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为政以德”思想及其启示

2019-12-26侯文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德治荀子孟子

侯文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四川成都 610071)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 指的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遵循“德”的原则与方法。“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是在继承周公敬德保民的为政观念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此后,孟子、荀子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经过儒家的提倡,“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走向,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的发展。继往开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政以德” 的思想可以为今天的政治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先秦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殷商之时,迷信天命鬼神,刑罚严酷,导致了小邦周代替了大邦殷,周人在反思殷商灭亡的教训中,思考着政权的合法性从哪里来? 一个政权的长期稳定的根本在哪里? 如何治理好国家? 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周公提出了“敬德”的主张。

周公认为,商之所以失掉天命,丢失政权的原因在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政权长久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有德还是无德,敬德还是不敬德。只有敬德才能享有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周公这一认识,标志着政治思想观念从殷商时期的上帝神道迷信向积极的人道理性的转变。意识到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于“敬德”,在此基础上,周人政治思想实现了对天命的尊崇,即“以德配天”逐步向为敬德保民的观念的转化。周公认为,统治者如何能体会到天命、上天的意志呢?可以通过民情、民意来了解。“天畏(威)棐(非)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 可以通过对民情的把握来了解上天的意志。这样就把对上帝意志的崇拜转化为对民的重视上。民虽是“小民”,但民体现着“天意”、代表着“天命”,因而决定着政权的合法性与是否长久。敬德保民,标志着一种进步,说明中国政治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告别神鬼政治向人文政治进步。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德治观念和德治传统正是由此奠定的。不仅如此,周公“敬德”的观念还体现在对于刑罚的认识上。商王朝刑罚苛严,治理实行先罚后赏。过分倚重刑罚的威力。滥用刑罚,不得人心,这是商亡的重要原因。反思这一教训,周人主张德居前,罚在后,并且运用罚时要“慎”。比如,《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强调了刑罚中首要的应该遵循“德”的原则,慎用刑罚,如此,才能安民、保民。这些主张都反映出周代政治中首要的问题是以德为中心的伦理政治,即使是在司法问题上,也强调对伦理道德的维护。

周公敬“德”、德治的主张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政治传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有鉴于礼崩乐坏的局面,各国诸侯也以德治作为攻敌至胜、救亡图存、稳定政局的重要砝码。例如:《左传·僖公七年》记载,齐桓公图谋伐郑,管仲劝之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伐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在回答晋国范宣子所问“死而不朽” 为何意时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都表明,道德在处理诸侯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人生价值中的显明作用。

孔子继承与发展了周公的敬德保民的思想,更为明确地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认为如果为政者不仅自身有优秀的道德品格,而且将这种优秀的道德品格运用于治理国家,就可以实现政治良善的目标,《论语·颜渊》中曾经记载,季康子问政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论语·子路》中又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从政者以身作则,修身以正人。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主张的“为政以德”,不仅要求治理国家要以德治。还要求执政者本身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如此,才能起到身正令从的作用,而且,孔子不仅重视执政者自身的修为,还重视为政者以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化民众,《论语·为政》中讲:“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点出了德、礼、政、刑的不同作用。其中,德、礼为教之主要方法;而政、刑则为治的主要工具。以德、礼教化民众是最好的治理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唤起民众的道德良知,比起强制性、惩罚性的政、刑的作用,道德治理能够更好地潜移默化的引导民众。因此,在治国理政的问题上,孔子倾向于行道德教化,并由此反对苛政暴刑。

到了孟子之时,如何统一天下,成为日益重要的时代课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主张,主张以王道政治统一天下。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法家思想影响很大,法家提出用法治治国,用武力统一天下。对此,孟子批判这是行“霸道”。孟子认为王道政治是以“德”服人,而霸道政治是以“力”服人(《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只有“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统一天下靠的是道德的力量,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措施才能使人民的拥护和民心归顺,而战争强力、暴力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基于这样的主张,孟子提出了推行“仁政”的主张。所谓“仁政”就是用仁爱之心去处理政务、协调关系、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如果为政者能够以仁爱之心,施行仁爱之政,垂范天下,那么天下无不归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于为政者的仁爱之心,认为道德高尚的为政者对民众具有自然而然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他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章句上》)尽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孟子这种理想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但从长远来看,提倡统治者的道德修为、以身作则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了荀子那里,天下统一的趋势日以强劲,关于实现统一的方式,荀子坚持孔子以德治国的路线,对于当时以霸道统一天下的法家主张,荀子认为,法家霸道可以统一天下,但不能使人心真正归附。荀子主张“国无礼则不正”“义立而王”(《荀子·王霸》)。用法家霸道可以统一天下,但是,要想凝聚民心、巩固江山,必须“凝”之以礼。荀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认为无论从做人原则看,还是从治理国家的原则上看,礼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如此重要,因而从政治上看:“礼者,政之輓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因此,荀子的政治主张,强调“隆礼”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隆礼,建立和谐安稳的政治秩序。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一个讲求礼义的国家才是治理得好的国家,而如果不讲礼义,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治理得好的,荀子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荀子·议兵。)将礼义提高到了关系国家治与乱的高度。

2 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现代启示

先秦时期的儒家“为政以德”的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为政以德”的思想中包含着为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这对于今天的政德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1)为人之道重在有德,儒家强调为官之人要以身作则,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为官的前提,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参与政治活动的人首先要是一个道德品质优秀,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担当治国的重任,并且,只有道德良好的人才能够以身垂范,影响民众,并在其自身道德品格的感召下,引领民众。今天看来,这种重德的思想强调了以德为先的人才观。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政治活动中合格、 合适的人才,古今中外都有探讨,从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传统来看,儒家以德为先、 选贤任能的思想是主要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不乏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后来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当然,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在继承以德为先的政治传统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德才兼备这个要素。只有道德良善,只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仅有道德良好,还不足以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日益为社会所需,因此,今天来看,要将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既不能仅仅强调唯德是举,也不能仅仅强调唯才是举,而是要将德与才统一起来,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才能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成就完善的现代人格,形成合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为人、选人、用人观念。

(2)为官之道重在有德。儒家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官员的道德,即官德建设是重要的内容,儒家强调的敬德保民、行仁政、隆礼重教,无不对官德提出了要求。今天来看,官德建设,首先就要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人们的满足为满足,无私奉献,克己奉公,不断为人民谋幸福。其次,官德建设,还要努力在三严三实上下功夫。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与“实”强调了为官之人的政治品德和工作作风,只有重严尚实才能有良好的政治效果与政治业绩,才能影响和带动人们,树立起良好的政风,进而影响良好的民风。当然,官德建设在今天还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的担当。要有抵御腐败、清廉正直的道德自觉。走正道、守规矩、守纪律,忠诚地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3)治国之道在德治。先秦是中国有混乱走向统一的转折时期。如何整合社会、形成天下一统的局面,当时的诸子百家都提出了方案,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了德治在凝聚人心、 政治良善、 社会有序方面的作用。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有其合理性。当前,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要突破许多障碍与藩篱,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的作用,依法治国在国家建设,尤其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矛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德治的作用。例如,诚信体系的建设、公序良俗的培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都离不开德治的作用。因此,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法德并举。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内容丰富,旨意深远,是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旨趣和取向的重要方面。从中国历史发展看,“为政以德”揭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中国古代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与之有很大的关系。站在今天的立场,继承与发展这一思想,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与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德治荀子孟子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荷叶礼赞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和谐
知识小词条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