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2019-12-25樊晓琴
摘 要: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美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修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已由纯技法的教学过程过渡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运用这些去创作些新的美术作品,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进一步加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陶冶情操;发展思维
在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美育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美术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改善,既要符合“自主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努力创新教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完美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因为年龄的不同,绘画水平、审美能力及创新意识存在的差异,所以美术课要不断更新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创作能力。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即在美术课堂中做到“三能够”。
一、启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拓宽思维
美术课对学生的要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美术技法的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创新能力。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容易产生放弃、转向消退等不稳定的状况。因此,在课堂上要摒弃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创设情境,激发兴奋点,使学生始终处于发展中的兴奋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在美术课中能自由“驰骋”,发挥光芒。这有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开启状态,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才能正真落实。
(一)展示学生风采,了解课堂内容
画的本身就是种语言,只有领会画中的意境,画的方式方法,才能体会作者作画时的心情和用意,在美术课上,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优秀作品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直接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课始时,请几位同学将优秀作品的内容一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一定要突出情境及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语言要有层次,有顺序。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知道当堂课的技法倾向、教学目的,以及大概的重难点,将这些知识点在头脑中有初步认识;二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自主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能力
分小组,让学生将作品大概的绘画方法或制作程序讨论出来,如:绘画作品中的物象由什么形状组成,与现实实物的差别在哪?手工制作则看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分几步完成?先做什么,后做什等等,让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自主决定,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规避自己的短处。这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创新,需要靠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三)学生质疑时,适时引领,增强创作欲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美术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不急于回答,只做适当的引领,然后将问题的解答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行解决,让学生懂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每堂美术课对培养学生的技能都是不同的,当学生在自学时受阻碍会自己动脑筋将阻碍消除,如方法不当,教师则可适当点拨,但切忌教师直接不加引导的告诉答案。
二、每幅课堂作品都能够展示自己的风格,体现其完美个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人,同样的创作要求,每个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不同的风格,教师不但不能千篇一律的要求学生创作,还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在美术作品中渗透自己的灵魂,让作品的独特灵魂吸引读者,产生共鸣。
(一)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到创新,有些同学的眉头就为之一皱,觉得太难了。的确,创新作品比临摹要费脑子,但它是锻炼人的一个机会。何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呢?只要你能自己发动思维来创作新作,那么摆在你面前的将是一条“光明之路”,创作的灵感会再次走向你的生活;反之,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懒,只能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画法。在创作过程中,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发挥,教师先要针对创作要求,给学生暗示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预定的创作目标展开,当学生的创作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具体学生具体分析,为学生解惑,开启智慧之门。
(二)使学生能够拥有展示个性的空间
在孩子的世界中思维不受制约,创新的机会是无尽的。在作品中,最能衬托其美的就是色彩了,每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又不同,所以当学生将树叶画成三角形,将房子按人的形状给安装上胳膊、腿时,不能批评学生,应给予赞扬。在低年级,孩子们喜欢使用深色来涂作品,在高年级则是用亮色涂,暗色勾轮廓,这是色彩运用的明显之处,但这是谁的作品都应能在作品上展现出来。可见色彩对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作品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就是色彩,所以在完成作品时,上色不要考虑过多,有些可以不拘泥于真实生活,大胆地去创新、去搭配。当学生将太阳涂成紫色,把花瓣涂成黑色,请不要烦恼,其实,这才是作者本身个性的绽放。
三、能够自行鉴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锻炼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的作品完成以后学生的任务就算完了,剩下的就是老师的批阅了,教师批阅之后,就算整堂美术教学结束了,学生也不分析教师的批阅情况,教师也不在学生面前点评学生作品,这样学生的教成了照本宣科,学生的学成了给教师完任务。教师没有课后反思,学生的思维也没有调动起来。而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在每幅作品完成之后,都让学生用文字記录下在创作时理想中的场面,不用华丽的词语,不用好听的字眼,只要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这幅作品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可锻炼学生语文的逻辑思维及写作水平;二来可及时补充头脑中作品的印象,不足之处可以修改,增强捕捉灵感的能力。学生适当批阅自己的作品和批阅同学的作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当然学生在不断鉴赏的过程中,涌现出创新的思潮这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及时给予创新的空间才能完善的作品,使之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学科教学策略系列·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56
[2] 陶旭泉.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5):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23.
[4] 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13.
作者简介:樊晓琴(1975.07- ),女,汉族,甘肃陇西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