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分析

2019-12-26张盼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交流共同体

张盼盼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政治、文化、安全、经济贸易、环境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就任后首次提出,旨在我国发展基础上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这一个地球,也因此,这一全球价值观中也包含着国际权力互相依存的观念、世界各国追求共同利益的观念以及为地球更长久发展的全球治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今地球面临着各种不利局面,包括资源短缺、气候剧烈变化、环境污染、领土战争等情况下,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以及国际秩序都造成不小的挑战,这时,全人类共同面对挑战的价值观出现,并逐渐形成国际间的共识,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人类共同体价值观的构建与发展之旅实则与中国的传统“家”“和”文化不谋而合[1-2],因此,该文基于此,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在文化层面上的构建相关内容。

1 文化冲突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世界也已经发展成多级化的格局,各国的文化开始逐渐交融,逐渐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国家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而国家间交流更多的主题也渐渐转向和平和发展,这也是全球人民最大的愿望。与此同时,这种多元化、多极化的格局也给各国文化带来程度各异的冲击,直接引发全球部分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下一道屏障[3]。

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都开始陷入一定程度的低迷期,恢复缓慢,许多国家至今都未恢复。而在西方国家,此时也出现许多类似逆全球化、碎片化的规则等不利思想蔓延至全社会,英国“脱欧”、恐怖主义遍布、枪击事件频发、难民事件等事件都使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沉入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整体性的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和平稳定都带来巨大影响。而在这些事件背后,到处都是文化冲突。西方著名学者认为,政治和经济行为都属于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则包含众多,诸如道德、宗教、习俗等,在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故或灾难都是社会文化现象。此时不得不提出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这一理念,其中预言在未来世界最危险的文明冲突会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这是有一定历史根据存在的,因为按照历史发展多年以来的轨迹来看,最危险的无非是由于文化不同而显现的实体与人民之间的冲突。但因为亨廷顿是基于美国和西方国家立场谈论这些文明冲突,有一定的限制性。但在全球的文明背景下,文化与文化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本质上的区别,这也会导致文化冲突甚至文化对立,直接影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4]。

2 文化交流

文化之间是需要交流的,通过文化深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这是世界各国文化融合的本质。而实际上,只有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以达到文化认同,继而才能通过文化认同消除文化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得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这些基于全人类文化层面的词语,这也是消除文化冲突的关键[5]。

在历史层面而言,中外文化交流从很久以前就在进行,从西汉张骞奉旨出使西域后,汉朝就多与周边国家交流,直至开辟出陆上丝绸之路这一光辉历史,直到现今仍被重启使用。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艺术、语言、生活方式、农作物等都进入中原,中原的瓷器、铁器、丝绸等也随之流入国外。唐朝时,是中外交流最为鼎盛时期,市坊多有西域人居住做生意,其本身的文化、宗教等都融入唐朝文化,并成为其中一部分,而唐朝时,文化交流版图已经扩张至南亚、中欧、非洲等地,像是波斯服装、西域舞蹈美酒等都成为当时长安的流行风尚。至宋元时期,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在国都中定居甚至做官,而此时,借助发达的航海技术,中国的船只已经进入伊斯兰地区,在海上进行更频繁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此时已到达西亚、印度、东非地区,这也促使着欧洲发生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举动,推动着西方社会的进步,也加强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明朝,郑和下西洋事件,又进一步加深与印度洋和伊斯兰国家的交流,文化交流越发频繁。但明朝后期至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东西方文化交流下降,同时,欧洲殖民实力逐渐扩大,并通过大批传教士传教给国内人民带来更多的文化冲击,像是天文、物理等科学技术。之后便是漫长的殖民与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发展自身,在新的背景下吸收发展。也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典型的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史,这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原因[6]。

从现实角度而言,人类社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各有差异的文化,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的整体,需要尊重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以人分文化优劣。必须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不搞排斥或孤立主义。任何文化都应该主动接受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继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互相鉴赏、文化融合。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就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 倡议作为中国外交的两件大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一带一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7]。

3 基于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对策

3.1 推动文化交流主体的多元发展

文化交流主体不仅指政府、国际组织或是跨国公司等主要力量主体,也包括各种民间非政府组织。相比较而言,政府组织具有文化交流中的高资源、强权威等硬实力,也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组织优势,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到示范作用,将中国的“家国”和“文化”等推向世界。而民间非政府组织应该配合政府组织,将中国理念、中国文化等传播至世界,缩小文化差异,以更柔软的人才交流方式推动文化间的交流,也能以一种相对缓和的方式使中国文化、价值观等进入外国人的内心,并可通过“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方式,推动双向的文化交流,继而达到真正的文化认同目的[8]。

3.2 完善文化交流制度

在文化交流中,应该创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双向互动、共享资源的协作机制,并以此结合双方共有的资源建立包含着信息沟通、人员交流、监督、反馈等机制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协作机制,二者要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共同达到最优的文化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在此中,一定要提前安排或规划好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统一部署和指导,并通过“一带一路”具体落实并推动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非政府组织也要在其中充分起到配合的作用。

3.3 培育文化交流的活动载体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声势浩大,举办活动时也需要多方力量共同进行,包括地方政府和各种民间力量,形成跨越国家、领域、阶层的文化交流网络,共同合作。比如,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7年6月时,于开幕首日,与14 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15 个电影节及电影机构代表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卷轴”上签名,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并在2017年与宝格丽成为官方合作伙伴,而上海电影节的主办单位也在2018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变为“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此时电影节面收到来自108 个国家和地区的3 447 部影片报名,并创办“一带一路”电影周,这也是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明显例子,通过电影节这一活动载体,推动世界电影交流,通过电影这一载体,促进世界间的文化交流[9]。

4 结语

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斗争过程,其会受到文化、历史、战争等多方面的干扰,直到其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用合作共赢的方式破解国家间的冲突与矛盾,会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化世界,使资本主义成为为更多人类谋求福利的有利社会制度,也让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各国人民选择最适合本身发展的社会制度,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最自由的联合体,促进世界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文化交流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爱的共同体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