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天然气渐扩管冲蚀磨损仿真模拟*

2019-12-26

润滑与密封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流率管段冲蚀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辽宁抚顺 113001)

边界扩大流动是管道集输系统中常见的流动现象,由于管道面积的扩张,截面处会发生分离、重附和剪切流动等现象,从而造成压力降低和能量损失。渐扩管是常见的边界扩张管件,其在能源、动力、石化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管道输送经常会夹带液滴及颗粒等杂质,固体颗粒对管道内壁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蚀磨损。由于渐扩管扩张角度的影响,扩张截面处流场变化较剧烈,冲蚀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对天然气集输系统渐扩管进行仿真模拟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学者ENZO、DURST等[1-2]通过建立扩张管的相关实验平台来研究低雷诺数流体的流动特性,并得出回流区长度与雷诺数之间线性正相关的结论。HAN和JAKE[3]对高雷诺数平板流动进行分析,得到扩散比与回流区之间的联系。OLIVEIRA和PINHO[4]利用FDM方法对轴对称管道突扩层进行了模拟分析,将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数据拟合较好。国内学者周在东等[5]运用CFD软件对突扩管压力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得到相关变动曲线;尹则高等[6]运用CFX软件对管内流场及水头损失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水头损失继而判定管道输送效率。

上述学者对于扩张管件的研究以突扩管为例,模型主要针对低雷诺数流体,研究内容以力学分析为主,而对渐扩管流场分析及冲蚀规律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突扩管与渐扩管流场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作者运用CFD软件对渐扩管及突扩管的应力分布、流动特性及冲蚀效果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在此之上,通过改变流动的物性参数,进一步研究渐扩管冲蚀磨损的变动规律,研究结果对石化管线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计算模型

1.1 多相流模型

管道流动介质由CH4、H2S及砂石颗粒混合物组成,定义CH4、H2S为连续相,颗粒为离散相。由于流动时连续相与离散相不断进行掺混,但没有明显的重构界面。因此,选用Euler多相流模型进行仿真模拟[7]。离散相采用Lagrange法进行轨迹跟踪。

1.2 湍流模型

由于天然气黏度较低,流速较快。经计算,雷诺数Re为264 566,判定流态为湍流。因此,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建立控制方程[8]如下:

(1)

(2)

(3)

(4)

式中:k为湍动能;ε为湍动耗散率;Gk为速度引起的湍动能;vi为流体i方向分速度,m/s;Gb为浮升力引起的湍动能;YM为气体膨胀耗散系数;C1ε、C2ε为常数,分别取1.42、1.68;αk、αε为湍动能及湍动能耗散率对应的普朗特数,分别取1.0、1.2;S为变形张量。

1.3 冲蚀模型

颗粒冲击壁面,会在壁面留下冲击坑,众多学者通过研究该现象来诠释冲蚀磨损的机制[9-11]。由于流动是连续的,后续颗粒的冲击使得冲击坑进一步扩大,并且在冲击坑附近形成一定的堆积材料,一定程度时堆积材料会附着在管到内壁面上,减轻后续颗粒的冲击。因此,冲蚀速率会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型趋势。颗粒冲蚀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渐扩管内壁面冲蚀磨损过程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rosion and wear proces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progressive diffuser

冲蚀磨损的量化标准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颗粒对管材造成的质量损失,即冲蚀速率进行定义[12]。Fluent-DPM模型中,冲蚀速率计算公式如下。

(5)

式中:mp为颗粒质量,kg;c(dp)为径函数,取1.8×10-9;v为颗粒流速,m/s;b(v)为速度指数,取2.6;Aface为壁面网格函数;f(α)为冲击角函数。冲击角函数采用线性分段函数[13]来表述。

表1给出了冲击角度及系数。由于颗粒撞击壁面后会发生反弹现象,因此冲击速度会沿法向与切向进行分解。采用FORDER等[14]试验得到的弹射系数恢复方程对冲击速度进行定义,恢复方程反弹恢复系数如表2所示。

表1 冲击角度及系数

表2 冲击-反弹恢复系数

1.4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管内流场由流体场和固体场组成,为研究两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流固耦合方程。发射端发送流体场数据,数据通过耦合交界面传递给固体场进行迭代计算,计算结果再通过交界面传回发射端,由此实现相间耦合[15]。耦合面数据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耦合面数据传递过程示意图Fig 2 Diagram of data transfer process on coupling surface

由于颗粒冲击变形较小,可以忽略其变形对流体的影响。因此,采用单相耦合(弱耦合)分析。耦合计算采用顺序迭代法,即流体场计算结果直接由耦合面加载到固体场,从而求得共同作用下的收敛解。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由以下3部分构成:

(1)流体控制方程

(a)质量控制方程

(6)

式中:ρ为流体密度,kg/m3;ui为流体i方向分流速,m/s;Sm为源项。

(b)动量守恒方程

(7)

式中:p为静压,Pa;τij为应力张量;gi为i方向重力体积力,N;Fi为外部体积力,N。

因该问题无温度变化。因此,忽略能量守恒方程。

(2)固体控制方程

由于固体颗粒服从牛顿第二定律。因此,守恒方程如下:

(8)

式中:ρs为固体密度,kg/m3;σs为柯西应力张量;ds为固体域当地加速度,m/s2。

(3)流固控制方程

流体相与固体相数据在耦合面传递时,需要满足应力、位移等参数相等或守恒的原则,即:

(9)

式中:下标f表示流体;s表示固体。

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2.1 几何模型

根据GB 50349-2015《气田集输设计规范》[16],渐扩管件管径在5~150 mm,扩张角度在5°~20°为宜。因此,设定渐扩管入口段管径为50 mm,出口管径为100 mm,壁厚为3 mm,扩张角为10°。为保证流动介质充分流动,取10D作为管长。重力加速度垂直流体且方向向下。管道几何模型如下图3所示。

图3 渐扩管几何模型(mm)Fig 3 Geometric model of gradual expansion pipe (mm)

2.2 网格划分

采用Sweep方法对渐扩管进行六面体网格划分。由于渐扩管各部分结构相差较大,因此选用分块网格划分法,并且在扩张段管喉部区域进行网格细化处理。以冲蚀速率为衡量标准,对网格无关性进行检验,最终确定网格数为85 440。网格划分如图4所示。

图4 渐扩管网格划分示意图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gradual expansion pipe meshing

3 物性参数及边界设定

3.1 物性参数

管道内连续相介质为CH4与H2S混合物,体积分数比为4/1;离散相为砂石颗粒。介质物性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物性参数

3.2 边界设定

连续相入口采用Velocity-inlet,速度为15 m/s,湍动强度为3%,出口边界为Outflow,出流率为100%,壁面采用无滑移标准壁面;离散相入口采用Surface法向射流条件,射流速度为5 m/s,颗粒质量流率为0.1 kg/s,粒径为200 μm,颗粒进出口设置Escape,壁面设置Reflect。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静力学分析

为了分析管道结构在给定静力载荷作用下的响应,运用Static Structural软件对管道进行静力学分析。由于突扩管与渐扩管工业用途相近,因此对2种管道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为保证模拟的准确性,突扩管与渐扩管设定相同的几何参数,即突扩管进口管段(细管段)D1=50 mm,出口管段(粗管段)D2=100 mm,扩张比e=D2/D1=2。

突扩管与渐扩管进、出口处设置固定约束,防止外力作用发生移动现象。管道内壁面施加3.2 MPa的均匀压力载荷。静力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等效应力图Fig 5 Equivalent stress distribution cloud chart (a) gradual diffuser;(b) sudden diffuser

图5为渐扩管和突扩管管道等效应力分布云图。由图5(a)可知,渐扩管最大等效应力为58.234 MPa,位于出口管段内侧;喉部管段等效应力变化梯度较大,喉部与出口管段相连处等效应力明显较高。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渐扩管喉部靠近出口管段处应力集中。但由于压力载荷在管道许可强度范围内,故不会对管道造成安全上的影响[17]。由图5(b)可知,突扩管最大等效应力为100.76 MPa,位于突扩管进口管段与出口管段交界处的上壁面。等效应力最小值位于进口管段,为6.186 7 MPa。通过对比分析可得,相同条件下,突扩管最大等效应力是渐扩管的1.73倍,并且最大应力区域大相径庭。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突扩管承载的压力载荷较大,受应力破坏的概率大于渐扩管。

图6为渐扩管和突扩管管道总体变形位移图。可知,渐扩管最大变形位移位于扩张管段与出口段交界处,为10.57 μm;突扩管最大变形位移位于进口管段与出口管段交界处,最大变形位移为18.681 μm。通过对比分析可得,相同条件下,突扩管变形位移是渐扩管的1.77倍,即突扩管发生位移变形较为严重。但由于变形位移量级较小,故位移变形可以忽略不计。

图6 总体变形分布云图Fig 6 Overall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cloud chart (a) gradual diffuser;(b) sudden diffuser

4.2 冲蚀磨损分析

由于渐扩管与突扩管结构相差较大,为更好地研究渐扩管的冲蚀磨损规律及2种管道冲蚀规律的不同,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物性参数,进一步研究渐扩管冲蚀磨损规律。

4.2.1 冲蚀磨损对比分析

为保证渐扩管与突扩管对比分析的有效性,设置相同的流场条件,即连续相入口流速皆为10 m/s,离散相颗粒采用入口壁面法向射流方式,射流速度为5 m/s,颗粒粒径为200 μm,质量流率为0.5 kg/m3。

图7为渐扩管和突扩管管内流体流线图。由图7(a)可知,渐扩管内流体近似呈现层状分布,在扩张段与出口管段交界处附近流体发生滞留现象,但滞留区域较小。由图7(b)可知,突扩管管壁与主流区域之间形成漩涡,流体流速沿轴向方向逐渐增大,并且呈现抛物线分布。

图7 流线图Fig 7 Streamline (a) gradual diffuser;(b) sudden diffuser

图8为渐扩管和突扩管中颗粒运动轨迹图,图9为冲蚀磨损云图。由图8(a)及图9(a)可知,渐扩管内颗粒由进口管段流经扩张段进入出口管段,由于扩张角度缓慢变化的影响,降低了颗粒的惯性力,因此颗粒受重力的影响撞击到出口管段,造成出口管段严重的冲蚀磨损,最大冲蚀速率为4.61×10-6kg/(m2·s)。冲蚀颗粒撞击壁面后发生反弹现象,进而撞击出口端面,造成出口端面的磨损。由图8(b)及图9(b)可知,突扩管最大冲蚀速率为2.71×10-6kg/(m2·s),冲蚀区域主要位于进口管段,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进口管段管径较小,冲蚀颗粒受连续相流体湍动的影响,反复地撞击管道内壁面,造成进口管段严重的冲蚀磨损。由于出口管段的扩张作用,管径瞬间增大,冲蚀颗粒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随天然气湍流流动,最终沿中轴线流出。颗粒并未撞击到出口管段壁面,因此出口管段冲蚀速率接近于0。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渐扩管最大冲蚀速率是突扩管的1.7倍,即渐扩管冲蚀较为严重。

图8 颗粒运动轨迹图Fig 8 Particle trajectory (a) gradual diffuser; (b) sudden diffuser

图9 冲蚀磨损云图Fig 9 Erosion wear cloud chart (a) gradual diffuser; (b) sudden diffuser

4.2.2 入口流速对渐扩管冲蚀效果的影响

管道入口流速的确定受管线沿程压力损失的影响,两者之间呈现正比例变化关系,流速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快流体对管内壁的冲刷速度[18]。根据GB50251-2015标准[16]可知,天然气入口流速应小于25 m/s,从而降低因流速过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流速较低会降低输送效率。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而确定恰当的流速[19]。

根据以上的分析,设定冲蚀颗粒粒径为200 μm,质量流率为0.1 kg/s,选取5种入口流速进行综合比较。冲蚀云图如图10所示。

图10 不同入口流速的冲蚀分布云图Fig 10 Erosion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图10(a)为流速5 m/s条件下冲蚀云图。可知,最大冲蚀速率为9.28×10-7kg/(m2·s),磨损区域位于出口管段下表面及出口处附近,下表面磨损区域呈现“椭圆形”,出口处磨损区域呈现“U”形。图10(b)、(c)为流速10、15 m/s条件下冲蚀云图,可知,最大冲蚀速率皆为9.94×10-7kg/(m2·s),冲蚀区域与5 m/s时相同。图10(d)为流速20 m/s条件下冲蚀云图,最大冲蚀速率较15 m/s时略微减小,为9.11×10-7kg/(m2·s),但下表面冲蚀区域明显扩大,与出口处冲蚀区域逐渐合并。图10(e)为流速25 m/s条件下冲蚀云图,该流速的冲蚀最为严重,最大冲蚀速率为9.95×10-7kg/(m2·s),冲蚀区域由出口管段下表面中部延伸至出口处。

图11示出了入口流速对冲蚀的影响规律,可见随入口流速增加,渐扩管最大冲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10 m/s与15 m/s冲蚀速率相同,20 m/s冲蚀速率最低但冲蚀区域最大,为保证输送效率及减小损失,确定15 m/s时为最佳流速。

图11 不同流速下的最大冲蚀速率曲线Fig 11 Maximum erosion rate curve at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

4.3 颗粒粒径对渐扩管冲蚀效果的影响

取入口流速为15 m/s,颗粒质量流率为0.1 kg/s,颗粒粒径分别取100、200、300、400、500 μm对渐扩管冲蚀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图12为不同冲蚀颗粒粒径的冲蚀分布云图。

图12 不同冲蚀颗粒粒径的冲蚀分布云图Fig 12 Erosion distribution cloud chart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如图12(a)所示,颗粒粒径为100 μm时,最大冲蚀速率为9.15×10-7kg/(m2·s),冲蚀区域主要位于渐扩管出口管段下表面。如图12(b)所示,颗粒粒径为200 μm时,最大冲蚀速率为9.94×10-7kg/(m2·s),冲蚀区域面积减小,但新增出口管段出口处冲蚀,区域呈现“U”形分布。如图12(c)所示,颗粒粒径为300 μm时,冲蚀速率减小,为9.57×10-7kg/(m2·s),冲蚀区域除出口管段及出口处外,新增喉部与进口管段相贯处。如图12(d)所示,颗粒粒径为400 μm时,最大冲蚀速率为9.79×10-7kg/(m2·s),相比于300 μm略微增加,但冲蚀区域及形状并未改变。如图12(e)所示,颗粒粒径为500 μm时,最大冲蚀速率为9.61×10-7kg/(m2·s),冲蚀区域并未改变,但冲蚀面积减小。

图13所示为不同颗粒粒径对冲蚀的影响规律。可知,冲蚀速率随粒径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波浪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粒径较小时,颗粒质量较小,受流体湍动强度影响较大,颗粒随流体反复、多次撞击管内壁,因此冲蚀速率增大;随粒径进一步的增大,颗粒质量加大,部分颗粒在撞击壁面后粘附在管道内壁面上,形成冲击坑的同时填充冲蚀区域,冲击坑内的颗粒降低了其他颗粒对管道内壁的二次冲蚀,因此,冲蚀速率减小。随粒径继续增加,自身惯性力增大,运动速度加快,从而使颗粒以很高的速率撞击壁面,形成较大的冲蚀坑,因而使冲蚀速率再次增加;当粒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受连续相湍动脉动影响减弱,冲蚀速率再次出现下降现象。

图13 不同冲蚀颗粒粒径下的冲蚀速率曲线Fig 13 Erosion rate curve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4.4 颗粒质量流率对冲蚀磨损的影响

颗粒体积分数小于20%,作为离散相来处理。采用Largenge进行轨迹跟踪。冲蚀颗粒浓度的大小与颗粒质量流率密切相关,因此在流速15 m/s、冲蚀颗粒粒径为200 μm条件下,选取5种不同的颗粒质量流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4、15所示。

图14 不同颗粒质量流率下的冲蚀速率云图Fig 14 Erosion rate cloud charts of different particle mass flow rates

图15 不同颗粒质量流率下的冲蚀速率变化曲线Fig 15 Erosion rate curve of different particle mass flow rates

图14为不同颗粒质量流率下的冲蚀云图。可知,冲蚀速率随颗粒质量流率的增加逐渐增大,冲蚀速率最大值在0.5 kg/s时取得,为4.39×10-6kg/(m2·s);冲蚀区域主要集中在出口管段下表面及出口处;并且出口管段下表面呈“椭圆形”,出口处区域呈现“U”形对称分布;渐扩管道喉部冲蚀区域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冲蚀速率较小。

图15所示为不同质量流率下的冲蚀速率变化情况,冲蚀速率随颗粒质量流率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为研究其增长趋势规律,运用MATLAB进行曲线拟合处理[20]。拟合结果如图16所示,最大冲蚀速率随颗粒质量流率的增加呈现线性增长,且线性增长系数为1.38。

图16 曲线拟合结果Fig 16 Fitting results of curve

为保证曲线拟合的准确性,运用MATLAB残差曲线进行准确性分析,残差曲线结果如图17所示。

图17 残差曲线Fig 17 Residual curve

图17中所有残差均在0附近随机波动,并且变化幅度在一条带内[21],因此,可知曲线拟合效果较好,即最大冲蚀速率与冲蚀颗粒质量流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4.5 冲蚀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通过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渐扩管冲蚀效果的分析,可以将冲蚀数据整理如表4所示,将入口流速、颗粒粒径、质量流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渐扩管的冲蚀机制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得到的结论,在实际天然气输送中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保证管道安全可靠运行,防止事故发生。

表4 不同参数下冲蚀速率对比分析

从表4中可看出,入口流速从5 m/s增加到25 m/s时,最大冲蚀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大冲蚀速率的最小值为9.11×10-7kg/(m2·s),最大值为9.95×10-7kg/(m2·s),变化幅度不大;冲蚀颗粒粒径从100 μm增加到500 μm时,最大冲蚀速率的最小值为9.15×10-7kg/(m2·s),最大值为9.94×10-7kg/(m2·s),变化幅度更小;颗粒质量流率由0.1 kg/s增加到0.5 kg/s时,最大冲蚀速率呈线性增加,最大冲蚀速率从9.61×10-7kg/(m2·s)增加到3.429×10-6kg/(m2·s),增加了3.5倍。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颗粒质量流率对冲蚀效果的影响较敏感,其次为入口流速,粒径对冲蚀效果的影响波动较小。

5 结论

(1)渐扩管应力主要集中在出口管段内壁面及喉部区域,最大等效应力为58.234 MPa,最大变形位移为10.57 μm,位于扩张管段与出口段交界处。突扩管应力集中在进口管段与出口管段交界处的上壁面,最大等效应力是渐扩管的1.73倍,变形位移是渐扩管的1.77倍。

(2)渐扩管冲蚀磨损区域主要位于出口管段,最大冲蚀速率为4.61×10-6kg/(m2·s);突扩管冲蚀区域主要位于进口管段,最大冲蚀速率为2.71×10-6kg/(m2·s);渐扩管最大冲蚀速率是突扩管的1.7倍。

(3)随入口流速增加,最大冲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冲蚀区域主要集中在渐扩管出口管段下表面及出口处,并且随着流速的增加,出口管段“椭圆形”冲蚀区域逐渐增大,出口处“U”形区域逐渐减小。

(4)随颗粒粒径的增加,管内壁冲蚀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往复波动趋势,但冲蚀速率变动范围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

(5)渐扩管最大冲蚀速率随颗粒质量流率的增加呈现线性增长,线性增长系数为1.38,冲蚀速率最大值在0.5 kg/s时取得,为4.39×10-6kg/(m2·s)。

猜你喜欢

流率管段冲蚀
基于核安全风险管控策略秦山350Mwe机组一回路死管段研究分析
基于正交试验的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涂层抗冲蚀性能研究
防砂筛管滤网介质冲蚀试验及冲蚀速率预测模型*
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前后水头和流行时间差异性分析
长距离埋地钢管中波纹管伸缩节的作用研究
页岩气地面管道20#钢与碳化钨涂层弯头冲蚀性能研究
带交换和跳跃的一维双向自驱动系统的仿真研究
基于压力速度耦合算法的PEMFC电堆空气分布
堰塞湖土料冲蚀特性测量系统研究
深锥型浓密机内部流场特性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