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守门石狮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寓意
——兼论郑州纪公庙汉石雕博物馆石狮造型
2019-12-26弓春菊
弓春菊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河南郑州 450000)
凡参观过郑州纪公庙汉石雕博物馆的人,无不被其所收藏的两百多头形态逼真、 神态各异、 栩栩如生的石狮所吸引。这些“狮子”,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侧颈转首、有的瞠目凝神、有的安抚幼狮、有的脚踩绣球,虽然千姿百态,但却威风凛凛,真不愧为“百兽之王”之称号。
狮子,现代的人们对它已非常熟悉和了解,但在古代中国,狮子却不是我们本土的动物。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型矫健,头大脸阔,颈间有鬣毛,姿态甚是威猛。它作为一个生活在热带草原的动物,原产地本在非洲、西南亚、印度和南美的巴西等地。然而,不产狮子的中国,民间却留下了大量的狮子造像。如古代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等等都可以看到它威武强壮的身影。一直到现在,一些政府机关、学校、寺庙或大型建筑物门口,往往还会一左一右地伫立两头石狮。故我们常说的石狮,更多的时候是指专门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用于镇宅护院的一对守门狮子。那么,原本不产狮子的中国,这些守门石狮的艺术造型是起源于何时、 何地,又是如何形成用石狮“守大门”这种习俗的呢?
1 石狮文化的起源
狮子,在我国古籍中有称狻猊的,如《尔雅·释兽》中记载:“狻猊如虦猫,食虎豹。”唐代高僧慧琳认为“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据文献记载,狮子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期西域入献狮子的记录屡见于《后汉书》,例如:“章和元年(公元87年)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明年,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扶拔师子。”“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这里的“师子”即狮子也。由此可见,东汉年间狮子是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的。狮子被送入中国之后,这种威猛的巨兽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不仅受到礼遇,而且人们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有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地位。按照我国艺术家们喜欢为动物塑造形象的传统做法,雕刻艺术家们便开始以狮子为素材,雕造成像,使我国的传统动物造型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但当时由于狮子数量有限,而且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中,所以能够一睹它“芳容”的人估计只有皇家及内廷的人员,普通的平民百姓很难亲眼见到。正是由于这样,狮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异感,是能食虎豹的“殊方异物”。故艺术家们对狮子的刻画只能是来源于口口相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臆测。因此最早的狮子造型是写意的,是神化的,是仿照熟悉的本土动物或神化的动物形象来塑造的,其称谓也有很多:扶(符)拔、桃拔、辟邪、麒麟、天禄、天鹿等等。由此可见,狮子文化肇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 石狮文化的发展及郑州纪公庙汉石雕博物馆石狮造型
随着汉朝的崩溃,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佛经上介绍了许多有关狮子的故事,认为狮子是高贵威严的灵兽,有护法辟邪的功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在佛教中,狮子是佛的护法,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佛的化身,佛被比作“人中狮子”,狮子与佛相似相通,所以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法力无边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随着佛教在我国传播的深入,被佛教推崇的狮子文化开始在我国的一般老百姓当中普及,狮子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认定是历神显圣的神灵,是保护神,具有辟邪消灾安吉等神异功能。我国的雕刻艺术家也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的雕刻艺术。
石狮的雕刻艺术由西方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狮子的凶猛程度越来越低,而那种“萌萌哒”的感觉越来越强。我国的雕刻艺术家们采用特有的夸张手法和神瑞化装饰方法塑造狮子形象,虽然塑造的狮子形象同自然界的真狮有着很多差别,但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他们创造出了完全中国化的石狮子形象。在不同的时代,艺术家们雕刻的石狮的艺术造型又各有不同的特色。例如纪公庙汉石雕博物馆的石狮造型,汉狮:高昂着头,挺着结实饱满的胸脯,给人以气势高昂、雄健挺拔的美感;唐狮:前肢直伸后肢盘曲,作蹲坐式,昂首挺胸,雄壮威武,睁着两只好像着了火似的怒眼,给人以一种屹立不拔、威镇山河的感觉;唐代以后的狮子雕刻逐渐趋于装饰化、喜庆化了;宋代的狮子,逐步配之以绶带、璎须、响铃、绣球等饰物,真是精雕细刻而过之,雄强威武之不足呀;元明以后,狮子造型就逐渐失去了汉代狮子的高昂气势、 唐代狮子的威武雄壮,而趋于玲珑秀媚、喜祥喜庆之态了。
3 石狮守门习俗的形成及摆放方式
虽然石狮姿态万千,但汉唐时却是势力强大的象征,且只限用于帝王陵墓、贵族官僚坟宅前摆放,作用是震慑,让人产生敬畏心理。唐至宋以后才渐入民间,使用才日趋广泛。石狮守大门的习俗也是形成于这个时期,据程张先生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来守护大门的雏形。宋元时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树立了门楼,而夹柱石也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石狮守护大门的风俗由此以后被保留下来并相沿成习。元、明以后,狮子雕刻则被更广泛地安置于宫殿、寺庙、祠堂、牌坊以及桥梁、围栏之中,不仅守门,还成为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守门石狮的摆放是有规矩的。通常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也就是俗称的“男左女右”。这里的左右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当人从大门里出来时,雄狮应在人的左侧,而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而当人从门外进入时,则刚好相反。立于门前的雄狮,一般右前肢踩一个绣球,雌狮的左前肢往往会抚按一个小幼狮。
4 守门石狮子的象征寓意
中国古代守门石狮具有镇宅辟邪、 招福纳瑞之功用。人们之所以选择石狮守门看户,是因为将其视为异兽,且凶猛威武毫不畏惧任何禽兽。有它看家护院,野兽鬼怪都不敢进入宅门。另“狮”与“世”“事”谐音,双狮并行表示“事事如意”或“世世同居”,狮踩绣球被称为“狮子滚绣球”寓意为“好事在后头”,抚弄幼狮则叫作“太狮少狮”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世代代高官厚禄,象征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中国守门石狮往往还彰显权贵成为区别等级尊卑的标志。帝陵前的石狮使用“天禄”“麒麟”,而王公陵前则使用“狮子”。据说天禄、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故只有帝陵前才能使用,以示皇帝上授天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狮子是世间猛兽,习称百兽之王,王公贵族墓前放置狮子,以体现其生前的显赫地位。唐以后此规制被打破。立于宫廷、官府门前的石狮,古代还有个严格的规定,凡王公及一品官员府第门口前面的石狮子头顶上的卷毛“疙瘩”为十三个,一品官以下则逐级递减,七品官以下便不准安放石狮。时至今日,对石狮的使用已没有什么限制,狮子作为权势象征的文化含义也已淡化。
5 结语
总之,狮子虽非中国原有,但其传入中国后,完全融入中国文化当中。狮子作为中国吉祥文化的传统象征符号,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所谓“龙行于天,司风调雨顺,狮踞于地,守物泰民安”。现在,纪公庙里保护的这些旧时石狮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它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家们的高超艺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