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

2019-12-26吴百超

文化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冲击层面变革

吴百超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其发展和演进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影响,同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冲击-回应”模式,西方文化的冲击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相应回应,传统文化由此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型。

一、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产生之时起就在不断地变化,但直至鸦片战争前,这种变化“仅仅是文化内部的构成因素和结构的变化”[1],而且有着强大的稳定性,也正因如此,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近代列强凭借武力上的优势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

在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和传教士传教活动,这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流。自鸦片战争起,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应用

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与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密不可分的,其中,以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为典型代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外有西方列强企图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内有太平军和捻军起义,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当时清朝的统治者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剿发捻,勤远略”,于是洋务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

2.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

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海战,洋务派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无法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于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开办学堂、创立报刊、翻译西方著作,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口号,热情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使各种文化思潮一时间大量传入中国。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乃至中国革命的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中西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接触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中国的文化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演变[2]。儒学独尊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面临着从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后者主要指以华夏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产生动摇、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甚至遭到知识分子的猛烈批判、封闭保守和安于现状的封建小农思想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回应

“冲击—回应”模式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回应西方的挑战。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演变历程与整个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相一致。

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碰撞中,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器物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明显阶段。

(一)器物层面的文化变革

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四大发明极大改变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但中国古代的科技重实用、重经验而轻科学、轻理性的特点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理论和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国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早在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魏源等开明的地主阶级便已经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西方文明,但这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热潮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这一时期,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御外侮、平内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场变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3]的观点,其中的“伦常名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儒家正统思想,“诸国富强之术”就是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器物,“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即以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为主干,在维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和先进工艺,借助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4]。

洋务运动的兴起对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冲击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促进资本主义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从更深层次讲,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结构的改变和传统文化向近代的演变。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未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这一战役也真正打醒了中国人,如果再不变法图强,中国将会真正亡国灭种。早期维新派在19世纪80年代时就认识到仅靠“师夷长技”而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终无救于存亡之大计”。于是,王韬、郑观应等人设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也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主张,但他们的观点并未形成系统,也没有付诸实践,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对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改良观点具有启发意义。

(三)思想层面的文化变革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让有志救国、矢志振兴中华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彷徨,中国的出路究竟在何方?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民众的观念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没有“最后之觉悟”是主要原因,因此,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演变的特征

近代西方科技和工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文化也开始了在近代的百年演变。其演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按照自己的路径发展,华夏中心、天朝上国的理念根深蒂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武力上的优势打开中国的大门,用一系列的战争和侵略将中国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方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列强的枪炮,中华文化的优越感逐渐丧失,从“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革传统文化、效法西方先进制度再到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这一演变过程体现出明显的被动与无奈。

(二)传统文化的演变是在中西方文化论争过程中进行的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两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宏观上说,甲午中日战争前,人们论争的焦点在于应不应该学习西方,能不能学习西方;而甲午战争战败后,应该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论争的焦点是应该向西方学什么,怎么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正是在中西方文化的一次次论争中传统文化开始了近代的演变。

(三)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呈现出弱势

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演变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作出回应,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落后使国人被迫向西方学习。传统文化的演变先后经历了器物层面的变革、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思想层面的变革三个主要阶段。由此可见,任何文化都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才能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冲击层面变革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体验文化冲击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创新IT 赋能变革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