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锡惠山泥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26项东红
项东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前言
“惠山泥人”以产于惠山、销于惠山而得名,初现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辉煌历史。当时惠山泥人制作之盛况可以用家家皆涉及来形容,一到闲暇时节,当地各家各户都会制作泥人,而从哲学上说,量变势必会带来质变,所以惠山泥人越来越精美,自然也越来越受人们喜爱,进而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1 无锡惠山泥人的艺术与文化特性
1.1 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
无锡惠山泥人的材料是无锡惠山附近所特有的黑土,此种土壤根植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一米深的土层中,具有细腻柔软、不易断裂、可塑性强的特点,能够被随意捏搓,进而被制作成形态各异、长时间不变形的泥人,再加上泥塑匠人高超的彩绘技艺,从而成为多姿多彩、寓意丰富的艺术品。
无锡惠山泥人有两种,一种被叫作粗货,一种被叫作细货,这两种类型在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粗货是用模子印制出来的,不同人制作出来的粗货在形状与颜色上基本无不同点,一些常见的形象有大阿福、小花囡、渔翁等,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长期的观赏性,即使在艺术品爆炸的今天,其依旧备受人们喜爱。细货是泥塑匠人用手捏着出来的,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捏戏文”,形象基本都是昆曲、京剧或戏剧中的经典人物或桥段,只有高水平匠人才能将其捏得活灵活现,与粗货相比,细货更具有艺术感,是惠山泥人的精髓所在。
1.2 无锡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
无锡惠山泥人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因为它源远流长、备受人们喜爱,还因为其具有足以使它与其他经典艺术文化形式比肩的特点。其所具有的特点,如下所述:
(1)制作工艺繁杂且要求高。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手法在江湖上被称为“手捏十八技法”,即有十八种捏法,包括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不仅如此,它还有十几道制作工序,主要有滤泥、锤泥、打稿、捏塑、翻模、印坯、整修、上粉、着色、开相、上油等,同时还有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限定捏法与工序。这充分证明无锡惠山泥人具有信服力极强的艺术文化性,每个惠山泥人都是一件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2)造型多样且美感十足。无论是惠山泥人中的粗货,还是惠山泥人中的细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粗货不以“粗”为缺点,细货不以“细”为优点,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细货的存在使惠山泥人的造型更加多样,同时在粗货的融入下,这类艺术品以多样造型、十足美感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的不同情感。
(3)色彩缤纷且和谐。彩绘是惠山泥人在制作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及一种关键技艺。在泥塑界,通常有“塑、彩三七开”的说法,这足以说明彩绘的重要性。在不同色彩颜料的作用下,惠山泥人显得色彩缤纷,而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的影响下趋于和谐,当然这离不开美学素养深厚、绘制技艺高深的匠人。
2 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
刚开始时,制作惠山泥人的大多都是一些散户,而且售卖泥人只是他们的一项副业,主要从事的还是农业耕作。当时比较流行方式是一些单个农户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将自己制作的惠山泥人带到集市或庙会上叫卖。此时惠山泥人的题材有蚕猫、花囡、如意、花猫、罗汉等,主要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一段时间后,惠山泥人的商业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个体户转变为专业作坊,但是这些作坊大多还都只是季节性作坊。同时又在昆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影响下,泥人的题材也已有所改变,变成以戏曲为主。
发展至清代,惠山泥人的泥塑技艺变得更加高超,并出现多个有知名度的惠山泥塑匠人,如王春林、周阿生等,同时也慢慢成为官家上层人物手中的玩物,甚至还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青睐。在这期间,惠山泥人的制作主体已变为专业性更强的作坊,这些作坊几乎都以此为业,不再从事其他生产行为。
清末是惠山泥人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无锡这个小地方就已有多达40家专业作坊,高超的匠师更是有将近40个,更不要说只有一些小本事的普通匠人,多得数不胜数。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战火不断,这严重阻碍着惠山泥人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倒退现象。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尤其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惠山泥人文化自然在政府青睐之列,随后成立多个以保护惠山泥人为目的的专门机构,有无锡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研究所、惠山泥人博物馆。
对于惠山泥人来说,2006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其正式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3 无锡惠山泥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尽管惠山泥人有着如此辉煌的发展进程且具有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其的光辉早已变得暗淡,甚至已经沦落到需要保护与抢救的地步,毫无疑问这是历史的悲哀、中华儿女的缺憾。现阶段,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可被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手工匠师断层
手艺人是无锡惠山泥人发展与传承的基础,但由于惠山泥人学习起来比较复杂,新手的培养常常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这是快节奏都市生活所不能“容忍”的,这就使得这种文化形式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即出现匠师断层。现今,泥人工作室的泥人艺术大师,最年轻的也已65岁高龄,若是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可以想到的是在未来,世间就会再无惠山泥人艺术大师,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3.2 宣传形式化太强
任何一种宣传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特定观念,但从无锡惠山泥人宣传来看,显然不具有这种效果,一波一波断层式的宣传并没有良好的效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对惠山泥人的宣传大多都是随节日庆典开始,又随节日庆典结束,并没有制定或实行长期的宣传策略,以达到优质化的宣传效果。有时宣传还仅仅只是一个政治性任务,会为了宣传而宣传,根本不考虑宣传效果。
3.3 信息化不足
虽然在无锡地区政府及有关组织的推动下,已经有两个网站被开发出来,但浏览之后,不难发现这两个网站都有着不同问题,如惠山泥研究所开设的网站,该网站图片与视频少、创意性不足、更新速度太慢、视觉效果差,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专业角度看,这些都是致命伤,严格意义上讲该网站是极其不合格的,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优化。
4 无锡惠山泥人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措施
4.1 完善传承机制
第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传承体系,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匠人断层问题,从而使惠山泥人拥有大量的传承者,让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不再成为一句套话。首先要健全以传承、保护、发展惠山泥人为基本职责的专门委员会,可暂且将其称为“惠山泥人保护委员会”。其次要将与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职责落实到位,不要出现责任无人、无小组、无部门承担的问题,如惠山泥人宣传工作主要由当地文化局宣传部负责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如果宣传效果长时间不佳就可以追究部门领导的职责。再次,政府要跟随时代与艺术变化的脚步,及时出台或优化有关的政策与法律制度,为惠山泥人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要加大对惠山泥人的补贴与奖励力度,可给予技艺高超的匠人更高的待遇与更多的奖励,同时补贴行业中的普通制作者,一方面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惠山泥人的创作队伍中,另一方面将已经具有相当技艺的人留在泥人制作领域。
第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与惠山泥人相关的专业或机构,如在2014年清华大学所建立的以中国刺绣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研修班”。在惠山泥人传承人培养上,当地政府完全可参照这一成功案例鼓励当地高校设置惠山泥人专业,并由政府出资聘请高水平、高素质的惠山泥人工匠到高校任职,同时为本专业学生设置营销类、管理类等有关课程,将毕业生培养成为集技艺、营销策划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
4.2 创新泥人题材
有关人士要认识到一味的坚守传统,并不都是保存初心、不被世俗影响的壮举,还很有可能是正在行抱残守缺的愚昧之事。如今,社会中充斥着各种与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等,这些文化也在反映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面貌,不能以“新旧”、“雅俗”来论断某种文化的价值。惠山泥人要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就要接受这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地使泥人形象具有现代文化性,如可把国内外著名电影、卡通人物、国家提倡的时代精神等作为惠山泥人的题材,并利用现代色彩工艺为其上色,进一步深化其的色彩缤纷特性。
4.3 优化有关信息化平台
可从两方面对此类平台进行优化,一是使网站具有丰富多彩、抓人眼球的视觉效果,要尽可能地加入图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信息,并使它们协调地被布置于平台之上。二是扩建一套实时沟通平台,将所有关注惠山泥人的人联合在一起,并可以举办网络大赛使这种沟通更加地具有深度与广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无锡惠山泥人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要在充分了解无锡惠山泥人起源、文化特性、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传承机制、泥人形象、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实现无锡惠山泥人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创新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