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论述的思想定位、理论内涵、逻辑遵循
2019-12-25甘来张晓松
甘来 张晓松
摘 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八个统一”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对于推进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八个统一”论述;思想定位;理论内涵;逻辑体系
2019年3月18日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使命,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围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八个统一”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深入学习研究这些理论对于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创新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八个统一”论述的思想定位
“八个统一”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导引和逻辑遵循。
(一)“八个统一”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八个统一”重要论述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相互贯通、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坚持不懈强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来实现的。使得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这个角度,“八个统一”论述对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战略意义重大。
(二)“八个统一”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根据,教育的价值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马克思教育的价值问题是回答教育为了谁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止于人自身的完善,更不是為了培养达官贵族或精英人物,而应该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斗争和进步关联起来,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培育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八个统一”论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教育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在价值方向上应当是一致的。“八个统一”论述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育目的问题上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将蕴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正是抓住了社会进步以及同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揭示其中孕含的内在矛盾而不是“遮蔽”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具有彻底性,就能说服人,从而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群众实践的物质力量,并因此而改变世界。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正是从根本上轮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方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三)“八个统一”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
“八个统一”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进入高质量、优结构、强成效的新阶段。
二、“八个统一”论述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根基和精髓要义
习近平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体现在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中国的教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彰显政治属性,领导广大师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指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高校教师在坚持政治性的根本前提下,有深度、有力度的讲准、讲深、讲透新思想的精髓要义,突出教学的学理性,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与内容释学生之惑,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让他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绽放的光芒,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根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不拘泥于知识的传播,而是传播政治理论和思想观念,马克斯·韦伯在讨论社会科学与经济“价值无涉”的意义时提出,教师在授课时若要“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建立在文明理想和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评判,他们就应向学生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演而来的或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评判,以免妨碍听众依据自己的良心作出判断。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抽离出去,将其视为一种价值中立的知识传播活动,那就等于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它具有相对于知识属性的优先地位。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以思想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本形式,教育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把握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将实践教育的精神和价值渗透于知识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将价值性和知识性在教中达到统一。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的逻辑原则
建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其在创立之初,趋向于在于与对立方的论战中创立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写道:“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批判精神贯穿于马克思理论发展的始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与活力,也正是在其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而批判是马克思立论和发展的手段,而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将“真正使命”与“宝贵品质”联系起来。在思政课创新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让青年大学生形成的独立的见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是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的教学目标,这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属性。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思政课通过充分系统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展示其学术性和理论品位吸引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拓展新思路、創造新理论。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这一目标。所以实现理论性是基础,付诸于实践是归宿。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色
思政课改革创新是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课的灵魂,从这一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求引导学生在全过程的“大思政”教学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支柱,构成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精神、共同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对象特点发生了改变,知识获取的途径变的多样化,思想教育也应该放入“大思政”的概念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结合学生的兴趣、年龄、专业、地域等特点进行多样化和精准化教学,让统一的思想走入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中。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融合
思政课教育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的体现并不是“优势”一方压制“劣势”一方,而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平等沟通和交流基础上实现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倾听者、反馈者和借鉴者。教师与学生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同时在教学和学习中存在。教师通过主导课堂,以学生认知规律、思想观念和接受特点出发,并使用不同教材和教法形式进行教授,而后根据学生的随时反馈来调整自我认知结构、教法和科研。强化教师主导性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心理满足和能力成长,使其进行主动构建性接受,进而自觉维护和捍卫主流价值体系和思想观点。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模式
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灌输”是主要的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而灌输不等于强制,不等于僵硬。使用朴素的语言、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现实场景,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灌输”会让苍白的理论变的生动而有张力。而启发性思维往往能彰显教育者的水平和层次,提高教育和引导的效果。利用互联网、社会、学校的各种资源引入第二课课堂,开展以灌输为主、启发为辅的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充满寓教于乐中提高学习兴趣,获得向启发,增强思政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的无限外延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辩证而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思政课需要利用公开的教学手段,开展以思政课堂为主体,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类课程为辅助的传统教学,利用网络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手段,开展系统的、有组织的“大思政”显性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利用“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将环境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通过将思政课活动与校园内文化、艺术、音乐、体育等活动相联系,用陶冶式教育模式营造一个开放、自主、积极、趣味的环境,使得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实现全方位育人目的。
三、“八个统一”论述的逻辑遵循
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八个统一”论述具有极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内容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明确了重要指向和基本遵循,其逻辑遵循可概括为追求“一个根本”和“三大维度”。
追求“一个根本”是八个统一”论述的主线,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道路这一政治方向,立足于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系统分析习近平关于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关于“八个统一”的有关论述,着眼于从政治性、价值性、建设性、统一性、主导性来强调政治和信念在课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八个统一”的根本。
“八个统一”论述追求的三个维度着重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习近平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考量反复强调,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围绕“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指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刻阐明了思政课“如何培养人”的改革创新方法,为新时期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教师通过围绕多样性、启发性、实践性等方式来教教学,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在新时我们正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八个统一”论述,深刻领会其在指导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聚精会神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第010版.
[3] 《黑格爾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4]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06.
[5]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海南日报,A01版.
作者简介:甘来,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江汉大学党委学工部主任科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教育、国防教育相关理论;张晓松,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江汉大学党委学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