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2-26王子腾耿元波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差异

王子腾,耿元波,梁 涛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土壤中有效Zn 指的是分别用二乙三胺五醋酸即DTPA 和0.1mol/L 的HCl 溶液来提取石灰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中的Zn,提取的量即为土壤有效态Zn 的含量,可以反映土壤的供Zn 能力[1],其含量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缺Zn 会导致植物的叶绿体合成受阻,光合速率下降[2-3],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4-5],最终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6-7]。例如,缺Zn 会导致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营养不良,易患呆小症[8-9];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体更易患病[10];削弱人体的抗氧化胁迫能力[11]等。据报道,中国约有40%的土壤缺Zn[1],加上农户对Zn 肥补施的关注度不高及农作物对土壤Zn 的持续吸收,打破了土壤Zn 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加剧了土壤缺Zn 的状况。土壤中有效Zn 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理化性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12-14]。

目前有关土壤有效Zn 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报告[15-19],但是研究区域比较小,多集中于某个地区、地级市、县级市或者是某个田间试验,对全国范围内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还比较欠缺。本研究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的21 个农业生态站监测点的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土壤有效Zn 含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整理归纳了不同土类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效Zn 含量差异。从而明确全国范围内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分布情况,富Zn 和缺Zn 的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理化指标对土壤Zn有效性的影响,最终为提高土壤有效Zn 含量,实现微量元素精准施肥,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农田土壤有效Zn 含量数据来自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的21 个农业生态站监测点[20],分别为2005 年、2010 年和2015 年3 个时间段。其中,2005 年涵盖了17 个农业生态站的土壤有效Zn 含量数据(阿克苏站、环江站、千烟洲站和桃源站的数据缺失),合计86个采样点,除三江站和鹰潭站采用0.1mol/L 的HCl溶液浸提之外,其余站点均采用DTPA 浸提;2010年涵盖了20 个农业生态站的土壤有效Zn 含量数据(栾城站数据缺失),合计130 个采样点,均采用的是DTPA 浸提;2015 年只涵盖了4 个农业生态站的数据(包括策勒站、常熟站、拉萨站和三江站),合计22 个采样点,均采用的是DTPA 浸提。农业生态站的具体分布如图1 所示。

1.2 数据分析方法

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不同年份、不同采样点、不同生态站的平均土壤有效Zn 含量,依据不同的浸提方法分为DTPA 浸提有效Zn 和盐酸浸提有效Zn;把土壤有效Zn 含量与相应的土壤理化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pH 值、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CEC 等)、土类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根据各采样点的样地编号一一对应,分析其对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具体影响;探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差异情况,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影响差异;基于农业生态站的经纬度坐标,利用Arc GIS10.2 绘制农业生态站的分布图和2010 年各农业生态站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图;利用OriginPro2017 绘制相关图件,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1 来完成,均值的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LSD(L)来进行(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效Zn 含量与理化指标的基本统计特征

2005 年,DTPA 浸提有效Zn 和盐酸浸提有效Zn 的 平 均 值 分 别 为0.96 和1.69mg/kg;2010 年,DTPA 浸提有效Zn 的平均值为1.64mg/kg;2015 年,DTPA 浸提有效Zn 的平均值为2.03mg/kg,具体如表1 所示。根据土壤有效Zn 含量分级标准(表2)[1],2005 年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大部分处于低水平,三江站和鹰潭站(0.1mol/L 的盐酸浸提)处于中等水平;2010 年的土壤有效Zn 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2015 年位于高水平,但是其含量刚刚超过2mg/kg,并且样本量较少,难以反映中国的整体情况。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可以粗略预测变量的变异程度,变异系数<10%时为弱变异性,>100%时为强变异性[21-23];农田土壤有效Zn 均位于中等程度变异。

表1 土壤有效锌及理化指标统计值

表2 土壤有效Zn 含量分级标准[1]

2.2 各农业生态站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变化

根据2010 年各农业生态站的平均土壤有效Zn含量及其地理位置绘制了全国范围内各农业生态站的平均土壤有效Zn 含量分布图(图2)。从全国范围看,整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一个分布趋势,不仅与全国土壤南酸北碱的分布趋势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与全国土壤从东南沿海向西北的干湿区划分也是紧密联系的。从不同年代来看,2005~2015年,其土壤有效Zn 含量是逐渐升高的,这一点从表1 中可以看出来。但是2015 年只有4 个农业生态站的值,笼统地进行比较不具说服力,而策勒站、拉萨站、常熟站和三江站在这3 个时间段的数据均比较齐全,因此可以将其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图3)。其中,拉萨站的土壤有效Zn 含量,2015年显著高于2010 年和2005 年,土壤有效Zn 含量在2005 年和2010 年处于中等水平,在2015 年处于2.0~5.0mg/kg 的高水平区间;三江站在2005 年采用的是0.1mol/L 的盐酸浸提,会提高土壤有效Zn的含量值,但在3 个年份中,2005 年仍然是最低的,处于低水平,稍低于2010 年,显著低于2015 年,并且2015 年土壤的有效Zn 含量达到了高水平;策勒站在2015 年和2010 年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但是2010年和2015 年的土壤有效Zn 含量显著高于2005 年,土壤有效Zn 含量由2005 年的极低变为低水平,且2015年要稍高于2010 年;常熟站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在3个年份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均位于中等水平。

图2 2010 年各农业生态站的平均土壤有效Zn 含量

图3 不同年份农业生态站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差异

2.3 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Zn 含量

不同土类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2005 年不同土类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在0.25~2.52mg/kg 之 间,2010 年 在0.50~2.84mg/kg 之 间,2015 年在0.66~2.82mg/kg 之 间(表3)。以2010 年 为例:水稻土和红壤等土类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均较高,而有效Zn 含量较低的土类主要为草甸风沙土、石灰性紫色土和灌耕土等;2005 年的水稻土、红壤和草甸白浆土有效Zn 的浸提方法为0.1mol/L 的盐酸,土壤有效Zn 含量为水稻土>红壤>草甸白浆土,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剩余采用DTPA 浸提的土类,土壤有效Zn 含量为灰漠土、黄绵土和草甸风沙土等土类的有效Zn 含量较低。时间序列上,不同土类的土壤有效Zn 含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图4)。潮土的有效Zn 含量在2015 年显著高于2010 年和2005 年,潮土的土壤有效Zn 含量由开始的低水平变为中等水平,到2015 年升高到高水平;草甸白浆土在2005 年虽然采用的是盐酸浸提,稍高于2010 年,但是显著低于2015 年,由低水平变为2010 年的中等水平,在2015 年升高到高水平;风沙土和脱潜水稻土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在2005 年、2010 年和2015 年这3 个年份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有效Zn 含量分级水平也没有发生变化。

表3 不同年份的不同土类土壤有效Zn 含量(mg/kg)

图4 不同年份各土类土壤有效Zn 含量差异

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效Zn 含量

各农业生态站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旱地、水浇地、水田和林草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有效Zn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图5 所示。2005年,林草地的土壤有效Zn 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水田,有效Zn 含量较低的是旱地和水浇地,由于2005 年林草地的采样点经过处理后只剩下一个,因此难以具有代表性;2010 年水田的有效Zn 含量最高,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旱地、水浇地和林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2015 年数据量较少,林草地的数据缺失,并且各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效Zn 含量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时间序列上,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效Zn 含量也存在增加的趋势。

图5 不同年份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效Zn 含量

2.5 土壤有效Zn 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将土壤有效Zn 含量与有机质、pH 值、CEC、有效N、有效P 和有效K 等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表4)。土壤有效Zn 含量与土壤pH 值呈显著负相关,并在2005 年和2010 年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在2005 年和2010 年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在2015 年相关性不显著;与阳离子交换量相关性不高。此外,土壤有效N 与土壤有效Zn 在2005 年和2010 年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但是在2015 年相关性却不高;土壤有效P 与土壤有效Zn 之间存在正相关,在2005 年达到了显著水平,并在2015 年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土壤有效K 与土壤有效Zn 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在2010 年和2015 年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4 土壤有效Zn 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土壤有效Zn 含量可以反映土壤Zn 的整体营养状况,对于作物正常生长有重大影响。大量研究发现[24-26],主要粮食作物,例如水稻和玉米,在土壤有效Zn 含量低于1mg/kg 的缺Zn 临界值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5],对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极易出现缺Zn 状况[27]。

3.1 土壤有效Zn 含量的时空差异变化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Zn 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需要通过补施Zn 肥来提高土壤Zn 的供给能力。变异系数可以反映人为因素对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影响程度,当土壤的变异系数>100%时,说明土壤受到了较强的人为干扰[28]。土壤有效Zn 含量均处于中等程度变异,说明农田耕地虽然会受到频繁的人为因素干扰,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人为因素对土壤有效Zn含量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从时间序列上看,从2005 年到2015 年,土壤有效Zn 含量整体上是上升的,这一点从各农业生态站、土类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平均土壤有效Zn 含量均可以看出来,土壤有效Zn 含量逐年升高,甚至由2005 年的低水平升高到2015 年的高水平,例如三江站。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种植模式和管理理念的科学转变,保持甚至提高了农田土壤的整体肥力;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长期的施肥导致土壤酸化,因为从2005 年到2015 年的土壤pH 值是逐渐降低的(表1),土壤pH 值降低可以提高土壤Zn 的有效性[29-31]。

农业生态站的分布区域不同,土类亦不同,土壤有效Zn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3)。中国的土壤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在我国东部形成了湿润海洋气候土壤地带谱,由北向南依次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与黄壤-赤红壤-砖红壤;在中国北部的温带地区,由东至西形成了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依次分布着黑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32],这与土壤有效Zn 含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变化也是紧密联系的,由北向南,东向西逐渐递减。不同的土类是不同的成土母质在不同的成土条件下生成的[33-34]。因此,不同土类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差异情况也反映了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对其的一个间接影响。与土类类似,不同农业生态站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有效Zn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图5)。以2005 年和2010 年为例(2015 年样本量太少,在此分析上不具代表性),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的有效Zn 含量是最高的(2005 年林草地的采样点只有一个,亦不考虑),这与相关的研究结论一致[35]。土地利用方式反映了人为因素对土壤性质的扰动作用,例如施肥、灌溉和种植模式等,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效Zn 含量差异是人为因素对其间接的影响。

3.2 土壤理化指标对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影响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可以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可以描述线性关系的强弱和方向,进而可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36]。从表4 可以看出,土壤有效Zn 含量与土壤pH 值存在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正相关,并在2005 年和2010 年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土壤pH 值是土壤理化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Wang 等[37]研究发现土壤pH 值对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影响非常显著,pH 值升高会降低土壤Zn 的有效性;Pardo 等[38]分析了土壤pH 值对于土壤有效Zn 吸附解吸的影响,发现土壤Zn 随着pH 值的上升,吸附量上升,解吸量下降;随着pH 值的下降,吸附量下降,解吸量上升。例如,本研究中,红壤、水稻土的土壤有效Zn 含量较高,这与土壤pH 值变化关系密切,2005 年红壤、水稻土的土壤pH 值是最低的,分别为4.95±0.18 和5.62±0.57,远低于年平均值7.57±1.24 及有效Zn含量较低的土类,例如黄绵土(8.43±0.09)、风沙土(8.12±0.42)等;2010 年红壤(4.55±0.20)和水稻土(5.77±1.08)的pH 值也远低于年平均值(7.07±1.51)、黄绵土(8.59±0.13)和风沙土(7.91±0.06)。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pH 值,2010 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pH 值(5.91±1.03)显著小于旱地(6.84±1.58),旱地显著小于水浇地(8.16±0.63);2005 年水田pH 值(7.16±0.99)与旱地(7.08±1.50)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两者均显著大于水浇地(8.24±0.45)。

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仅反映了土壤肥力的大小,而且会影响土壤中金属元素的有效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会增加土壤中金属元素的植物可利用性[39-40]。在本研究中,水田的土壤有效Zn 含量大于旱地,旱地大于水浇地,与之相对应,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05 年和2010 年均为水田显著大于旱地,旱地显著大于水浇地(P<0.05)。2005 年和2010 年的土壤有效N 含量与有效Zn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元素N 与元素Zn 在肥-土-作物系统中存在协同作用[41],所以有效N 与有效Zn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也有可能是因为土壤中的N90%为有机N[42],因此有机质与有效N 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从而间接与有效Zn 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K 与有效Zn 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并且在2010年和2015 年达到了显著水平,目前还没有查阅到针对这两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但是,红壤、水稻土等有效Zn 含量较高的土类,其土壤有效K 含量比较低(以土壤标准物质为例),分别 为180±10mg/kg[GB W07416a(ASA-5a)]和250±20mg/kg[GB W07415a(ASA-4a)];黄绵土等土壤有效Zn 含量较低的土类,其土壤有效K 含量 为330±20mg/kg[GB W07460(ASA-9)], 所以土壤有效K 与土壤有效Zn 的负相关可能与土类有关;土壤有效Zn 在全国范围内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而土壤有效K 含量在全国范围内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一个分布趋势[43],所以地理位置分布因素也可以解释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的现象。此外,土壤有效P 与有效Zn 之间呈正相关,这与一些研究存在矛盾。例如,研究发现[44-45],土壤有效P 含量的增加会促进Zn3(PO4)2沉淀的生成,从而降低土壤Zn 的有效性,并且Zhang 等[46]进一步研究发现,过量的施用磷肥不仅降低了土壤Zn 的有效性,小麦中Zn 的生物利用率也会降低,所以土壤有效P 与有效Zn 之间应存在拮抗作用。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土壤Zn 的有效性与土壤有效P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7]。所以P 与Zn 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做出合理解释。

4 结论

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土壤有效Zn 含量的时空差异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

(1)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Zn 含量整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这与全国范围内土壤pH 值的分布、干湿区的划分及土类的地带性差异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2)从2005 年到2015 年之间,土壤有效Zn含量是上升的,反映了土壤Zn 营养状态的提高,但是土壤缺Zn 情况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3)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pH 值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效Zn 含量均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改善缺Zn 土壤的两个出发点,例如,施用土壤pH 调理剂及增施有机肥等。但是中国土壤南酸北碱的整体趋势不会发生改变,农家肥料的施用也要考虑环境效应等具体的问题,例如粪肥中的重金属污染。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来将土壤有效Zn 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分类整理,并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土壤差异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土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找句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