上,这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15〕而正因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清廷对王瑬的观点还是中肯的,他的影响力度在当时是比较大的。客观的说,王瑬的币制理论堪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正如马克思形容说这种种现象的实质,是政府用纸币这个“纸蝴蝶”,把财富“从公众的钱袋诱入空虚的国库里去”。〔16〕故在当时王瑬的言论一出,又有人站出来反对。

反对者正是典型的激进金属论者许楣。许楣认为:“钞者,纸而已矣,以纸取钱,非以纸代钱也。以纸代钱,此宋、金、元沿流之弊,而非钞法之初意也。”〔17〕不仅如此,许楣又对王瑬所倡的币制理论戏谑称:“千万之纸,而易以一星之银,则笑而不与;千万之银,而易以一束之纸,则欣然与之;岂其明于爱纸,而昧于爱银也?”〔18〕针对王瑬的“废银改钞”的言论,许楣辩驳曰:“有物于此,值银一两,有银杯于此,其重一两,因以杯市。推而至于十两百两皆然”。〔19〕在许楣看来不管是银器还是银块作为货币,都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货币与其商品交换必须是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许楣认为王瑬的观点已经严重的违背了货币价值规律,继而对其货币思想上的批判是不可避免的。

统而言之,道咸以来的币制改革问题之争延续十数年之久。官僚内部因币制问题争论始终都没有达成共识。然而朝廷财政收入江河日下,民间通货膨胀弊端日益激增。以至咸丰年间颁行大钱政策与推行钞法所造成的财政困境更是积重难返。在朝廷内外财政困境的交织下急需找出能臣干吏来厘清财政弊端问题。究竟如何改变财政困境?此为清廷倍感深思。

二、王茂荫货币思想之论

咸丰元年(1851年),朝廷为平太平天国运动所带来的政权威胁,进而在广西大举用兵。与此同时,漕运河工修款落无实处。在国家经费有常,开支无额外之用的情况下,时任从五品陕西道监察御史王茂荫〔20〕于九月初二日上书其仕宦以来第一本奏折《条议钞法折》。该折总结历史上的行钞十弊,并据此拟订了他的行钞方案。首先,为严防造伪,王茂荫提出发行丝织钞币,精工制作并设置标识,又加以平色库银坚挺继而确定钞币额度。其次在如何流通市场的问题上,王茂荫采取了先将钞币发行与民间银号代为流通。银号按所另钞币的面值于次月缴银给政府,重量按市平(比库平稍轻)计算,算是“准与微利”。银号领钞后在钞上加盖图记即可使用,但以后要对这些钞币负兑现责任。〔21〕王茂荫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能缓解民间金融通胀问题,又能保护国库存银外流民间,以至于“银贵钱贱”的事件再次发生。因为这是稳定货币经济进而取信于民的措施。然而当时咸丰还不想靠行钞来解决财政问题,故王茂荫此举却未被重视,只是硃批:“大学士会同户部议奏,钦此。”〔22〕

至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安徽,金陵等处,从而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再因清政府连年征剿,大笔播银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一时间出现了户部因库储告竭以至于发生了朝廷春季不能放俸的现象。为解决这财政燃眉问题,经个别大臣提奏,咸丰准与实行在柱国大臣中“敲一笔竹杠”。在(清)崇实所著《惕庵年谱》中记载:

副都御使文小云瑞奏令富绅捐助,即可凑成巨款。上命其指出何人,伊称穆鹤舫、潘芝轩、卓海帆、耆介春、陈伟堂五相国,与孙大司农符卿,及实等十八家以应。久之,穆、卓、耆三位共捐四万,潘相捐三千,孙大司农捐五千。陈太史介祺始书一万,而僧王不允,缘其家甫收一银号,知有现银,故勒至四万而后止。〔23〕

此法虽解一时之需,然频用此法则必遭人怨。咸丰深知,货币短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据此,在咸丰三年正月,朝廷终于决定行钞。为确保行钞制度尽快落实,咸丰命左都御史花沙纳、陕西道御史王茂荫,会同户部堂官速议章程,奏明办理。〔24〕另外朝廷为应急度支,三月户部又奏准铸造当十、当五十两大钱。同年十一月擢王茂荫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接着咸丰帝进一步命令户部铸造当百、当五百和当千三种大钱。〔25〕然王茂荫对增加大钱面值却极力反对,他认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26〕据此,王茂荫又进一步阐明,自古以来大钱制度的失败,多半是由于民间的投机分子私铸货币成风造成的,所以导致物价连连上涨。得其结论即是,介于大钱的广泛实施,民间私铸大钱盛行,通货膨胀的金融弊病只能日趋彰显,国家财政疲软状态更是江河日下。故,王茂荫于咸丰四年正月十二日再递奏本痛陈大钱私铸繁兴,亏国病民,恳请停铸。因而,为应对货币短缺,度支告罄。王茂荫更加坚定了行钞的信念。

为针对行钞时出现的弊端,王茂荫于咸丰四年三月初五日上《再议钞法折》。并酌四点以拾遗,分别阐述了拟令钱钞可取钱、拟令银票并可取银、拟令各项店铺用钞可以易银和拟令典铺出入均准搭钞四项内容。总体来讲,即是钞钱流通商铺,银两可兑钞钱,民间钞、银共通用。其币制改革的目的则是使商民便用,以足银为本位的同时可“以钞辅银”。

对于王茂荫的货币思想而言,在如今看来的确是稳健的金融政策。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统治者所不能理解的。缺乏经济通脑的咸丰帝是需要见得到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来为庞大的国家所开支。并没有对民间的经济紊乱有过多的考虑。故咸丰帝认为王茂荫只是站在商民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而没有分清币制改革的主次矛盾,又因王茂荫不揣圣意,执意孤行己见。以至于后期咸丰帝对王茂荫态度大为转变,并在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以审议《再议钞法折》为由对王茂荫进行传旨申斥。旨意中称:“乃于钞法初行之时,先不能和衷共济,只知以专利商贾之词率行渎奏,竟置国事于不问,殊属不知大体。”〔27〕至此王茂荫在币制改革上的发言权就被终结了。

三、结语

道咸年间的币制争议及整改持续十数年之久,始终都没有达成共识,以至于国家财政困窘愈发严重。但是币制争议的内容却是道咸年间涉及金融问题的一大亮点,引发后人深思。据王茂荫的货币思想考究,其所上陈的奏疏而言,不难看出有着独具与王瑬、许楣之外的货币思想。而王茂荫的这种思想在某些程度上更是接近于现代的货币经济体系。首先,王茂荫依据前人的货币思想并结合时下朝廷所面临的金融问题作为出发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国家政权力量能使价值符号的名义价值变成实际价值。这是对于封建统治者的通货贬值政策的有力驳斥。〔28〕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王瑬的名目论观点。再次,王茂荫的论断与许楣《钞币论》中的部分观点则是大庭相径。其相同点都是反对大肆发行大钱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但究其根本,其与许楣观点不同的却是王茂荫认为钞法可行,而大钱不可行。王茂荫提出:“钞法以实运虚,虽虚可实;大钱以虚作实,似实而虚。”〔29〕的观点比起许楣只拘泥于把商品和货币交换看成是物物交换的思想则在货币理论中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对于王茂荫的货币观念创新点而言,王茂荫认为钞币虽无价值,但坚挺钞币的白银却是有价值的。因为钞币的币值与白银挂钩,并在商品交换时是可充当媒介作用的。继而他在咸丰四年所呈的《再议钞法折》中指出“以实运虚”和钱钞可兑换银两的纸币发行理念。其对于钞法的施行,王茂荫着重体现出安商、抚民的观点。因为他知道,国家行使钞法的首要目的即是解决财政困难,解决财政困难的首要措施则是稳定金融,稳定金融的首要方法则是安抚民众。故,据此可推出王茂荫的一系列货币思想都离不开安商抚民的想法。历史证明,王茂荫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没有引起重视,反而给王茂荫扣上了“专利商贾”的帽子。因此罪名,王茂荫最终被排出户部。王茂荫的仕宦生涯虽然是波折的,但是他的货币理念却流芳与后世。他的理念观点在西方世界的金融领域中看来却是充满崇敬与赞叹。马克思在讨论两种不同纸币(信用货币和不兑换货币)的发展历程时,在注解中提到: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30〕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2〕〔8〕〔9〕〔12〕〔13〕〔14〕〔清〕王瑬.《钱币刍言》整理与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0:143-144,150,143,06,07,07-08,08.

〔3〕〔4〕〔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3704,3704,3645.

〔5〕王经一.王茂荫年谱〔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20.

〔7〕〔清〕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6:858.

〔10〕〔11〕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7,87.

〔15〕楼一飞.王茂荫纸币思想新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52-59+157,54-55.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57.

〔17〕〔18〕陈绍闻,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23,124.

〔19〕赵靖,易梦虹,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4:148.

〔20〕王茂荫(1798-1865年),字椿年,安徽歙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咸丰元年迁御史,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户部(兼管钱法堂事)、兵部、工部、吏部侍郎。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第40册〔M〕.北京:中华书局:12141.

〔21〕〔25〕〔28〕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4,55,57.

〔22〕〔26〕〔29〕(清)王茂荫,张新旭,等,点校. 王侍郎奏议〔M〕.合肥:黄山书社,2014:07,92,92.

〔23〕黄濬.李吉奎,整理.花随人圣庵摭忆(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6:419-420.

〔2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 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 清政府统治时期 1840-1911)〔M〕.北京:中华书局,1964:349.

〔27〕赵雄,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咸丰朝上谕档 第4册 咸丰4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7.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注83.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大钱咸丰货币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与曾国藩“掰手腕”的咸丰毕竟不是崇祯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
咸丰妙解写错字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赚贼的钱
助贼逃跑
天生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