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创新探究

2019-12-25黄竹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竹兰

摘 要:贵州传统民间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涉及民族众多、利用材料广泛、生产品种丰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叙述贵州民间防染工艺类别及特征,贵州民间防染织物在传统与现代的实际应用,并指出贵州民间防染织物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前景,继而提出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需要从图案、技术、材料、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及实践。

关键词:贵州民间;防染技艺; 家居软装;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6-0151-06

贵州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防染技艺如蜡染、枫香染先后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贵州省安顺市的“蜡染技艺”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11年贵州省黄平县的“黄平蜡染技艺”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08年,贵州省惠水县、麻江县的“枫香印染技艺”同时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贵州民间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还存在不同类别的防染技艺,其工艺精湛,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征,这些传统防染具有的现代时尚的艺术形式以及取材天然、以手传心的工艺特点,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1]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学者对贵州民间防染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实用价值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做出了学术成果,而在贵州民间防染工艺如何在现代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创新却少有学者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贵州民间防染基本特性、实际应用、应用前景等方面,找出贵州民间防染工艺与现代家居软装修设计之间的契合点,继而进行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创新实践路径的探讨。

一、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及特征

防染技艺是指通过某种手段阻止染料在织物上染色,使织物呈现出新的状态与图案的民间技艺。贵州依托地域优势,拥有丰富的传统民间防染技艺,是中国防染技艺分布最广,保持最原生的地方,根据材料和工艺的不同,主要有蜡染、枫香染、豆浆染、牛油染、扎染[2]。

(一)蜡染

使用蜂蜡与石蜡混合的蜡液作为防染材料进行织物的图案绘制,由于蜡液中的石蜡具有脆性能够使蜡染产生冰纹。其制作工艺一是利用蜡刀蘸上蜡液在织物表面绘制图案;二是将织物下缸浸染;三是将织物在染缸中均匀上色后;四是用沸水煮去织物表面蜡质;五是漂洗晾干最后成蓝底白花的蜡染成品。贵州蜡染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中、黔西、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地,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革家等是使用蜡染最多的民族,黔东南尤其在丹寨、黄平、榕江、凯里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不同的区域,民族的多元化,形成了不同的形式、不同风格的蜡防染工艺与艺术。造型上,有自然纹和几何形纹。自然纹样主要是动植物形象的缩影,却不拘于原物的造型。其中复合形纹样多为自由灵动的组合,充满奇妙幻化的形态。这类纹饰的构图完整圆满,讲求平衡对称、变化和谐,在纹饰中,蝴蝶纹、鱼鸟纹、马蹄纹、蜈蚣纹、龙纹、漩涡纹、梨花纹、铜鼓纹等[3]。

(二)枫香染

枫香染的制作原理与蜡染大致相同,只是防染材料和画蜡工具有所区别,蜡染利用蜂蜡和石蜡来防止织物某处浸染入色,枫香染则是采用枫香树植物分泌出的脂液加入适量牛油作为防染材料,利用竹签蘸上脂液,在织物表面绘制图案,脂液凝固,投入染缸浸染,均匀染色,捞出用清水煮去脂液,漂洗晾晒,便是蓝底白花的枫香染成品。用文火煎熬后过滤而成的枫香油作为防染材料在织物表面绘制图案,由于枫香脂的黏性大,绘制工具是柔软的毛笔,绘制出的图案线条相对蜡染要柔软一些,线条柔和,过度均匀,染制过后不会在图案上留下裂纹,染出来的图案清晰、精致、漂亮,古朴、雅致,被誉为画布上的青花瓷[4]。贵州南部以及东南部的布依族、苗族、瑶族都有制作枫香染的习惯,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的惠水布依族村寨、麻江县瑶族村寨和从江县苗族村寨。

(三)豆浆染

豆浆染是贵州传统防染工艺之一,其制作工艺与蜡染、枫香染、扎染等大相庭径,需要雕刻镂空花板,制作时将织物放置在镂空花板之下,将黄豆粉、石灰粉、清水调制出的豆浆糊作为防染材料刷入空花处,然后取走镂空花板对织物进行染色,豆浆糊覆盖之处在染色后呈现细腻的白色花纹。豆浆染蓝白更加分明,形成的花纹中没有冰纹和杂色。用豆浆染工艺制作的布料色彩古朴,蓝底白花色调自然和谐,具有朴素的美感,主要有鱼纹、螺蛳纹、蝙蝠纹、蝴蝶纹、尼诺纹、铜鼓纹、石榴花纹、水书纹、几何纹等九种构成形式[5],一般用于被面、床单、背包等生活用品中[6]。在贵州的铜仁、玉屏、天柱、丹寨、三都等地的苗族、侗族、水族都有制作浆染的群众。

(四)牛油染

牛油染是采用牛油类似蜡、树脂的易凝固、不溶于水、遇热融化的特性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工艺类似蜡染和枫香染。在贵州制作树脂染的民族地区,通常把牛油与树脂混合在一起使用,但在贵州的平塘县新塘一代的苗族牛油染并不掺杂其他材料。

(五)扎染

扎染是利用针线、绳带、板夹之类的工具,通过缝缀、捆绑、挤压、夹扎等工艺将平整的织物收紧变形后再进行浸染,织物晾干后,拆除缝绑在织物表面的绳线,织物未被绳线缝扎的部分为蓝色而被绳线缝扎的部分仍然为白色,最后呈现白色和染液色彩相互交合的花纹。扎染在贵州不是主流,区域分布不够广泛,使用比较多的地区集中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地区,如桑琅镇的扎染主要以缝、扎为主,形成细致精巧的白描效果。

二、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品的实际应用

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大多数都是集中应用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服饰、居家生活、节庆及礼仪的应用,使用对象及方式呈现丰富多彩的状态。

(一)贵州民间防染的传统应用

贵州民间传统防染是为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民间防染的传统应用主要表现在服饰和其他生活用品上,服饰上除了整体上的应用,局部显现方式较多,如头帕、衣领、衣襟、衣背、衣袖、围腰、百褶裙、绑腿等。如黄平亻革家、梭嘎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特征是大面积的运用蜡染;丹寨苗族蜡染多用于妇女盛装的衣肩、衣袖、围腰、背带等服饰品和被面、床单、寿被、小儿包被、门帘等生活用品的装饰;榕江兴华、平水、塔石、计划乡一带的蜡染常用于祭鼓幡、褶裙、头帕、衣裙、胸兜、背带、绑腿上;安顺、平坝以及普定一带的苗族把蜡染装饰在服饰的衣背、袖口、衣襟等部位;贵定、福泉、开阳一带聚居的小花苗女子服饰用色泽艳丽的挑花与蜡染相结合装饰在前襟的两侧和衣袖上。惠水县和麻江县的枫香染也广泛应用于日用床单、被面、帐檐、枕巾、挎包、头帕、背扇等。而且在许多地区,常常将象征幸福美满、多子多福、美好寓意传统图纹的防染织物作为结婚时的嫁妆、礼品,如床单、被套、枕套、枕巾等。

(二)贵州民间防染的现代应用

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世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传承应用模式,还包括在现代家居软装中的现代应用模式。随着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生活方式要求的提高,防染技艺凭借它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及其原生态的制作模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民间防染织物在现代家居软装的运用较多,如窗帘、床品、坐垫、抱枕、桌旗、茶席、杯垫等。目前这类产品市场上已有很多实物,“丹寨宁航蜡染”“贵州黔粹行”以及一些手工印染工作室都有对此类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防染布艺的现代应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共室内环境中,贵州部分旅游地区的酒店也开始使用防染布艺,如位于贵阳市双龙新区的贵阳安纳塔拉度假酒店将蜡染织物用到靠枕、床围、墙布上,凸显了贵州民族特色,弘扬了民间工艺;位于贵州天河潭旅游景区的贵阳五彩黔艺天河驿栈将构图比较抽象、装饰效果较强的贵州榕江蜡染做成了壁挂装饰;位于兴义万峰林的山水间美宿使用豆浆染制作床上用品,清新雅致的散点图案体现了民宿的古朴闲适;位于西江千户苗寨的西江落悠精品民宿使用了防染技艺染制的床围,并且每个房间使用的防染技法、防染图案都不一样,可以说身处民宿就能欣赏到制作精美的蜡染、扎染、枫香染。除了酒店,防染布艺还出现在一些茶室以及中式风格居室中,如位于贵阳观山湖景区的无一茶社使用了蜡染制成的茶席,并配合浸染的幕帘,瞬间提升了整个茶室的文化底蕴;上海“优在集”现代茶文化空间里有一个采用蜡染结合制作的柜子,整个柜门都是蓝底白花的蜡染,清新雅致,古朴中透着时尚。目前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数不胜数,但要真正融入现代的人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继续研究和创新。

三、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比较好且尚在使用,并且也开始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家居软装使用中家居软装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硬装之后的产生的装饰效果,简单来说,软装就是指室内一切可以移动的装饰元素,包括家具、灯具、布艺织物、花艺绿植、小饰品、装饰画等。防染技艺制作出的织物由于材料纯天然无污染,具有生态环保的作用,非常适用于家居软装的应用,因此贵州民间防染织物在将来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前景无疑是广阔的。

(一)防染织物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实践

软装会让居室变得丰满、舒适、独具个性。贵州民间防染织物经过图案、技术、材料、造型的创新后,将会更好的融入现代家居的设计当中,以下将从家具、布艺、灯具、饰品等方面探讨贵州民间防染织物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实践方向。

家具是家居软装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软装中承担了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重要任务。家具种类包括沙发、床、柜、茶几、桌、椅、凳等,纵观家具的发展史,大多数以硬质材料为主,最早出现软质材料的是沙发,《西京杂记》中描绘的汉代缚有厚层织物的坐具“玉几”,可以看成是中国软包沙发的“祖先”。随着人们对家居舒适度要求的提高,沙发、床、椅、凳都有了软包的设计,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的布艺家具。布艺家具的特点是触感柔软、观感温馨、色彩选择面广、花纹图案丰富,能够通过织物的语言营造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贵州防染技艺在布艺家具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蜡染、枫香染、豆浆染、扎染都可以运用到沙发、床、椅、凳的软包织物设计当中,蓝白的对比宛如青花瓷,多彩色的融入时尚感更强,具体图案和色彩的选用可根据整体家居风格而定。

家居布艺是家居软装的其中一个门类,主要通过纺织品制成的产品在居室中充当的角色来传达视觉效果和造成心理联想。在软装设计中,家居布艺产品占居室立面面积的25%,占平面面积的33%,在整体软装中的价值占比为30%左右,体量占比为40%左右,效果占比却达到了50%-60%,这一数据表明,家居布艺能够给软装带来低投入高回报的效果。靠枕、桌旗、茶席、床围、床品、帘幕、墙布、地毯等布艺产品都是可以使用贵州民间防染技艺进行设计开发的对象,根据花纹的种类、色彩的分类、防染技法的不同,可开发出多种风格、多种表现层次的家居布艺产品。

灯具是家居软装中的一大门类,主要营造居室的灯光效果和装饰效果,产品种类包括吸顶灯、吊灯、壁灯、台灯、落地灯等。防染灯具的开发较少,所以在家居软装设计中使用也很少,由于灯具不能像布艺产品一样进行清洗,布艺灯具的品种也并不多,在灯具的创新开发中可以通过材料、花纹、构成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设计。由于织物的柔软性,需要硬质材料对其进行支撑,可以选择天然材质、金属材质、聚酯材质等与防染织物进行组合,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灯具。

家居饰品在家居软装中起点缀作用,产品种类包括工艺品、花艺、小雕塑、装饰画、挂毯等在居室内起到装饰效果的可移动物品。防染技艺不只是画和染,里面蕴含的民族文化还可以提煉和重构,这些元素不一定通过织物去表现,也可以通过其他材料进行创作,如可以把蜡染、枫香染的图案进行创新,绘制在陶瓷装饰品上,纽约时尚品牌Tory Burch就在其精品店中使用蜡染图案的瓷盘组合出墙面装饰,使中国文化显现无疑;还可以将贵州民间防染中的传统图腾立体化或半立体化,创作出陶瓷玩偶、树脂小雕塑、竹编小图腾等,使每一个创作都蕴含一个民间故事。

(二)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带来的效益

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以非遗名录中的传统工艺为首要振兴对象。贵州民间防染技艺是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非遗大省,要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传统防染技艺发展与创新防染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振兴传统技艺。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扩宽防染技艺的使用范围,使防染技艺通过人们购买和使用真正复活,也将使防染技艺产业链重新复活。贵州民间防染技艺的产业链包括染材种植、纺纱织布、防染制作、设计创作、加工生产、销售推广。目前,由于民族地区本族人民对防染织物使用量的减少导致染材的种植量也大大减少,所以,产业链的发展存在危机。销售推广在产业链末端,是控制购买者的端口,如同服装一样,需要创造流行才能增加购买率,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流行趋势也可以创造出来,这个创造除了广告,其技术核心在防染制作和设计创作上,这两个块分别由匠人和设计师掌握,控制好这两块,对市场的销售推广就能够顺利进行。一旦销售末端活起来,整个产业链就活起来,将会带动产业链中各个产业的兴起,民族贫苦地区的人民可以守住自己的青山绿水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样一来将会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达到“绿色扶贫”“手艺扶贫”,也将起到推动民间传统手工工艺及新型手工产业的复兴和发展的作用。

四、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中的创新探究

(一)创新思路

1.深入剖析贵州民间防染的构成元素,创新设计。对贵州民间防染的艺术构成、技术构成、文化构成、色彩构成、图形构成、材料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出其蕴含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以便使用到家居软装的设计创新中。

2.主张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重在实用。让民间防染技艺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防染工艺之所以能传承到现在就是因为人们历代的承袭和使用才完整的保护下来。现在工业染的出现使传统的防染技艺濒临消失,只有使用它,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要让消费者使用它,就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做“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创新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和开发贵州民间防染在家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可能性,使创新结果更加实用、亲民和市场化,不再让大众觉得遥不可及。

3.利用市场化、实用化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新必须结合现代时尚,结合大众所需,使创新设计市场化、实用化,具有实用价值和使用性能,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内。离生活最近的是家、是居室,室内的环境和物品对人们造成的视觉留存和心理抚慰是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以市场化、实用化为基准进行家居软装的创新设计才能打动市场用户群体。

(二)创新实践方向

防染技艺要传承下去,要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创新是一条发展之路。贵州民间防染技艺在家居软装产业中是具有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的,在创新过程中可以从图案、技术、材料、造型四个方面对防染技艺进行创新实践方向,使传统技艺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以充满创意和时尚感的状态进入家居软装市场。

1.图案的创新。贵州民间防染艺术有很多丰富的图案资料,如贵州榕江苗族用于“鼓社祭”的蜡染幡旗上以鸟龙纹为主要元素构成的图案;丹寨苗族蜡染被面上由蝶纹、鸟纹、花草组合成的四方连续图案;从江苗族枫香染披被上由蝙蝠纹、回纹、铜鼓纹组合成的图案;六枝苗族蜡染衣袖上由鱼纹、花草纹组合构成的图案;织金苗族背带上由无数鸟头鱼尾组成的阴阳五行图案[6];水族豆浆染特有的鱼纹、水书纹、尼诺纹等。这些丰富的民间图案,是创新创作的根基和源泉,图案创新的原则必须既符合家居软装的审美又蕴含民族防染图案的特征,图案的创新目的是使其适用于现代家居的各种风格,或者说创建新的软装风格。使用中,图案不创新就不能摆脱固有的原始风格,也不具有设计意义,创新必须从原始的图案出发,保留其精髓和神韵,再现传统图案文化的同时,加入现代图案构成及风格特点,使图案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保留传统图案的精华。图案创新可以将原有传统图案进行重构、嫁接、变异等创新造型手段,可以是纹样的重构、色彩的重构、不同纹样的嫁接、同一图案的变异等;图案的创新还需要根据现代织物的图案表达及构成方式进行思考和创新,如独立构成、二方连续构成、四方连续构成、散点构成等构成形式都是图案创新的构成基本模块。

2.技术的创新。贵州民间防染技艺由于纯手工操作,有不可复制的艺术美,也有成本高、效率低、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已故刺绣大师李娥英曾说过一句话“没有技哪有艺?”意思是先要有技术,然后才有艺术。这说明技术是需要磨练才能产生艺术,这也是传统手工艺的规律[7],因此技术的创新可以带来艺术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坚守防染技艺,兼顾生态环保理念,发展民间防染技艺。对于贵州民间防染技艺的创新,必须从两方面同时进行创新,一方面是解决批量化生产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艺术性更新换代的创新。在贵州的防染技艺中,目前只有豆浆染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其余均停留在缓慢手工的制作状态。关于蜡染的批量化生产,印度在19世纪已开始尝试,19世纪中叶,雕刻有印度传统图案的铜模开始广泛使用,铜模的出现,使印度蜡染的绘制时间大大缩短,染匠只需用铜模蘸取蜡液重复印在织物上,重复规律的蜡染图案很快出现在布面上。贵州的蜡染、枫香染、扎染都应创新开发出能够进行批量化的生产技术和制作方式,这样才能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顺应时代发展。防染技艺的技术创新还需要打破常规,在保留和传承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创新,才能将其艺术性进行提升。创新方式可以通过将多种防染工艺进行组合应用,创造出多层次的染色肌理;通过改变防染染色的步骤和程序、产生出新的色彩效果;通过复色、套色等防染染色技术的合成使用,产生丰富的色彩构成形式;通过染色工具的组合使用,产生变化莫测的线条和图形。

3.材料的创新。贵州民间防染技艺所需要的材料相对比较固定,分为染料和面料两大类,染料必须是由植物提取而成,面料必须是由天然纤维织造而成。如此一来,材料创新显然成为一大难点,尽管创新的空间小,但也有方法可寻。染料是控制织物最终染后色彩的重要因素,染料的创新,必然带来色彩的创新,因此探索染料的不同配置方法造就的色彩变化是創新的关键。染料的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植物染料的混合,熬制出新的间色,还可以使用含有不同金属的媒染剂,让染料变换出新的色彩。面料的上色性、吸水性、表面肌理是影响染后效果的直接因素。面料的创新可以通过面料的织造工艺的创新使织物产生新的肌理效果,还可以将几种天然纤维通过交织、编织、混纺、拼接、变形等面料再造手段创造出新的面料特征,创新过的织物染色后将出现新的色彩层次和状态。

4.造型的創新。造型的创新是指防染织物或其元素在家居产品中所呈现的新的平面的、立体的造型特征,也可以说是家居软装产品的造型创新,倘若产品的造型不具有创新性,那么产品和防染的结合无非感觉像老顾客换了新衣服,新意只能是瞬间。造型创新属于产品外观设计范畴,要遵守产品设计法则,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确定产品的功能后进行创新,使创新产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其次必须是建立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造型了解透彻,将精华部分拿出来进行再创作,使产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织物是柔软的,具有可塑性,在设计创新中,防染织物融入到家居软装产品的设计当中,必将展现出各种丰富的造型特征。

五、结语

在传统文化纷纷面临消失的现在,怎样让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复活”是业界和学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贵州民间防染技艺使用到家居软装设计中,正是传统手工艺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复活”。贵州民间防染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态环保的印染工艺,可以与家居软装的形式重新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通过此途径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能实现民族地区“手工艺扶贫脱贫”。

参考文献:

[1] 金鉴梅.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饰学院,2016:2.

[2] 周晨晨.贵州民间印染工艺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5:1.

[3] 王岩.蜡染工艺的创新设计在现代家纺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7:17.

[4] 葛禄雅,覃会优.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枫香染当代价值研究[J].美与时代,2019(2):41.

[5] 刘春雨.贵州三都水族豆浆防染工艺及纹样寓意阐释[J]. 染整技术,2017(5):67.

[6] 杨文斌,杨策.苗族传统蜡染[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72.

[7] 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J].贵州社会科学,2018(11):82.

[责任编辑:毛家贵]

On the Innovation of Guizhou Folk Anti-dyeing

Technology in Home Soft Decoration

HUANG Zhu lan

(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5,China)

Abstract: Guizhou traditional folk anti-dyeing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involves many ethnicities, uses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s, and has a rich variety of production. It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folk art, and its application has a broad prosp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anti-dyeing technology in Guizhou,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uizhou Folk anti-dyeing fabric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imes, and points ou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uizhou folk anti-dyeing fabric in home soft decor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Guizhou folk anti-dyeing technology in home soft dec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attern, technology, material, modeling, etc.

Key words: Guizhou; anti-dyeing technology; home soft decor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