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精准就业指导

2019-12-25秦赞张敬亚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

秦赞 张敬亚

摘    要: 新媒体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一系列变革,就业服务环境变化,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转变。本文联系实际,立足新媒体视域,以互联网为新视野,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失衡、劳动力市场供给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失衡、就业管理供给与就业主体需求失衡等问题,结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借助互联网手段,构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精准就业指导体系,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精准化服务

“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深刻变革,就业服务环境由“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就业指导模式由“传统形态”转向“新型业态[1]。高校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特征和学校自身实际,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不仅可以完善“全程化”职业指导服务、“多元化”政策咨询服务等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建设,还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从根源上解决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最终满足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下面联系实际就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做简要分析。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国家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举措。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尽管当前我国多所高校均有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二、高校精准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一)校、企、生三方信息不对称

1.学校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据调查研究发现,这一问题已经存在较长时间,甚至可以说属于历史性难题。主要因为学校招生时对学校、专业等相关信息介绍的较少,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学生整体比较盲目被动[2]。另外,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未能准确、全面地搜集相关就业信息,仅简单整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使学生就业成本增加,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在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变化,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瞬息万变,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保证这两项工作的高度先进性与灵活性,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占据优势。但实际上,国内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均相对固定,未能紧跟环境变化及时更新专业方向与人才质量标准,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人才选拔等方面存在片面性、盲目性,将高校层次作为人才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以“双向选择”模式为主,然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考核面试过程中信息交流时间短,导致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得不到保障。此外,由于近年来部分网络审核不严格,网络虚假招聘信息较多,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成本,而且增大了大学生就业危险系数,使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缺乏全面的了解,难以准确实现入职匹配,难以选拔到最合适的人才。

(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1.就業指导时效性不高。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时,未能深入、详细地对社会需求与就业市场进行深层次调研,对市场、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不深,甚至在缺少市场调研的情况下根据以往经验与主观意志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工作时效性不高[3]。同时,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仅是对当前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并未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质性的、有价值的意见,导致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招聘需求。

2.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95后”学生的就业观念、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均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应做到个性化,具有针对性。但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时,仍旧采用“滴灌式”“漫灌式”等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泛泛,缺乏对毕业生的合理认识与客观定位,使大学生得不到实际帮助[4]。总之,高校在推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针对“95后”毕业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有待加强。

3.就业指导精准性不足。在现代化背景下,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化指导与帮扶。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学校普遍未能找准发力点,帮扶工作难以实现有效聚焦,学校在推进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仍以“面”为主,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做考虑,且指导、帮扶手段单一,就业帮扶大多限于经济、就业信息等,未能兼顾不同类型帮扶对象的具体需求,因此就业指导精准度不高[5]。

三、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立足实际学情与具体就业需求,依托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服务一体化平台,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市场具体变化,构建精心引导就业观念、精准指导就业技能等就业工作体系,逐步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化。具体分析如下。

(一)借助新媒体精心引导就业观念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就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对于职业、城市、岗位、企业等的选择相对盲目,跟随大众选择在大城市就业,选择职业、岗位时薪资、福利待遇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对自身未来成长规划不足,未能深入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能力,个人信息与企业信息配比度不高,求职成功概率降低,最终导致大学生求职积极性、自信心受到打击,求职道路更加艰难。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必须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依托新媒体平台,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就业观念与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准确知道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6]。为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加强学校与学生、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并通过科学精准的数据分析,让大学生准确掌握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准确定位,找到合适的求职意向。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