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CEP模式研究
——以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为例
2019-12-26刘夏怡
刘夏怡 吴 冰 李 颖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客家文化体系庞大、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忠信花灯作为客家文化体系代表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客观地说,政府非常重视忠信花灯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使得忠信花灯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并得到推广和弘扬。目前,不同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侧重于文化产业化研究和现代化转变[2]。课题组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忠信花灯文化传承发展的CEP模式,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平台,以服装专业为具体实施专业,加强校企联动,将忠信花灯文化(Culture)融入职业教育(Education),让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汲取营养、主动传承创新的目标,进而将其外化成产品(Production),解决忠信花灯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应用范围狭窄、学校教育缺乏、创新发展不足、年轻人接受程度不高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广忠信花灯文化。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入忠信花灯文化内容
(一)专业课程中加入忠信花灯文化内容
忠信花灯是集绘画、编织、剪纸、书法、灯联、诗词于一体的客家传统工艺美术,蕴涵着客家文化精髓,洋溢着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3]。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注重线条、图案等美术基础与绘画教学,也注重色彩构成与服装配色知识训练,更注重融入传统文化、人文内涵、现代文明和时尚潮流等元素。在工艺美术设计与人文内涵方面,二者有一定共通之处。因此,可以把忠信花灯文化中色彩、图案、人文等相关知识融入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或编写成教辅材料、校本教材,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忠信花灯的渊源、品种、结构、装饰艺术、制作工艺等,进而结合忠信花灯文化,提取花灯艺术和人文元素设计专业作品,提升作品内涵。
(二)公共课程中加入忠信花灯文化内容
公共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行为规范和构建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因此,公共课程尤其是语文、德育等文科类的课程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忠信花灯文化内容,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例如:《语文》(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六版,上册)中第二单元《景泰蓝的制作》讲述的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的制作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忠信花灯作为课堂拓展内容,让学生在与景泰蓝制作的对比学习中,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专业教学中融入忠信花灯文化元素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对忠信花灯文化的认知水平
教师要主动了解忠信花灯,学习忠信花灯中优秀的文化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汲取忠信花灯文化营养,并将其应用于专业教学优化、专业技能提升和教研成果创新中。同时,教师可采取实地调研、搜集资料等方式,通过开展教研会、与花灯制作艺人交流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融入忠信花灯文化内容,凝练教研成果,坚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坚定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主动传承花灯文化。首先,可将忠信花灯文化内容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要求服装专业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接触、了解、学习忠信花灯文化。其次,鼓励学生由分散到综合、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花灯文化融入作品设计,如学生可以先做围巾、背包、鞋、靴、衣服等单件设计,然后再做一个主题、一个系列的设计,将鞋包服饰等搭配统一起来,这样学生的设计作品就会更具民族文化特色,也更有市场竞争力。
三、学生作品中体现忠信花灯文化特色
学校应发挥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堂作品(作业)、毕业设计作品中体现忠信花灯文化特色。据了解,河源某技工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服装专业学生毕业作品展,并邀请地区服装行业、企业骨干观看学生作品,与学校一同检验教师专业教学成果,而企业人员以此为窗口,可以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挑选服装设计人才,甚至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产品化生产。基于此,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忠信花灯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拉近与本土企业家的距离,还能在无形中传播客家文化。以物质(学生作品)为载体,将文化外化为产品并加以推广,是一种很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5]。
四、课外活动中引入忠信花灯文化知识
(一)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来授课
为使广大青少年更加了解和喜爱花灯艺术,职业院校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授课,搭建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沟通的平台,普及忠信花灯的历史渊源、花灯品种、装饰艺术、保护传承等相关知识,加快职业院校课程与忠信花灯相互交融的进程,促进忠信花灯艺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弘扬和创新。
(二)举办忠信花灯文化宣传推广活动
职业院校可结合自身特点,举办忠信花灯文化宣传推广活动,走传承创新之路。主要途径如下:一是进行花灯知识展示,通过广告牌宣传花灯的历史渊源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二是进行花灯实物展示,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花灯;三是体验花灯制作,根据花灯不同元素和艺术特点设置体验区,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剪纸、绘画、书法、对联和立体构成等,最后将其组合成完整的忠信花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花灯的制作工序;四是进行花灯创意设计,提供纯色的简单服饰、布料等素材,鼓励学生运用花灯元素设计日用品等,拓宽花灯传承渠道,创新花灯传承模式,感受花灯艺术魅力[6]。
(三)组织课外实践深入了解花灯文化内涵
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忠信吊灯习俗传承基地(忠信镇司前村)、忠信花灯制作基地(上坣村上寮屋)、忠信花灯博物馆、忠信花灯传习室等基地、机构参观和实践,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基地里亲身体验、亲手制作,了解忠信花灯制作工序,在体验中认同忠信花灯优秀的文化内涵,了解到花灯贴对联、系吉祥物等寄予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同时,课题组经调查发现,学生针对忠信花灯文化提出了移风易俗的创新思想。例如:忠信花灯的吊灯仪式目前仍保留着添男丁上花灯的习俗,一些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存在重男轻女的陈腐思想,应转变为“生男生女都上花灯”。
五、忠信花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政校合作,巩固传承与发展根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和利用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应与连平县文化局、连平县非遗办、连平县忠信镇文化站、忠信吊灯习俗传承基地、忠信花灯制作基地、忠信花灯博物馆等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工作室,为忠信花灯研究和实践提供稳定的平台和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二)校企合作,促进产品推广与营销
职业院校相较普通的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校企双制办学,因此,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将忠信花灯与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相结合,将企业生产任务、产品标准引进专业教学,设计、生产、推广和销售忠信花灯周边产品,如围巾、头饰、丝巾、手提包等,这样不仅能通过周边产品将忠信花灯元素带进千家万户,扩大忠信花灯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力,还能为年青一代注入新鲜活力,创新传承方式,提高年轻人对忠信花灯的接受程度[7]。
(三)校校合作,推动文化输出与传承
忠信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CEP(文化+教育+产品)模式不仅可运用于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还可推广运用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中,因此,成立一个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师、学生等共同组成的忠信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培训组织,加强校内外不同专业的交流及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到各级各类学校公益宣传忠信花灯文化、展示传统花灯样式、演示学生设计的周边产品等,可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成就感,从而以点带面更好地推动忠信花灯文化输出与传承。
六、结语
忠信花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CEP模式是一个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将花灯文化外化成年轻人易接受的产品,再将产品推广到社会中的过程。运用CEP模式既能传承与弘扬花灯文化,也能体现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特点。此外,CEP模式还具有普遍性特点,不仅能运用于同一种文化在不同专业中的传承与发展,还能运用于不同文化在不同专业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