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神奇的超能力感觉
2019-12-2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每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常常会碰到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当别人正要开口说话之前,你就能预感到对方将要说什么;当你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好像曾經发生过,我曾经到过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情景……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
人怎么会出现对未来的回忆呢?
科学家称这类心有灵犀的感觉为“第六感”,是人类自身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类感觉所特有的感觉。仔细回忆一下,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你有过吗?
探秘神奇的第六感
你走在街上,突然心中一动,转过头去,旁边有人也同样转过来看你;或者隔着长长的人群,你骤然遇见了多年未见的朋友或恋人;
电话铃响,你心想,这一定是某人的电话,尽管也许好久没联络了,但你在接电话的一刹那突然想到了他。答案对了,你惊奇万分;
在推门的瞬间,你猛然觉得一阵异样,有危险!你拔出枪小心翼翼进入房间——当然,假设你是动作片主角。
你也许果真幸运地拥有过如上体验,也许没有,但你一定在什么地方看到或读到过类似的情景。对这种说不出道道的感觉,人们时常用“本能”或“直觉”来形容之,对其中某些尤为超乎寻常的巧合性体验,人们则称之为“心电感应”。而笼统而言,我们会用同一个词来描绘所有这些微妙的且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感觉:第六感。
对于正统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个棘手的领域,他们谨慎而防备地对待那些自称有“第六感”的人士,因为,对这一概念的转述和渲染,一不小心就陷入了“伪科学”的泥沼。怀疑论者则认为“第六感”只是电影或小说中的玩意,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严肃的科学家正在试图艰难地证明人类确实拥有某种超自然的感觉力量,虽然微弱,但的确存在。现在,我们试图小心翼翼地拨去那些“伪科学”的杂草,引领你们看一看科学家眼中神秘的超感觉世界。
心灵直觉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克认为,有些人心中藏着一些难以觉察的力量。他于2004年2月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自己检测到了一种新的感觉,他将此命名为“脑视”,意为用大脑看到的世界。
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一种“心灵直觉”。他找了40个人来做这个心理测试,志愿者们被要求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呈现一张照片,四分之一秒,相当于一闪而过,短暂的白屏之后,屏幕上会出现另一张照片,志愿者被要求判断这两张照片是否一模一样。他们做了许多组这样的测试,在一些测试中,这两张照片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另外一些测试中,两张照片有着细微的区别。
实验数据显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对于这些快速呈现的细微区别,志愿者无法明确指出,但是,当图片确实改变的时候,相当多的人能凭着一种直觉做出准确的判断。任辛克认为,实验中志愿者依赖的这种直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这种能力让人在意识到情况之前就能尽早准备,很有可能是远古时代留存下来的一种预警机制。他说,有些人这种能力强,而有些人则比较弱,这是一种天赋。凭借这种天赋,有的人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对方的紧张或忧伤的情绪,尽管对方也许极力掩饰,但感觉系统注意到了某些细微的表情,并直接指挥大脑作出了判断。这些信息并未进入意识的层面,这就是“直觉”或“本能”。任辛克认为,这种能力有性别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的“直觉”比较灵的原因。
感觉远比知道的要多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大脑所感觉到的,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多。有一些特殊的病例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些从未被发现过的秘密。在英国有位50多岁的盲人,他曾因脑部受伤而丧失了视觉能力,因为受伤的脑区正好是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区域。但是,他的双眼以及传输视觉信息进入脑内的视神经通路还是完好的。
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对这位代号为“X”的盲人进行了测试,给他“看”一些带着不同表情的人脸照片,包括哀伤,恐惧,高兴等表情。他们发现,尽管“X”说自己看到的只是一团漆黑,但他的判断有着59%的准确率!这显然无法用随机选择来解释。科学家认为尽管他的视觉皮层因为受损无法感知到视觉信息,但事实上,视觉信息通过他完好的眼睛以及视神经传到脑内的其他区域,指导他做出判断(比如杏仁体,这是一个处理情绪信息的脑区)。在随后的磁共振成像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在“看”图片的时候,他的杏仁体确实被激活了。这就证明,尽管他不知道他看到了,但他的某些脑区确实感知到了信息。
这项研究被发表在2004年底的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主持这项工作的潘格博士认为:“这清楚地表明了情绪视觉信息并没有进入知觉的处理,却直接进入了包括杏仁体在内的其他脑区。”
“X”并不是第一个例子。事实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盲视”,最初的病例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头部创伤的报告。通常,盲视病人在其视野的一定部位是看不见的,但如果要他们“猜猜”,他们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猜到他们声称看不到的物体。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技术性眼盲”,很明显,脑的某些部位和视觉传入系统仍在实施功能,只是感知到物体的意识已经丧失。
最近的一则科学新闻则更深入地研究了这种现象。2005年11月初,心理学家托尼教授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结果,他们对志愿者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脑区进行脉冲刺激,使他们人为地短暂失明。虽然志愿者一时看不到东西,但是,当让他们判断眼前的屏幕上出现的线条是垂直还是水平的时,准确率达到了75%。
这些实验表明,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只是大脑接受并处理的信息的一部分。那么,是否还有许多别的感觉信息漏过了意识的法眼呢?就像影片《灵异第六感》中的那个小男孩,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许,我们的大脑也在处理一些神秘的信息,只是常人不知道而已。
心电感应
更为离奇的超感觉能力当属所谓的“心电感应”。一位英国《每日邮报》的专栏作家在文章里这样写道:“我20岁的时候住在伦敦,有一天我一时兴起,跑到一条我从没去过的街上溜达,突然看到了一个很久没见过的老朋友,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说我怎么来得那么早。我事后才知道,他发邮件叫我去那里见他。而我其实事先并未看到信。”尽管我们也许很少有人有过这种体验,但或多或少听说过,甚至也相信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现象的存在。
有一些科学家正在试图证明这一点。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两个实验。第一项测试称为“远距离凝视”,让一个志愿者呆在密闭的房间里,并监控他的汗腺等指标衡量其心理变化,另一个志愿者则在别的房间通过监视器“凝视”前者。但前者并不能通过任何方法得知自己是否被凝视,研究者比较其心理变化,试图判断“凝视”是否会对被试者产生影响。在第二个被称为“直接精神作用”的实验中,志愿者则被要求集中精神去影响另一个房间里的志愿者,让他感觉愉快或不舒服。
这项研究发表在去年的《英国心理学杂志》上,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研究者认为“效应虽然微弱但确实存在”。然而,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并不够让人信服人类具有“心电感应”。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教授理查德·怀斯曼认为,“我们经常会觉得背后有人在看,回过头去,大多数时候一无所获,但你记住了仅有的几次碰巧事件让你误以为真。”伦敦大学的心理教授克里斯·弗兰查则表示,“我们对此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尚没有足够强烈的证据来说服科学界相信这种能力的存在。”即使一些支持心电感应存在的人也觉得这种感知力应该是相当微弱的,可能很难被检测出来。
观念上的分歧也许会一直存在。
人类也有费洛蒙感觉?
这种远距离传递的超感觉力对动物来说也许并不稀罕。科学界早就知道,动物能够分泌一些传递讯息的化学分子(直接音译成费洛蒙,或称为外激素、信息素),这些讯号直接由鼻腔中一个叫犁鼻器的器官所感知。费洛蒙常常是一些挥发于空气中的物质,能引起另一个体行为上或是生理上的反应。从遭受攻击时用来告知同伴危险的警戒费洛蒙,到用来求偶的性费洛蒙,从无脊椎动物如蚯蚓、昆虫,到大型哺乳动物都能使用费洛蒙来传递讯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犁鼻器已经高度退化,似乎无法像动物一样感受费洛蒙。仅仅在1977年的科幻恐怖电影《蚂蚁帝国》中,描述了人类是如何受到费洛蒙影响的:巨大的蚂蚁利用费洛蒙囚禁当地人类,并强迫人类到糖厂为它们工作。
但是,现在也有一些相左的证据表明人类也可能感受费洛蒙讯号,最有名的证据由1998年麦克林托克所发表,她将大学时收集的有关在同一寝室生活的女同学最后月经周期趋于同步的数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显示共同生活的女性之月经周期会根据汗液中的化学讯号而进行同步,这促使人们考虑存在一些来自环境中的信号分子如何促进身体发生变化。
在2001年有一篇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中的论文,瑞典的几位科学家让男女各12名志愿者嗅闻合成的雌激素与睾酮,并扫描他们脑部的变化。发现雌激素使得男性下视丘部位血流量增加,但对女性却没有作用;相反,睾酮则仅影响了女性。这样的实验结果暗示人类也可以侦测到费洛蒙,但是,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如果最终证明人类之间也存在大量的费洛蒙讯号,那这也许就是第六感的一个基础。
第六感是个“伪命题”?
在科学家们看来,通俗说法的“第六感”是一个不成立的“伪命题”。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说,人只有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个古老的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早就不能涵盖现今的科学发现。比如,人们早就发现存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感受系统,就是本体感觉。当你闭上眼睛,试着用右手小指去轻触自己的右耳垂,你很轻易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因为你拥有本体感觉。这种感觉让你协调自己的身体,感知四肢的空间位置。
在某种意义上,要谈论人类有多少种感觉得看怎么来划分。如果按照我们所受到的刺激类型来分,大概只能感觉到三种刺激:化学刺激,机械刺激和光刺激。但是,如果把感觉定义为特定的感受器对特定的信号类型做出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将感觉细分为二十多种,比如,舌上有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甜、咸、苦、酸等味觉。
然而,我们的体内其实存在着众多幕后的感觉监控系统,例如内脏的一些感觉,例如我们的身体甚至能敏锐地感受脑脊液中PH值的变化,这些感觉系统调整身体的和谐运作,却不为我们所知。如此说来,将通常所说的“感觉”换成“感知”也许更为恰当,我们通过所謂的意识感知到视觉,听觉等等,但是,有大量的其他感觉信息通过感受器传递到脑内,却未必进入意识层面,使我们无法感知。
的确,我们意识不到一些信息的存在,但也许它们真实地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也许,存在许多平时我们无法感知的感觉系统,这些,是神秘的第六感,甚至第七感。但是,跨越距离的超感觉力量诸如心电感应,普通人大多即使相信存在也是极其微弱,或者仅是极少数人的天赋。
人类到底有没有“第六感”
说起“第六感”,似乎给人感觉玄之又玄,人们往往将它与神秘主义和超自然能力联系在一起。那么,“第六感”是否真实存在?它究竟是一种灵异的能力还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呢?
最近,来自马里兰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神经学家鲍曼发现一个名為“Piezo2”的基因控制着人类对于自身躯体在空间位置的感知,即本体感觉,这可以说是人类除了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这5种基本感觉之外,存在的第六种感觉。
但是这种科学意义上的“第六感”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好像有点不同。人们心目中的“第六感”总是和神秘主义以及超自然能力联系在一起。到底什么才是“第六感”,“第六感”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这要看你如何定义‘第六感了。”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前博士后卜勇说,“第六感”这种口头的说法很笼统,其实它包括很多种细分的情况,比如直觉、预感、心灵感应等,不能一概而论。一些所谓的“第六感”并不是某种神秘的特殊能力,而是有科学依据或者说生理学约束的,一些细分的概念,如直觉等,被大量的科学家用严密的科学实验予以研究并证明。“科学归根到底是要证伪”,有一些“第六感”至今无法被实验证实,但是不是超自然的能力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凭直觉感知是一种不完整认知?
人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事情或者场景有哪里不对劲,但是又无法精确地说出到底是哪里发生了变化,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喜欢将其归结为有“第六感”。
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到40名志愿者,将他们分成两组。这些志愿者被要求观看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一系列图像,每个图像在屏幕上停留大约1/4秒,接着被短暂的空白灰屏所取代。第一组志愿者观看到的图像之间存在细微差别,而第二组志愿者前后看到的图像则是完全相同的。
结果显示,第一组志愿者中有12人在504次测试中,有82次报告说,在他们能确认图像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之前,就已感觉到图像发生了变化,这有点类似于平时我们所说的凭直觉。
任辛科分析说,这并不是我们所谓的直觉,而是人类视觉系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深度感觉,它能察觉到某个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的智力难以对该变化进行形象化处理,并且不能说出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哪里发生了变化。
卜勇指出,“知道变了,但不知道哪里变了”这一类的感觉,也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大脑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开始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由于大脑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处理,在并未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种模糊的变化感觉,有时甚至由于信息“不充分”不足以形成“语义表达”。
就好像在屏幕上投射字母E,让人观看。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1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什么都看不到,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如果把投射时间加长到5毫秒,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会看到屏幕上有东西,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这样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能够凭直觉感到前后看到的图像发生了变化,“第六感”也许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认知。
预知危险是为生存进化的“适应力”?
能够预知危险也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冥冥中有超自然的“第六感”存在。
1940年希特勒对英国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动物能够通过察觉环境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来感知迫在眉睫的危险。人类也有这种可以预知危险的相似行为。比如,在“泰坦尼克号”首航前,英国著名的实业大亨乔里·奥昆纳就预感到这艘巨轮要沉没,从而放弃了难得的首航船票。
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认为,这种预知现象并不是超自然的能力,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得到解释,它是正常的动物行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
在人类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一些对事物直接因果关系的感知能力深深地镌刻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这被生物学家称为“适应力”。通过这种适应力,人们能够做到某种程度的“未卜先知”,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经研究证实,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线索,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节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脑部的这一区域被称为“前扣带皮质”,它位于大脑额叶的上半部,沿着区分左右脑的隔膜分布。它能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约书亚·布朗解释说:“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应中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心灵感应是大脑和我们开的玩笑?
科学家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安排同一个女实验者分别在一个大峡谷的吊桥上,以及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向男性发放一份问卷,问卷上写着“欲知结果可以打问卷上的电话与我联系”。结果显示,在峡谷的吊桥上接受问卷的男性打回电话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在商业街上接受问卷的男性。这是为什么呢?卜勇解释说:“因为人们处于危险环境下,体内的肾上腺素会分泌的较多,这种感觉与被异性吸引以后的感觉一致,因此你的大脑会将此误解释成我被这个女孩吸引了,这就是为什么更多在吊桥上接受问卷的男性会打去电话。”
“这个例子说明,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大腦欺骗。就像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第六感,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卜勇说,比如女儿发生危险,此时远在家乡的母亲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这样的事情很多时候被人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是“第六感”。但是,这其实只是人们的错觉。女儿只身在外,母亲担心孩子,时常都会产生不安的感觉,也许100次不安有99次女儿都没发生危险,碰巧只有一次女儿发生危险,虽然从整体上看这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这时这位母亲的大脑就会将这一次 “碰巧” 的记忆加强,从而忽略了那99次的“不碰巧”。这样给母亲的错觉就是“我有心灵感应”。
此外,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并没有直接看对方的眼睛也能察觉到别人的注视,甚至有时候能感觉到不在视野范围之内的人的注视。
一些研究发现,多达94%的人报告称,他们曾经感觉到有人正在背后看着自己,转身之后发现,确实有人在看着自己。对此,研究者认为, 这可能是记忆偏差在起作用。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被注视,并转身查看,在你视野中的另一个人可能就会注意到你正在观察四周,从而将目光转移到你身上。当你们的目光接触时,你就会假设这个人一直在注视着你。并且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这时你会觉得自己有心灵感应,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你的大脑在你身上玩的把戏。
◎相关链接
动物预知灾难也并非靠“第六感”
在一些天灾来临之前,许多野生动物会有种种反常表现,仿佛已事先察觉到大难临头,莫非这些动物有什么预知灾祸的“第六感”吗?法国动物学家表示,动物能够“未卜先知”并非靠什么“第六感”,而是全凭比人类灵敏的感觉。
法国动物研究中心的动物行为专家弗里茨解释称:“大象拥有次声通信能力。它们能够听到在数十公里以外的声音。”次声即音频很低的声音,一般来说在20赫以下,那已在人类的听觉能力以外。这种能力使得大象能够预知海啸将至,它们可能能够听到海啸在大气中制造的声音,但人类却无法听到这些微弱的声响;此外,它们可能也会感到大地的震荡。
除大象外,兔子和其他四足动物亦可透过大地震动预感天灾将至;蝙蝠则是靠音波在物体上的反弹来侦察它们的位置。在地震和海啸这种有物体颤动的环境下,音波的反弹会有所不同,令蝙蝠可预知天灾来临。
人与动物一样具有第六感
动物的“第六感”是独特的认知窗口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第六感”正式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之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人类“第六感官”在进化中消失
在对动物界进行探索后,科学家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着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但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其他“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鲨鱼在捕猎和水中游弋时能迅速地感知到电流信号。这种超强的能力曾被视为鲨鱼的第六感。日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马丁·科恩及其实验室称发现了这一第六感官,并指出人类也具有此感官。
他指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同样,鲨鱼还能借助地球磁场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人类早期祖先在内都具有电流感受能力。
大脑“第六感”可预知事物全貌
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2005年底时,美国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脑部的一块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可能会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逃脱困境。目前,人们已知道,前扣带皮质是大脑执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调节诸如寒冷、坚硬等感受,进行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以及产生爱、恐惧或者预感等情绪反应。现在,研究者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信息处理区域,根据信息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区分处理的先后顺序。看起来,它能够把有关动机和效果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带来认知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表示,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应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健康的年轻人响应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信号。参加者必须根据屏幕上所出现的箭头的方向很快地按键盘上的按键。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尽管参加者未必能意识到它。
我们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仅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我们也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只是一直处于“潛在状态”。因此,大脑早于我们意识进行一些脑部运动,也是属于大脑认知活动的正常范围。
人类第六感真的找到了?
很多人都相信,我们人类有第六感。所谓第六感,就是除现有的人的五种感官感觉(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和肌肤触觉)之外的一种感觉。第六感只是俗称,其标准名称是超感官知觉(ESP),又称“心觉”,人们认为此能力是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信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
2019年3月1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团队发表在eNeuro上的一项研究,似乎对第六感给出了答案:人们不仅能感应到磁场,并且大脑会对磁场变化作出强烈反应,这就是第六感。
人类的第六感真的找到了吗?
美科学家认为第六感就是一种磁觉
对于第六感,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解释。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就认定第六感是一种磁觉,不仅在人脑中存在,而且在很多生物的体内也存在。
具体的证明是,研究人员采用一种改进的法拉第笼来测试34名受试者,用脑电图记录他们的脑电波活动。所有的受试者在实验磁场和环境磁场方向一致时,其大脑都会作出一种反应,脑电图中oc波会减少,这是脑电图中被称为α-ERD的模式,该模式会在个体突然发现并处理一种感官刺激的时候出现。
研究人员把人和动物感应磁场的这种能力称为第六感,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在动物如蜜蜂、乌龟和鸟类中,都发现了有这类磁力导航的组织或器官;二是如今在人脑中也发现了这种感知能力,虽然尚未发现具体的组织器官,但在脑电波中获得了证明;三是在34名志愿者大脑中获得了可重复证明。五感之外,其实人类还有这些感觉
就算动物和人都有感应磁场的能力,但是要把这种感知称为第六感,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而且,除了人的五种感觉之外,人也有其他可以称为第六感的感觉,如生物节律感、内脏感、直觉(心智直观)等。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生物时钟的发现者,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人和动物有24小时、季节等的节律感,是因为体内存在着Clock基因和CKlE蛋白(激酶)、PER基因和Per蛋白、Tim基因和Tim蛋白、DBT基因和DBT蛋白,再加上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生物节律。
显然,24小时节律并非是由人的五种感觉形成,因为即便在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一样的夜晚,人们还是能感受到夜晚的时态,这也可以称为第六感,而且是所有人和生物都有的感觉。不过,由于生物节律感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所以这种除五种感觉外的生物时钟感觉并没有被称为第六感。
人们对饥饿、口渴等的感觉,其实也不是通过五种基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而是通过内脏感觉神经综合感知的。
没错,正像你看到的那样,人们能从自身的内脏来获得感知,即通过内脏感觉神经末梢构成的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各种刺激,然后内脏感觉神经再将其变成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中枢,中枢就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来调节各内脏器官的活动了。但是因为这些感觉并没有什么专一的感觉器官,是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的神经元(神经末梢)发出神经电冲动,把信号及时传递给各级神经中枢而产生的,所以也就具有模糊感觉的性质,缺乏准确的定位。比如,腹部出现疼痛的时候,人们往往分不清到底是胃痛还是肠道痛。于是,有的生理学家认为,内脏感觉就是第六感觉,而且是模糊的,又称为“机体觉”或“机体模糊知觉”。但是,这种把内脏感觉称为第六感的说法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磁感就是第六感”仍有待证实
现实中,人们对于第六感的认知,大多认定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理直觉,就是能感觉出来,或者有一种预感,但说不出理由。这种感觉其实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部分的人相信它的存在,而且与人的经历和经验也有关系。
如今,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对这种有感觉但说不出理由的感知现象,进行了一些可以初步解释的研究。
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对40名志愿者进行了试验,志愿者被要求观看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一系列图像,每个图像在屏幕上停留大约1/4秒,其中试验组观看的图像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如O与Q、E与F),而对照组前后看到的图像是完全相同的。结果显示,试验组中的12人在504次测试中,有82次报告说,在能确认图像有什么变化之前,他们已感觉到图像发生了变化。
这似乎就是一种预知或者第六感。人的認知是对信息综合加工的过程,包括对信息输入的变换、速度、分析、存储和使用,最后才能形成感觉和认知。如果在屏幕上投射出字母E,投射时间很短,如1毫秒,人就无法看清楚;如果是5毫秒,可能会感觉是F;如果是10毫秒以上,才有可能分清是E。当这样的试验反复进行时,一个人就会有视觉之外的心理直觉,预计F可能变为E,或O变为Q;
这种凭直觉感到前后看到的图像发生了变化,可能就是第六感的基础,也就是说,这是人的一种不完整的感觉和认知。但是,关于任辛科的实验设计、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解释,也都存在争议。
各种情况表明,第六感是一个正在被研究人员探索的有趣领域,既与物理学有关,也与生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有关,是一个交叉学科的范畴,需要更先进的科学仪器,如脑电图、PET(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MRI(核磁共振技术)等技术来观察和研究。
最后再说一下,人的大脑对磁场变化作出反应的现象似乎是一种方向定位,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授予大脑定位系统的发现者,这种“大脑中的GPS”,包括海马体内外的位置细胞、网格细胞等,而大脑对磁场感应的感知如果是一种方向定位系统的话,也只是对大脑中GPS的补充,正如在海鸟和海龟中的发现一样。
因此能否把磁场感知称为第六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并且需要由多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认定,至少要获得多数专业人员的共识。
第六感的奥秘
为了证实那些自稱拥有“超强第六感”的人的预测正确率,几年前,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库弗尔就对历史上占卜学家做的超过3000则预言进行了求证,结果发现其中有338个事件被预测成真,猜中率为11%。可普通人在看报纸的时候对于事件的预测猜中率比这都要高出9个百分点。是什么使得那些预测师失灵了呢?人体内真的存在着第六感吗?
2008年末,刚被任命为英国政府科学事务部长的保罗?德雷森,就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访谈中称,自己有预知事件的能力。但一年半后,德雷森事前大力支持、看好的英国工党却最终在大选中落败,让人怀疑他预知事件的能力到底有几分。尽管如此,他能够在媒体前公开谈论“第六感”这一勇敢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与德雷森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都认为自己从出生之日起就被上天赋予了特别的能力——遇事他们不需要思索就可以做出决定。他们凭直觉谈生意、凭感觉找伴侣,第六感会隐隐告诉他们事件的走向。这不禁引起研究者的好奇。
根据大脑的反应速度,研究者将思想进行了分类。速度最快的,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大脑自行做出的反应,比如刷牙、走路和开车。其次就是思想本身,指的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通过逻辑来做出理性的分析。第三种是反应速度最慢的、不含目的性的思考,因为缺少既定的目标,它也通常和无聊时的幻想有很大关联。这种思考一般都是对某一件事的再三琢磨,每每斟酌思量时,都不会急于给出一个答案,只等待着那一瞬间的灵感。
这对于解决一些复杂、不求时效的问题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艺术创作。想象就是在连续的直觉中逐渐诞生,在文学、音乐和绘画这些没有明确时限的创作中,这种迟缓的灵感必不可少。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无数次地体验第一种类型的思考,即不假思索地自行做事,而后两种类型则因人因事而异了。谨言慎行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一点摩擦或犹豫会表现得很不自然,他们通常只在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上发表观点。那些经常凭直觉做事的人则主导了社交圈,他们很满意自己的表现,有信心面对社交过程中的一切突发事件,也非常乐于迎接挑战。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思考,就能更加理解胆小的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些做法,也能明白那些凭直觉做事的人偶尔出人意料的大胆举动。
英国著名大众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将5000英镑分给3个人:一位股票行家、一个4岁的女童和一名女占卜师,让他们用于炒股。一周后,三个人都在股票上赔了钱。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各自的成绩与其身份并不相符。4岁的小姑娘僅仅赔了11英镑,而在期权市场上思维敏锐的股票专家赔了178英镑,有着极强洞察力的女占卜师则亏了294英镑。其实通常情况下,那些自认为拥有超强第六感的人反而会经常出错。耶鲁大学的谢恩?弗雷德里克教授完成的一项实验就证实了这一观点。教授给他的学生们出了3道逻辑题,答对的同学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并且都推翻了自己大脑所反应出来的第一个答案。此外,答错的同学都是因为对自己太过自信,认为题目很简单。
但不管怎样,很多与理性有关的事情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得清的。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美国著名科学家罗杰姆?伯特?威斯纳,在很多年里都一直强调:“很多问题是很难用理性解决的,因为其本身太过复杂。有时起作用的恰恰是一瞬的灵感。”
不少人坚信自己有超绝、敏锐的第六感,然而却没有人预测到美国9.11事件和印尼海啸的发生,哪怕这些事件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毁掉了无数家庭的幸福。1964年,美国知名魔术师詹姆斯?兰迪准备了1000美元,计划赠予真正拥有超自然感知能力的人。随着年份的增加,到今天,这笔钱已经积累到了100万美元。
有时让我们相信第六感的是偶然。就好比,面对一个已经知道树底下都藏了什么东西的人,你不可能向他证明他的第六感不强。而我们大多数常人是不会去深究“第六感”背后的数学概率的,只会感叹“第六感”的神奇、“机缘巧合”的玄妙,再加上媒体夸张的报道,人们会认为自己真的有着特异功能。
亲爱的读者,也许你此刻会问,兰迪找到了那个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有着超自然感知能力的人吗?答案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件事仍没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