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教育意义的再思考
2019-12-26管荣
管 荣
(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女性教育不但关系到占一半人口的女性自身的尊严和发展,更关系到生命的延续,家庭的幸福,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繁荣。因此,重新审视女性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当下最为迫切和紧要的一个问题。
1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人类文化“内化”为个体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间接增殖性和迟效性。因此,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在较远的未来才可看到回报。这样,有些人就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教育投资,更不用说用作女性教育,所以再次重申女性受教育的社会意义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1.1 女性受教育水平与人口生育率的关系
我国女性总和生育率1987为2.59,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2.15,1993年为1.82,直至2011年降至新低1.59。低生育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的行政干预。就生育率来比对,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越少。如果不考虑认为控制因素,女性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生育率的最大因变量。
1.2 女性受教育水平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儿童的健康主要取决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调查表明,母亲只要受过1~3年的教育就可使儿童死亡率降低近15%,同时女性受教育水平对自己和儿女的健康也有明显的影响,受过较多教育的已婚女性,会在家庭中推行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低的已婚女性生育率较高、养育子女较多,家庭收入的大多用于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这样会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和智商造成不利影响。
1.3 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成长的关系
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受教育水平良好的母亲会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扬长避短,同时还能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启发和教育子女,因此她们更愿意在子女教育上进行投入。研究数据显示,未受过任何教育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仅占全部子女投资的10.54%;受过初级教育的父母子女教育投资占17.16%,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子女教育投资占26.27%,可见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就有更多可能受更多教育。
1.4 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广博的科学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并扮演好母亲,妻子,媳妇,女儿等社会角色,对家庭的和谐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婚姻关系,平等的家庭关系,及健康的亲子关系,而这都将会为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女性教育的发展现状
教育是人口素质赖以提高的根本。发展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女性教育,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多年来,中国女性教育取得了显著发展,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女性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然而,目前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占总人口的25.7%、中学为37.4%、小学为42.4%。相反,女性文盲则高达69.32%,相对男子占了绝对比例,其中20岁以上的女性文盲占了这一年龄段女性的三分之一。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女性整体素质和地位的提高,而且阻碍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3 女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女性总体文化水平仍低于男性
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每万人口中接受各种教育的人,大学为97人,其中女性仅28人,占29.17 %;高中为777人,其中女性303人,占39%;初中为2393人,其中女性92人,占38.74%;小学为4085人,其中女性1856人,占45.43%;文盲半文盲2676人,其中女性1877人,占70.14%。可见,女性所占比例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越低,然而,文盲半文盲女性所占比例比男性高一倍以上。另据1990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女性受教育年限平均为4.8年,男性为平均6.7年,女性比男性少1.9年。
3.2 女性教育发展呈不平衡态势
农村女性较城镇女性受教育水平低。据1987年统计数据,全国7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水平的人数,大学水平城市为136人,农村为4人,城市高出农村34倍;高中水平城市为822人,农村为186人,城市高出农村4.42倍;初中水平为1417人,农村为816人,城市比农村高1.74倍;文盲半文盲城市为1156人,农村6588人,农村高出城市4.70倍。在很多农村,女生失学已非个别。
3.3 中青年女性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比男性少
女性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本来就比男性低,工作后,接受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比男性少,这更加大了两性文化程度的差距。市场经济下,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发生改革,农村多元化经济快速发展,现代科技大量进入经济生活,同时,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所有人都面临着吸收新知识,进行再教育的问题,否则将无法继续胜任现职,何谈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3.4 老年女性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人口迅速老龄化时期,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而社区,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老年女性在家庭中充当着婆婆,妈妈,奶奶和姥姥等重要角色,她们绝大部分已经对她们的第一代后人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对她们的第二代后人正产生着重要影响。而生于60,70年代的她们在文盲半文盲女性人口中占比最大,第一,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第二,道德文明不高,没有大局,全局观;第三,自身生活品质不高,养生保健知识缺乏,文娱,体育,社交少。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老年人的再教育
4 女性教育薄弱的原因何在
4.1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这一因素在不发达地区尤其突出。在我国的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许多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学费而不得不使孩子辍学。此外,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低教育水平者急功近利的行为。他们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迫使子女辍学而从事劳动以赚钱养家,而此时,女孩子往往成为首要的“牺牲品”。
4.2 社会历史因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早已根深蒂固。这使人们更乐意崇拜、接受男性作为社会强势,主导力量,而女性则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决策,常常导致干预、侵犯以至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影响着女性争取受教育权利的觉悟和勇气。
4.3 女性自身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外部条件变化显著,但女性自身变化却很缓慢。
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依旧传统。大多数女性仍然塑造着自己的弱者形象。二是缺少社会责任感。她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没有占主导地位。三是女性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这样,女性往往自觉地放弃竞争,包括接受继续教育、专业深造、自我素质的提高等。
5 教育水平低对女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5.1 女性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程度低。由于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女性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远低于男性,加之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原因,导致女性政治素质较低。突出表现在:部分女性政治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明确;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程度很低。
5.2 女性就业局限性大。我国女性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农村妇女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能力必然受限。表现在妇女科技意识差、态度消极、对科技知识不甚了解。这样女性大多从事技术要求简单、难度低、影响力较弱的职业。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的女性就业人口78%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
5.3 农村妇女早婚多育现象突出。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在初婚年龄和生育胎次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初婚年龄较高,生育子女数少;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初婚年龄较低,生育子女数多。女童教育的落后,则使20~45岁育龄农村妇女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生育率就偏高,这就加重了女性负担,减少了女性受教育机会,还限制了女性才能发挥。
5.4 女性对子女教育的水平低。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下一代受教育程度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据对我国西北三省区农村的50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失学女童中母亲是文盲的占60%,母亲文化水平低,对教育价值缺乏认知,是造成女童失学率高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子女及后代教育程度的影响非常之大。这样,对6~15岁青少年进行教育普及与提高,将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5.5 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不利作用。受教育程度与女性自身身心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数据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而产后女性发生抑郁症概率高达15%。产后抑郁者,伤己伤人,后果极其严重。受教育程度越高,抑郁比例越低,受高中以下教育的抑郁平均值为13%,高中或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为8%,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为5%。可见,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身心健康,更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
5.6 对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消极影响,由于文化程度低,女性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收入较低,经济上依赖丈夫。这样,大多数女性没有家庭经济和事物的支配权。调查表明,57.65%被调查农村女性认为,家庭经济权由丈夫支配,在夫妻关系中多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她们无法在家庭中起重要作用,就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婚姻,平等的家庭关系,及健康的亲子关系。
6 加强女性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订女性教育发展方针和政策,继续提高女性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及老年教育比重
(1)坚决贯彻实施义务教育,狠抓基础教育,不断巩固、提高女童入学率、毕业率,特别是在农村,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要把女童教育作为女性教育的“重中之重”。
(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制订鼓励农村女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缩小城乡女大学生比例差。鼓励她们报考适合女性的高等学校或系科、专业,实行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
(3)制定鼓励中老年女性接受教育的政策,鼓励她们接受老年教育,提高文化水平,道德思想水平及营养保健水平。
6.2 多形式、多类型、多途径、多层级地发展女性教育,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首先,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建设面向从业女性的开放性职业教育。建立为各类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重视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女性在高科技领域和高层领导学科中所占比例不高。为此,应根据女性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女性扩大专业选择,培养高层次的女性人才。
第三,鼓励女性自学。加强学习,摆脱愚昧无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6.3 加强女性教育中升学、选专业与就业指导
学校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个人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效果的大问题,而专业又直接影响着就业。因此,开展升学、选专业与就业指导就格外重要。
第一,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知和现实了解;
第二,进行理论指导,如专业指导、职业性别倾向测试;
第三,开展专业、就业辅导、咨询、潜能测试等。
6.4 制定女性教育、就业政策性保障
女性在入学、升学、就业、外派留学等方面应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学校应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深造;在毕业分配上,采取保障女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6.5 加强女性教育研究,发展女性教育理论
(1)加强女性教育规律理论研究,探索建立女性教育学。系统研究女性教育理论和方法,诸如女性社会功能、女性生理、心理特点、女性专业和职业倾向等,探索、建立女性教育学。
(2)加强女性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3)整合妇女研究队伍,建立、发展女性教育研究机构。
6.6 加强男女平权和科学的性别意识,宣传、营造有利于女性教育的环境
(1)加强男女平权教育,号召女性正确地认识自我及自身价值,提高参与意识,消除传统观念。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增强政治参与感和责任感;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加强科学的性别教育,从基础教育起,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科学的性别意识,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心理。增强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重构女性健康人格。
(3)加强各级教育者的性别意识和对女性教育规律的研究与宣传,促使广大教育者树立科学的性别意识,掌握女性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加强女性高等人才的培养。
(4)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促进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政策、法规及措施等,创造为女性接受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