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

2019-12-25靳婷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态文明教学

靳婷

摘 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立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在他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本文从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以及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论述高中生物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高中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068-02

生态道德理念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距今约一千八百年前东汉时期的道教著作《太平经》(《太平清领书》)中描述的“守道而行”“好生恶杀”“调和万物”等内容,蕴涵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亦令今人叹为观止。

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根基源自西方世界。受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19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湖》和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绿色圣经”的《沙乡年鉴》等经典著作中崇尚自然、倡导生态伦理等绿色思潮开始涌现,为日后生态道德(ecological moral)理念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高度重视生态问题。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及2002 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以“拯救地球、重在行动”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生态道德领域的发展。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于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确立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并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建设奠定了政策依据。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联合国《21 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在改变人们态度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还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識和环境意识,且其在培养公众可持续发展观念及有效参与决策等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在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方面,高中生物学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有道德才能推动文明的发展。由于人类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人们逐渐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纳入道德范畴,衍生出“生态道德”的概念。生态道德又称为环境道德,是指以善恶、美丑标准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的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即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以顺应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系统为基本准则。每一个物种都与人类享有同样的权利,包括环境不被污染而保证健康生活的权利,栖息地不被破坏的权利。人类有义务爱护他人及其他物种,禁止破坏和侵犯他人及其他物种权的不道德行为。有义务保护后代人及其他生物享受持续生存的权利。生态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保护环境,实现从掠夺到善待的转变;生态公正,保证对所有人及其他生物及其对后代的公平对待,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公平分配;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保护濒危野生生物,不能无故伤害其他生物;崇尚节俭,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

人类道德的形成源于后天的教育,因此生态道德教育成为了人类具备生态道德的重要途径。生态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强其爱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进而自觉养成相应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高中生物学与生态道德教育

高中生物学与生态道德教育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首先,高中阶段是学生准备跨入青年的心理发育突变时期,具有复杂且不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根据自己的感知去判断、去推理,运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考察。但由于他们还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观察社会、思考问题通常表现出不成熟性。他们经常会感情用事,理智控制力弱,易于接受外界刺激,思想不稳定,又不易辨别是非。同时,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易于接受,是传输生态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其次,学生的感性知识来自于自然现象和生活体验,而生物学知识来自自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最终要服务于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生物学既有研究生物本身的各层次的结构、功能、种类、生长发育、起源进化等方面的内容,还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容。学习生物学能使学生科学、系统地认识自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其三,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为传输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是高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优势学科。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中包含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与生态道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专门介绍生物生存条件及生物与群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调节生物特别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使人们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使环境得以持续正常发展。生态科学知识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生态学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才能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生态道德,进而去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总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应该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高中生物學课堂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物学教材及生活中收集到的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素材,有针对性地采用讲授、提问、探究、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开篇就是从介绍构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单位的“细胞”开始的。课本中提出组成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归根到底是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取的。教师可以拓展介绍细胞生命活动的实质就是生命必需元素组合体的高级的物质运动,而这种生命必需元素组合体是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择优自然选择的产物,与自然环境形成稳态与平衡的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元素分布平衡关系,带来了污染,也改变了细胞的元素平衡关系,最终造成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氮素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主导作用,著称为“生命的元素”,细胞内氮素含量在必需元素中排行第四。但由于大规模使用化肥、汽车尾气排放等途径向大气排放大量氮素的缘故,造成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大气氮沉降”,打破全球正常的氮素循环,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新的危机。因此,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遵循生态道德准则,要维护好生态环境。再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自始至终贯穿着“稳态与环境”的主导思想,小到一个细胞,大到全球生态系统的建立都需要稳态,而这种稳态是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建立的。在处理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稳态被破坏的原因,形成生态危机意识,反思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培养正确的生态道德行为,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境界才能够缓解或减轻这些污染进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通过生命观念来育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态道德观;通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建立的生物学概念、观念,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得以运用;而社会责任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品格道德的具体表现,是能力外显的途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于社会责任。因此,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课后作业和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践行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生态道德素养,使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切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董奇.当代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生态文明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