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研究
2019-12-25尹丽
尹丽
摘 要:网络环境下文化元素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信息传递更为便捷。但虚拟世界中约束力的弱化,会导致人性贪欲的放大和道德情感上的放任。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自觉屏蔽网络垃圾信息、规范网络行为的能力较为低下,更容易导致主体行为失控,道德水准下滑。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文章就网络对大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进行阐述,进一步对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进行探究,旨在发挥网络的正向价值,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生活、学习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思想道德、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受到互联网的深度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切实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一线教师深研。为全面培养优质人才,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三观错位
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大学生均处于发展阶段,思想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网络开放性带来的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的泛滥,让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和腐蚀,进而影响个人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容易强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意识形态、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渗透,容易导致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错位。
(二)交往障碍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小视频、直播等生动、简单、即时的网络社交方式在大学生中迅速普及,简单的文字、图表、语音、视频,掩盖了传统人际交往中的焦虑、紧张及信息传递滞后,因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但网络交往无法替代传统人际交往中手势、表情、眼神、语调等肢体语言带来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更无法帮忙大学生克服现实社交障碍。过多地借助网络社交,反而会使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更加弱化其现实社交能力,转而沉溺网络社交,形成恶性循环。
(三)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的比例更高。沉溺于网络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除了视力下降、记忆衰退、惧怕社交外,更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与周边环境的冲突,造成家人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的恶化与消退,从而荒废学业、精神萎靡、迷失自我。
(四)行为失范
大学生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其网络行为控制不当,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如非法入侵网络系统,破译密码,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利用网络传播虚假、反动、淫秽、诱导犯罪等不当信息;实行网络舆论暴力,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诈骗等。由于网络的隐藏性、虚拟性,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滞后于现实,对于这些行为的处罚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大学生对于网络失范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增加了网络行为的随意性。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道德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固化的关键时期。在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探寻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以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强化。通过德育教育的落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思想道德,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网络,促进网络应用优势在大学教育中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一)创新教育方式,注重网络道德课堂运用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要把握网络环境整体形势,从课程改革入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网络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科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网络安全以及网络信息利用等形成正确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不断强化。要善于利用网络优势,科学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动态化教学,有效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共享性,将德育讲座、专家辅导等引入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网络时代下将各学科、各媒体知识有机融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而深入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把握工作主动,抢占网络教育前沿阵地
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源头抓起,借力打力,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握主动权。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网络新媒体的结合点,在时效性、针对性、互动性上下工夫,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要敢于直面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疏而不堵,正面引导;要注意网上灌输教育与网下疏导管理相结合,形成合力,在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上,真正给师生令人信服的解答,营造优良网络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正确网络观念的形成。
(三)坚持正面疏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将传统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为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观念传播提供一个高速、实时、全面服务的平台。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准确把握学生正确诉求,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版块,提高大学生的浏览量。开设一些主题教育主页、名师专家主页、师生交流主页,方便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学习,并增进学校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促进学生思想问题的顺利解决,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個性化和针对性。开设校园BBS论坛,让大学生能积极参与,自由交流,畅通沟通渠道。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加强校园网络技术监控,及时屏蔽网络有害信息。
(四)塑造健全人格,构建网上心理咨询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保密性特点,改变传统心理咨询面对面的工作方式,构建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网站等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减少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顾虑,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师资力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定期聘请校外心理学专家在线坐诊,实现大学生个性化的网上心理咨询,有效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定期举行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
(五)加强师资建设,充实网络德育教师队伍
网络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大学生德育教育成效。广大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要积极更新德育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网络环境,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创新网络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及时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时刻关注网格热点,了解学生关心的话题,主动贴合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发学生情感共鸣,避免单纯说教;要主动学习网络新技术、新理念,熟练运用网络媒体交流手段,以网络技术为支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保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入手,加大德育教师网络意识和网络应用的培训力度,强化教师的网络德育教育能力。
总之,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发挥网络的优势,注重优良教学空间的打造,锻炼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赋清,袁晖.网络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 周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建设[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141-142.
[3]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4.
[4] 罗蕾.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