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农业需求视域下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议

2019-12-26张翼飞于崧杨克军郭伟王玉凤苗兴芬郑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农学农业专业

张翼飞,于崧,杨克军,郭伟,王玉凤,苗兴芬,郑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却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机械水平不高等为突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类人才的培养和给予,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即是问题,这也是农学专业师生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更是农学专业师生面临的机遇,要想抓住这一机遇,改革农学专业的课程,使之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这是农学教育工作应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 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决定着教学内容,学生学到的知识与锻炼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但目前大多数农学专业仍沿用着老旧教材。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各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中的科技含量只能适应和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主,属于产品经济的需要。设置了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为专业基础课和以《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作物耕作学》《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学》 等为专业课的几十门课程,而且所有的课程都重理论知识,轻实践,且很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可以说纵向深入不足,横向联系过剩。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与农业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但内容陈旧课程与教材中对新的科技成果却很少表现与涉及,有的甚至还停留在90年代的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达不到工作的要求,只能二次学习或重新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否则无法适应新科技新成果。例如:《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对新时代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新生态环境以及所应采取的措施对学生灌输的较少,更别提学生有创新的想法和关于新条件下的思考,这就造成教材的含金量与农业发展进步的矛盾日益突出,与社会进步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步推进,农业教学的需求也逐步向智能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进入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中,同时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才能。

面对农学这一新的变化和需求,农学专业课程的调整势在必行,改换原有的单一、偏理论课程体系,引进或编制能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技术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既要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同时又适应新的农学生产、生活环境,让学生学到全面从事种、管、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农业技术”教学中可根据生源所在地的需求或本人意愿选学一项或多项基本技能。通过“农业经营”教学提高学生对政策法律法规了解与运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使学生懂得如何进入市场,如何参与竞争,适应社会的发展。

2 选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农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生产实践与实验,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所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则至关重要。近年来农学教育虽然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关门办学、封闭教育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习理论单一,为区域统筹、农学专业功能的体现也很薄弱,至少农学的专业功能远远没有跟上农学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该校正在实施“复合应用型”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足于通过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农学专业为学校典型的复合应用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加强创业教育,建立有利于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此,该校依托北大荒农垦为依托,在试验田地里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通过现场实践得到了实用性的技能,师生共同进行农作物认知实习和农业生产实习等。以期为毕业后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用学到的科技知识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农学专业改革还应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农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农垦、农村这个大舞台,要完成当下科技兴农的主要任务,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则是农学院校毕业生的责任。因此农业院校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通过与农民的交流与探讨,找出农业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秸秆等生物资源处理问题,化肥、农药安全使用问题等,提出或研究相关方法解决问题。也可通过农民培训、技术咨询、农业技术研讨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并指导农业最新科学技术,推广新品种,开发新项目。该院近些年组织师生创新创业服务团队进行科技咨询服务,解决农学生产的难题,收集各类科技需求等,并对其解决和服务,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方向,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师生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思想教育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农学专业的兴趣与热情,激发了学生学农、爱农的热情,减少学生厌学情绪,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3 加大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拓展专业实习内容

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优良的实验设施,必要的试验基地是农类专业完成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条件,让学生依托生产、实习基地,坚持走好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道路,甚至把农学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科研实体和经济实体。让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使科技兴农服务落到实处。学生们通过相关的劳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生产经营知识,直接参与或从事生产经营。形成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室里种地、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在基地上直接从事种植、田间管理、农产品收货和加工等的实习环节,既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能收到课堂中所学不到的现场教学效果。

4 建设一支适应农学专业业务能力强、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学生学习能力再强,也离不开教师的把握与引导,老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最关键因素。学生学习能力虽强,但因受个人能力与阅历的限制,离开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很有可能多走弯路或做很多无用功,无形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阻碍顺利完成教学和实践的目标。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建造一支“业务能力强、观念新、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由于当前农学专业的迅猛发展,而当前农类专业教师相对缺少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与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复合人才的发展与培养。

(1)学校应该加大对专业教师进修、升造扶持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换掉教师的陈旧知识,加大引进专业教师的力度与加大优惠政策,提高专业教师的相关待遇。

(2)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让老师得到现代农业知识的学习,如挂职锻炼、离职进修,学校之间进行横向教师交流与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为教师们创造有利于业务提高的良好环境。

(3)学校联系农业科研单位,通校科单位的合作与联系,最大限制地掌握当今最流行科技技术,并能及时掌握最新农学技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达到强化老师队伍的目的。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努力,让农学专业的老师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最后形成一支集理论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达到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教学目的,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开拓者,成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塑造者,让所培养的学生或人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通过全方便的改革探索,把农学专业的教学引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序发展的轨道,从而使农学专业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农学农业专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