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立”指导体系,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2019-12-26张璟姝刘世强
张璟姝,刘世强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2.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00)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新的征途,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发展变化趋势,认真总结我们党发展教育的基本经验,不断深化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革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创新,同时又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蕴涵工作思路和机制路径,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时代的契机。
1 职业教育发展迎来的新时代契机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与提升,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在各种重要会议与报告中重申并强调职业教育及其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014年,习总书记在谈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时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 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1]“三个重要”理念的提出,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之下的新定位、新作用和新使命。
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以“中国制造”与“中国品质”为牵引,不断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2]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仍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的职业人在社会中发光发热,努力开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2 以“四立”指导体系为牵引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可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相关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职业型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关注新时代下社会对于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才能够更好地与时代和社会对接,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竞争力和内在能量的新职业型人才。在明确“立德树人”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主动开阔思路,综合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提出以“立德、立制、立神、立效”为核心内容的“四立”指导体系,创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2.1 “立德”:倡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
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即是“立德树人”之“德”的教育和建设,这在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首先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进而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技能的职业型人才,帮助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之上,加强文化素养的教育也举足轻重。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提取思想、道德和人文的精粹,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加以继承与创新,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学生的教育过程,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并将这种文化的力量通过身体力行传承下去。
道德品质的优劣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长度,文化素养的高低则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宽度。在新时代精神的指引与召唤之下,不断倡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其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合力塑造 新时代职业型人才的崭新精神面貌。
2.2 “立制”:构建职业特色的教育管理制度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4]在新形势下,这样的要求被赋予了新的意涵。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由此在学校管理制度上更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寻求更加适合职业院校发展条件的教育管理制度。
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职业技能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教育与职场应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一线实践相结合,西方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职业学校与外部社会及企业的良性循环及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完成职业人才由校园学生向社会职业人的重要角色转换。
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在做好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职业培训,将两者有效融合。
职业培训则直接服务于就业,且以就业为引导方向与指导原则。十九大报告中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的相关培训,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并鼓励以创业拉动就业。
因此,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社会这一视角来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职业学校必须构建职业特色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做好职业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功能,两者共同促进职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2.3 “立神”:塑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教育精气神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作为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其核心在于追求品质。[5]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职业教育过程中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需摆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重点培养服务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大国工匠。
职业学校的教学与侧重知识获取的基础教学不同,与重视精神培养的大学教学也不同,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重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职业人必须具备且坚守“工匠精神”,才能够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匠精神”,即是要求从业者能够保有如工匠般的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信念与理想。从产品的自身材质、生产工艺到成品品质,对于产品生成的每一个过程,生产者皆用心对待,用智慧与定力不断切磋琢磨,以期打造出领域内的上善精品。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中国制造” 正在升华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依靠的即是千千万万拥有工匠精神与信念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需塑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核心精气神,培养以“工匠精神”为信念的职业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华丽转身打造前仆后继的人才队伍。
2.4 “立效”: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实效
习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6]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中必须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关键发展路径。
职业院校是输出职业型人才的供给方,而企业则是需要人才的诉求方,只有双方恰当对接,结合社会和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人才培养和需求层面进行深度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够合力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型人才,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两方的双赢。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前提,是精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动向、就业市场的调整与走向,积极适应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新变革与新诉求,并引领整体社会的新走向。对于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调整趋势,准确把握产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细微变动,随时淘汰不适应社会产业现实发展需求的相应专业,切实做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中,需大力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元素全方位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共同开创职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
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与新的时代挑战,职业教育需时刻以中央政策为导向,持续与时俱进、思考与创新。以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理念为前提,努力构建职业特色的教育管理制度,塑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教育精气神,不断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立德”到“立制”“立神”再到“立效”,全方位实现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的跨越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