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2019-12-25于嘉媛
于嘉媛
摘要 本文对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吉林省中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底层提供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强度和高度,并配合地形影响,产生了强烈的动力运动。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结果可以为以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暴雨;高低空配置;水汽条件;动力运动;吉林省中部;2018年7月12日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19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暴雨天气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其发生主要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1-4]。暴雨对社会生产、生活是否造成灾害,取决于社会经济、人口、防灾抗灾能力等诸多因素,因而暴雨灾害的发生不仅有其自然的原因,还受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5-6]。防灾减灾部门最关心的是能够产生洪涝灾害的暴雨,其被称为致洪暴雨。长时间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暴雨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们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8]。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出现降水天气,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中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本文采用气象基本数据以及NCEP 0.25°×0.25°再分析数据,从降水过程的高低空配置及各个物理量条件等方面对本次暴雨天气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1 降水实况
本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均出现降水天气。5个站降水量超过50 mm,8个站降水量超过25 mm,除吉林省西部部分地区,其余全省大部地区降水量超过15 mm,最大降水量为四平市梨树站,最大降水量为68 mm。本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梯度大,暴雨集中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呈西南至东北向,如图1所示。
2 环流背景分析
2.1 天气形势
通过高空形势场演变可以发现,自10日8:00开始,在贝加尔湖以西生成低压系统并向东移动,12日20时移动到52°N、115°E附近,移动速度平均为3°E/12 h。其移动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受东部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地区的移动阻塞高压阻挡以及受588 dagpm线在我国华中、东北地区稳定维持的影响。
配合地面形势场,可以清楚地发现,在暴雨发生期间,吉林省区域内存在着多条地面辐合线(图2),地面辐合线的相互作用,再配合吉林省处于脊后槽前的天气形势,构成了本次暴雨过程良好的环境条件。
11日8:00 588 dagpm线维持在吉林省中部,受到高空低压及切变线影响南移,又受到超强台风玛利亚影响,588 dagpm线在12日维持在朝鲜半岛。
由图3可知,200 hPa自新疆地区至黑龙江东部存在较强的高空激流;850 hPa存在1条较强的低空急流,从我国台湾海峡附近延伸至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处;925 hPa从渤海湾至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处,同样也存在着1條明显的超低空急流。
暴雨区正处于高空急流的右前方、低空急流出口区及超低空急流的正下方。高空急流位于高空槽前,速度达50 m/s以上,有正涡度平流,产生高空辐散,抽吸作用利于上升运动加强;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最大速度分别大于24 m/s和20 m/s,低空急流将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暴雨区,同时在其前方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
2.2 水汽条件
水汽通量,即水汽输送量,表示水汽输送的强度和方向。通过850 hPa水汽通量与急流风速的叠加图(图4)可以发现,水汽通量的大值区正位于暴雨区的上空,吉林省中部暴雨地区建立起了自渤海湾的水汽通道。渤海湾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暴雨区,水汽辐合大值区东移,造成了吉林省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25 mm以上的降水天气。12日8:00,水汽辐合大值区继续东移,吉林省降水减弱。在12日2:00前后,水汽辐合中心最强,达到了顶峰,单位时间水汽辐合非常强烈,此时正对应吉林省四平市地区降水时间段。另外,通过850 hPa比湿场(图5)可以发现,暴雨区的比湿>13 g/kg,从而说明本次降水具有充沛的水汽条件。
2.3 动力运动
吉林省中部地区处于长白山山脉西侧,地形的抬升及摩擦辐合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从环流场(图6)上来看,200 hPa高空急流对应的区域,散度场处于辐散区域,抽吸作用有利于底层上升运动的发展;500 hPa处于短波槽前,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850 hPa低空急流正处于辐合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加强,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与维持[9-10],从垂直速度上也可以看到,吉林省中部地区(暴雨区)大部分地区垂直上升速度都较强。同时,暴雨的落区也正处于850 hPa假相当位温的能量锋区中。综上所述,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底层提供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动力,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强度和高度;同时配合地形影响,进而说明本次降水具有强烈的运动动力。
2.4 持续时间
产生暴雨的3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持续较长的时间[11-12]。通过四平、梨树2个暴雨站点的地面三线图可以发现本次降水从11日20:00开始(图5),12日14:00结束,持续了18 h。降水大值区主要集中在12日2:00—8:00期间。
受到超强台风玛利亚影响,588 dagpm线一直维持在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一带地区,导致低压中心未进一步东移,一直维持在52°N、115°E,从而导致吉林省中部地区并未出现较长时间、持续稳定性降水,而是出现了短时强降水。
3 结论
本次发生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暴雨天气,满足了暴雨产生的基本条件。在配合高空形势与地面辐合线的共同影响下,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以及充足的物理量条件造成了本次吉林省中部地区暴雨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倪惠.1995年汛期吉林省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J].吉林气象,1996(1):22-23.
[2] 江吉喜,项续康.“96.8”河北特大暴雨成因的中尺度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8(3):49-58.
[3] 王爱明,尹春光.1997年“8·8”暴雨成因分析[J].四川氣象,1998(3):9-12.
[4] 张弘,孙伟.初夏青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J].高原气象,2005(2):232-239.
[5] 郑峰.一次热带风暴外围特大暴雨分析[J].气象,2005(4):77-80.
[6] 杨荆安,孟英杰.2008年5—9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J].暴雨灾害,2008,27(4):378-382.
[7] 高青云.青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4(增刊1):46-52.
[8] 汪卫平.2004年9月上旬川渝黔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贵州气象,2005(2):23-26.
[9] 王西贵,方翀,沐贤俊.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9185-9188.
[10] 徐夏囡.“98.7”武汉及其附近地区特大暴雨中若干观测事实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1(3):327-336.
[11] 郑晓艳,徐践,娟娟,等.2007年8月8日乌拉盖地区暴雨天气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9(5):20-21.
[12] 杨东,朱敏嘉,罗坤,等.山西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5):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