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陆师学堂与张之洞洋务军事教育的初步尝试
2019-12-26谢潇瑾
谢潇瑾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广州 510030)
张之洞(1837-1909),河北南皮人,原为晚清清流派代表人物,在出任山西巡抚期间开始向洋务派转化,1884年7月接替张树声任两广总督。在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从战争实践中切实感受了中西方军事科技的优劣高下,迫切要求从求强入手,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在创建近代化军工企业、 采用西法练兵的同时,张之洞尤为重视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广东水陆师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在广东规划和建立的第一所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洋务军事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教学模式等,均以西学教育为参考,反映了张之洞办起洋务军事教育的初步尝试,对其兴办近代军事教育有着重要的试验意义。
1 张之洞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的起源及构想
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直接参与了军事指挥和后勤保障等事务,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接触了外部世界。战争的实践让他痛感西方军事科技确实超乎中国,并深刻认识到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人才的竞争,由此做出向西方学习,兴办近代军事教育、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决定。他关于创办新式军事学堂的提议,最早可追溯到中法战争之后不久他上奏的《筹议海防要策折》和《筹议大治水师事宜折》。
1885年7月17日,在中法和议后不久,张之洞便向朝廷上奏《筹议海防要策折》。在分析中法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时,他指出中国当时军事人才缺乏的窘境:“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台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3],进而提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至于如何储备军事人才,张之洞指出“泰西各国莫不各有水师陆师学堂”,对西方国家皆设置专门的军事学堂的做法表示推崇,并注意到当时洋务派已兴办的北洋、福建军事学堂,由此提出在广东设立一所水陆师学堂的计划。这是张之洞关于在广东创办水陆师学堂的最早提议。同年10月
11日,他再向朝廷上奏《筹议大治水师事宜折》,在提出建设海军方案的同时,再次奏请拨款在广东开办水陆学堂。在这份奏折中,张之洞还提出了出洋留学以及将学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设想,这可说是他关于广东水陆师学堂办学形式的构想雏形。
此后,在广东建立新式陆海军的过程中,张之洞愈发感到培养新式军事人才已成为紧迫任务,于是1887年8月3日再上《创办水陆师学堂折》,专门就在广东建立军事学堂问题上奏朝廷。在奏折中,张之洞指出:“近日海防要策,首重水师兵轮,次则陆军火器。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天文、海道、轮算、驾驶、炮械、营垒,工作、制造,分类讲求,童而习之,毕生不徙其业,是以称雄海上”,并强调“广东南洋首冲,边海兼筹,应储水陆师器使之材,较他省为尤急”,极力向朝廷呼吁在广东开办专门的水陆师学堂。张之洞在这份奏折中还提出了详细的学堂筹办计划,包括学员定额与来源、学科和课程设置、学习年限与毕业出路、学校经费与设备、教习等问题,这些计划既反映了他创设水陆师学堂的基本动机和目的,也体现了他试办洋务军事教育的详细构想。
2 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办学实践及特点
广东水陆师学堂于1887年8月奏准开办,张之洞将校址选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以该地原设的博学馆(前身为前两广总督张树声所办的实学馆)为基础改建、扩充办学。结合1889年11月10日张之洞在离开广州调补湖广总督前所上的《办理水陆师学堂情形折》和此前上奏的《创办水陆师学堂折》两份奏折,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办学实践及特点。
首先,在选录学生方面,广东水陆师学堂分内学生、营学生、外学生三类分别招生。内学生从原博学馆旧有学生中挑选,营学生从军营中遴选下级军官,外学生从社会上挑选16 岁以上30 岁以下的文生。张之洞认为这些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学生各有所长: 内学生“翻译已晓,算法已谙”,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文化程度较高;营学生“兵事已历,胆气已壮”,有军事实践经验和一定的胆识;外学生“志向已定,文理已通”,在教学中搭配一起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优势互补作用。
其次,在课程及教学内容方面,广东水陆师学堂以外语、西方军事科学为主要课程的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学堂分水师、陆师两部分,其中水师学习英语,分管轮、驾驶两个专业,管轮专业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之源,驾驶专业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师则学习德语,分马步、枪炮、营造三个专业。在重视教授西方军事科学的同时,张之洞强调对学堂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规定学生“每日清晨先读四书、五经数刻,以端其本”,并且“每逢洋教习歇课之日,即令讲习书史,试以策论,俾其通知中国史事、兵事,以适于用”,还允许学生参加文武科举。这种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的教学设置,是张之洞在学堂中的首次尝试,也是他教育思想与政治思想相一致的体现。
再次,在师资力量方面,张之洞除任用国内军事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学堂教习外,还专门聘请具有一定军事技术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外国军事教官,以西方军事技术及方法训练学生。中外结合的师资力量配备,是广东水陆师学堂区别于旧式军事学堂的一大特征。
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广东水陆师学堂主张课堂教学与教育实习相辅相成,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学堂规定水师、陆师“均令每年九月在堂,三月在船、在营。遇有外洋有事,拟照西国通例,前往观览,以资考镜实事”,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考察实事,进行实习。为加强实践教学,学堂附设有机器厂、铸铁厂、演武厅、操场、码头等,张之洞还特将“广甲”舰调配为学生的教学实习船。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广东水陆师学堂对学生的学习年限、毕业出路等方面也都做了详细规划,张之洞还曾设想待学堂建有一定规模后,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分赴外国学堂、兵船学习。这些办学设想及办学实践都直接反映了张之洞初期开办洋务军事学堂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3 广东水陆师学堂对张之洞兴办近代军事教育的影响
作为张之洞最早创办的一所洋务军事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不仅反映了张之洞早期开办洋务军事教育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他此后兴办一系列近代军事学堂的重要借鉴和参考。广东水陆师学堂课程设置中所强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军事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张之洞后来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初步尝试,在其此后所办各类学堂中,这一思想成为人才教育的中心思想。此外,广东水陆师学堂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讲求武备之实用,而不尚虚文”,要求军事教育从战争实践出发,这既反映了张之洞一贯的实学思想和主张,也为他此后创办一系列讲求实用的近代军事学堂提供了示范和实践基础。
广东水陆师学堂虽然开办时间不长,在张之洞调离两广总督后便渐趋颓败,但它是张之洞兴办近代军事教育的开端,是他后来在湖北、两江等地区举办武备学堂、陆军学堂等一系列洋务军事学堂的先声,有着重要的试验意义。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 字。
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3.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
4.题名转行应保持词语的完整。完整的词拆开转行,虚词(例如“的”字)应尽可能留在行末,而连接词(例如“和”“与”“及其”等)不宜留在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