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深度融合研究
2019-12-25赵利平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红色基因传承的成果,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文章阐释了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对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提出了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构建。充分发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聚焦问题, 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迷茫,全面提升新时代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深度融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和现实,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以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纲要”课程与其他思政理论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除了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纲要”课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依然大多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这门课,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效果离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开展。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对新时代“纲要”課程创新教学方法,守好高校思政教育“责任田”,打牢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涵义及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涵义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活动相关,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等, 在这些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特殊价值指向的文化, 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包括革命旧址、名人故居、历史文物、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物质层面的资源, 也包括形成的科学理论、伟大精神和革命经验等精神层面的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贵州和江西、陕西等兄弟省份一样,都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都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贵州又具有自身的特色。首先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据统计,1930年至1936年间,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就有68个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党中央在贵州先后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重要会议,进行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创建了黔东、黔北及黔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些都给贵州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次贵州是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的诞生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 是开展“纲要”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素材。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从现实意义来说,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深度融合也是势在必行,这有利于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激活红色基因构筑精神高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大大增强新时代思想教育工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育人作用与“纲要”课程在精神内核、目标宗旨上具有相通之处, 况且贵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为“纲要”课程开展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史实支撑。伴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纲要”课程授课内容的增加, 课时由原先的2个学分变为现在的3个学分, 总学时为48学时 (每周达到了4学时) , 这就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构建
(一)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树立新时代创新理念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已经成为新时代重要的现实性课题。所以高校管理层以及“纲要”课教师要从根本观念上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纲要”课的整体规划,加大“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为“纲要”课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纲要”课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改革,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实现教学方法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元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纲要”课由知识传授提升为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
(二)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 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在贵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深挖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要义,揭示新时代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组织思政专家学者针对贵州红色文化进行专题研讨阐释,推出一批具有时代正能量的研究成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贵州品牌。并且将研究成果开发成师生喜闻乐见的“本土教材”,在课堂上教授,在道德讲堂内宣讲,在校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扩大问的文化的覆盖面,把红色基因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让学生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沿着正确的轨迹励志成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三)以新技术为重要依托,使“纲要”课“活”起来
VR技术的出现为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翻转式构想,将VR技术嵌入到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浸润式体验教学。高校应该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与VR技术产品开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用VR技术加大对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发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教学产品,运用到“纲要”课教学中,提高“纲要”课的体验性和生动性。高校也可在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推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网页或“纲要”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大学生多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交流,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立足红色教育基地, 开展教學实践活动
2017年,国家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利用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纲要”课教师在第一课堂上是以课本为依托进行理论教学,学生的直观感受不是很深,所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革命纪念馆等,进行实地现场式教学。比如教师在讲到遵义会议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遵义会议遗址参观,将教学从教室扩展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激发历史认同,让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引起思想的共鸣。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深度融合, 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将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深度融合, 既丰富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又可以让红色文化资源“动”起来、“新”起来。这对于坚定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增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有着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文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作用[J].教学实践研究,2019(07).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8-06-08.
[3] 吕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以韶关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1).
作者简介:赵利平(1986- ),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就职于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现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