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予精神意趣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12-25陈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艺术教育美育

摘 要: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十九大精神提出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艺术教育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作出贡献。目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关于德育和美育方面的研究,对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探讨,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本课题希望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切入,在本人前期的研究成果和调研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以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审美、从而达到道德自然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美育;艺术教育;审美体验;传统文化

研究发现,“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道德提升的一条特殊、有效的途径。抓住“美育”这个关键点,通过理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情境式融入的艺术教育案例,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得出在传统文化审美体验下提升道德的有效方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德育与美育

(一)德育功能占主导

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教育研究中,美育的育德功能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美育成为了德育的“附庸”,它们所具有的育德功能更成为了其在学校教育立足和发展的唯一理由。蔡元培先生说过:“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其实这类“相辅”论调是有历史渊源的,在西方的中世纪,大量的教堂壁画及福音书插图的绘制,都是为了宣传教义“教义化”的艺术丧失了其审美本质,一字排开、并列设置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程式化”的状态。

(二)美育功能占主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艺术教育与美育的独立地位被逐渐凸显出来,甚至在一段时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认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这种唯美育至上的观点也是不利于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

(三)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全国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地位,强调了艺术教育本体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重新定义为并列的、同一层面的。柏拉图是这样来描述“美育是寓教育于美的熏陶”的:我们描绘自然的优美,使青年们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呼吸它们的好影响、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以及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人的道德的提升具有深刻的意义。3000多年前的“礼乐教育”即是对人的道德理论的教育,通过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的引导提升人的道德。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更是点明了人们对“美”与“善”的判断是相融的。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席勒在《审美书简》中写道:“通过美达到自由。”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道德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健康发展,德育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立美观念的影响上。在艺术教育中适当渗透德育内容,能促进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艺术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审美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也是道德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艺术的目的在于达到人性的完善,阿尔贝蒂说:“绘画是描绘人类敬仰的对象,绘画对培养美德极为有用。”大卫说:“艺术必须帮助全体人民的幸福与教化,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审美促成品德形成、促成道德净化和提升。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升。通过艺术教育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美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二)传统文化审美下的道德提升

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美育之于人格养成和生命成长不可或缺。具有浓厚审美倾向的中国文化讲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之美,在诗歌、书法、绘画中处处体现出传统文化审美的精神意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新的形式与精神内涵,在当代艺术创作、人文环境设计、文化艺术展馆教育等领域都有体现。

(1)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很多作品运用了传统文化符号,如徐冰的《天书》、尚扬的《风景》、蔡国强的《爆破》系列等,在画面元素的形式或含义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的创新运用。解读这类艺术作品需要品味其由来的脉络以及我们民族自身的印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面貌:有些是运用了传统文化符号、继承了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些是在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中改变了文化符号的原意,加入了具有时代性的新含义;还有一些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內涵,表现出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继承、发展、融合的不同状态,赋予了古老的传统文化符号以现代气息,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鉴赏,培养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也是与时俱进的。

(2)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人文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在当代人文环境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案例。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不仅仅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运用,而且还从文化符号的动态发展过程出发,用开放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表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新状态。如无锡灵山拈花湾项目展现了具有"吴文化传统"意味的当代城市文化,也为当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拈花湾景区项目在设计中还融入了许多唐宋文化元素,从建筑外观、庭院设计到室内装饰的细节,从客栈的内部结构、摆设到色彩的运用,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效果的呈现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景区不定期推出的旅游文化主题项目体验也为景区的文化推广锦上添花:惠山泥人彩绘体验、香包制作体验、茶道体验等拈花湾景区把传统文化与旅游项目有效融合,加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认同感。此类文化旅游项目的热度高居不下,曲阜尼山书院、牛首山金陵小镇等项目正在待建中。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设计的融合使我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体验更加深入,感受文化氛围熏陶的同时加深了对民族文化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中的渗透。

(3)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艺术展馆教育

近年来,基于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多地博物馆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活动:静态文化展、文化艺术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让体验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此外,很多展馆增加了民俗教育活动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坊体验活动,如年画制作体验、剪纸体验、手绘泥人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参与度与好评度都很高。如无锡博物院公众号的文史类预约活动仅发布几小时内就全部满额了,特别受欢迎的一些文化活动仅半小时就关闭了预约平台。博物院传统文化艺术研学体验活动的开展,通过锡绣、惠山泥人、紫砂壶、画像砖拓印等传统文化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和体验千年的传统技艺,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手工艺审美及技艺的解读。传统文化技艺和工匠精神在当代得到传承与发展,我们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通过参与展馆的活动,强化了文化艺术体验感。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美感,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与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正是展馆的非技法性教育的体验式引导,让学生能用更宽泛的思维去体验文化艺术,通过这种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让传统艺术的影响力渗透到生活中去,我们也会成为文化艺术活动的传播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基于传统文化审美体验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十九大精神强调要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很多学校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立了“非遗”工作室、本土文化研究站等机构,这些多形式、多渠道的传统文化审美体验为促成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道德情感。

(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审美“内化”的教育

把艺术的道德影响融入艺术的审美效用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审美“内化”教育。学生在获得传统文化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得到道德的提升,形成文化自信,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我们要结合学校文化艺术理论教育,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课程模块设计,融入民族经典与民俗传承,突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理念,把文化艺术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到学生的成长经验中。结合文化强国政策,一些学校开了展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陆续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行书书法之美》、《无锡民艺》等。此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传统文化主题有效融入的例子也很多,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获奖作品《Silk,China made》,结合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这个主题,通过内容介绍、相关词汇和句式训练、文化拓展等环节,语言训练的同时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丝绸之路的意义。此教学设计以传统文化为积淀,渗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拓无锡本土传统文化优秀实践基地、建立校内传统手工艺示范教学场所

传统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活细胞,是中华民族保持独特民族个性、体现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非遗”文化教育是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让学生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办法是让他们身体力行地参与进来。开拓无锡本土传统文化优秀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多形式、多渠道的传统文化审美体验活动。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校内传统手工艺教学示范场所,艺术学院的锡绣和泥人大师工作室面向学生开设选修课、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吸引无数学生踊跃报名学习,包括学校老挝班的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无限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他们与传统艺术大师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到了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及了解了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强化艺术体验、获得艺术经验,完成知识内化和能力建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爱国思想、工匠精神等在新时代的大學生中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不能失去意趣,美学则能赋予德育以精神内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精神意趣。当代思政教育越来越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我们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鉴赏课程、把文化艺术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到学生的成长经验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内化”的教育、形成传统文化素养、形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把爱国主义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艺术成长经验中。

参考文献

[1] 徐琛著.非艺术-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06).

[2] 蒋原伦著.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易思羽著.中国符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 刘纲纪著.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君.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演绎[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ZB-34。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艺术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童心 童眼 童耳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