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2019-12-26陶记增
陶记增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 南宁 530033)
矿区距天等县城约20km,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与弄屯铅锌矿相似,且处同一条控矿断裂内,具良好找矿前景。通过前期勘查工作,已发现了一些找矿线索,但仍未取得找矿突破。
本次找矿思路借鉴弄屯铅锌矿成矿规律,通过对本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确定找矿地段,为下步找矿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内,处于右江褶皱系之西大明山隆起带北西部。区域地层由老至新为: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泗城岭-小山乡一带,其余地层则分布于寒武系周边。区域构造复杂,总体构造线以EW向为主,中部呈NE向,主体褶皱构造为泗城岭背斜-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其核部为寒武系地层,翼部为泥盆系地层。断裂构造主要为NE向和NW向,部分为近EW向。区域岩浆岩零星分布于西大明山复式背斜核部及翼部。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地层由老至新有:上寒武统边溪组(∈3b),下泥盆统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郁江组(D1y)、黄猄山组(D1hj),下泥盆-中泥盆统北流组(D1-2b)及第四系(Q)。边溪组为矿区赋矿层位,岩性以灰绿色厚层状不等粒砂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莲花山组为一套紫红色、灰绿、浅灰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的碎屑岩序列,与下伏寒武系地层角度不整合。那高岭组为灰绿、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郁江组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泥灰岩。黄猄山组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灰岩。北流组为生物灰岩、细晶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
2.2 构造
区内主体褶皱构造为近EW向背斜,核部为寒武系地层,受后期构造破坏,出露不全;翼部为泥盆系地层。区内NE向、NW向、EW向、SN向多组断裂纵横交错,控矿构造主要有近EW向(F1)、NW向(F2)及NE向(F3)。
F1断裂:近EW向正断层,长>14km,倾向南东,倾角60°~75°,出露宽度为4m~15m。Ⅴ、Ⅵ号铅锌矿体赋存于F1旁侧次级断裂中。
F2断裂:NW向正断层,长>28km,于矿区中部并被F1错断,倾向南西,倾角50°~60°。Ⅰ、Ⅶ号铅锌矿体赋存于其旁侧次级断层中。
F3断裂:NE向枢纽断层,长>10km,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为20°~70°,硅化强烈、黄(褐)铁矿化明显。Ⅳ号铅锌矿体赋存其中,Ⅱ、Ⅲ号铅锌矿体则赋存于其旁侧次级断层中。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见霏细岩出露于Ⅴ号矿体北约800m处,长约4m,厚1.5m。
2.4 蚀变与矿化
矿区内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是重要找矿标志。硅化常呈带状、团块状分布于构造破碎带及其顶底板岩石中,伴有黄(褐)铁矿化,硅化热液蚀变具多期次。黄(褐)铁矿化常见于断裂破碎带上的碎裂岩、角砾岩、压碎岩中;褐铁矿由黄铁矿风化而成,一般呈浸染状、星点状和胶结团块状,为地表氧化型矿石的标志。
图1 某铅锌矿区地质简图
3 矿体与矿石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内揭露有7个铅锌矿体,1个隐伏钼矿体。矿体规模较小、形态简单,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较明显,矿体形态呈透镜状、不规则脉状。
以Ⅴ号锌矿体为例,赋矿层位为上寒武统边溪组,矿体赋存于F1旁侧次级断裂F8中,在平面上呈脉状、剖面上呈似层状。破碎带露头具强硅化、褐铁矿化,方铅矿、闪锌矿晶体易遭受风化剥蚀,导致刻槽取样品位偏低。ZK10001钻探到两层矿,上层矿体厚2.37m,Zn品位为0.88%~1.88%,平均品位为1.48%,Pb品位为0.24%,矿体标高为512.8m~515.6m;下层矿体厚2.67m,Zn品位为0.59%~1.07%,平均品位为0.75%,矿体标高为505.0m~509.6m。
结合物探激电异常特征发现,异常带IP2-2呈带状分布于控矿断裂F1北部,规模大,强度高,属低阻高极化率异常。推测其由构造蚀变带矿化引起,为矿致异常,与地表化探异常及Ⅴ号锌矿体所在位置基本吻合。
3.2 矿石特征
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可分为脉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角砾状矿石。矿石具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及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有网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
矿石组分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方铅矿、少量辉钼矿及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绢云母等。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4.1 矿床成因
类比弄屯铅锌矿成矿规律,结合矿床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本区铅锌矿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1]。
矿区主要矿源层为下寒武统边溪组、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地层,其在沉积过程中汇集了大量Pb、Zn元素,比地壳丰度值高1倍~10倍[2]。
地下深部热液在层压、重力、动力挤压、比重以及温差变异状况下,在矿源层中形成环流作用,然后摄取其中Pb、Zn金属离子,借助断裂构造上迁,随着温度、压力、盐度的降低,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金属硫化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析出于断裂宽缓部位、转折弯曲部位或裂隙沉淀形成硫化物矿床,具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和多阶段富集的特性[3]。
4.2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中上寒武统边溪组及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
(2)构造标志。近EW向、NE向断裂及其旁侧次级断裂是矿区重要的成矿断裂破碎带,是重要的构造找矿标志。
(3)蚀变标志。主要为硅化、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
(4)异常标志。Pb、Zn、Ag等水系沉积物异常或土壤异常浓集中心带,以及物探中低阻、中高极化率交汇带为主要找矿部位。
(5)民采与矿化标志。民采窿、矿坑、废矿堆等民采迹址和含铅锌矿化铁帽露头、含铅锌矿化硅化褐铁矿化破碎带露头,是直接找矿标志[3]。
4.3 找矿方向
(1)中上寒武统边溪组和下泥盆统地层为主要赋矿层位,下步勘查工作重点应放在该层位中。
(2)近EW向断裂F1及旁侧次级断裂为导矿容矿构造,NE向断裂为主要控矿容矿断裂构造,下步应围绕F1、F3断裂带及旁侧次级断裂开展面上和深部找矿工作。
(3)Ⅵ、Ⅴ号等矿体埋藏深度浅,产状较缓,见矿效果较好。下步应围绕该已知矿点,结合地质综合资料及物化探异常成果做重点勘查。
5 结论
本铅锌矿区上寒武统边溪组及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地层富含Pb、Zn元素,深部有热液环流,加上有利的近EW向、NE向及旁侧次级断裂导矿容矿构造,成矿条件优越。加强矿区地质综合研究,明确找矿方向,应会取得更大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