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与应用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2019-12-25都温中谢高通
都温中 谢高通
摘 要:直指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如课件、微课及插入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融合与应用中注重课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实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融合与应用;现状分析;解决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四方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提出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2]。无疑,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就要求新的语文教学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性的手段有效地融合与应用。然而,就笔者的课堂观察来看,现阶段的融合与应用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件在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工制作的课程软件。[3]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应该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物分析、教学活动等。但是现在的课堂上在多媒体课件中依然出现泛文字现象;背景图片与教学内容的主题明显出现不协调现象,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所配的背景是荷花的样式;课件的界面设计明显存在主次不分、甚至是喧宾夺主现象,如课堂环节与问题设计的矛盾,既没有凸显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也没有凸显问题的引领等。
(二)微课在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微课只说一个知识点,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有必要的提问等。目前课堂上教师们进行了部分微课的渗透式应用,但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并没有体现“微课”之“微”的特点。如一位老师在讲授说明文基本常识时,把说明文所涉及的基本常识全部放在一节微课中,时长约20分钟,尽管内容很完整、全面,但显得不太合适。如一位老师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中,前面的知识部分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梯度性很好,但最后并没有对该部分内容在微课中进行小结,显得不够严谨。还有一部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使用,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该节微课的价值。
(三)教学中插入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能够很好地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动情的声音,图文并茂,增加语文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但部分教师在课堂资源的选择或应用中出现甄别不清或使用混乱的现象。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每一次朗读都配乐;如一位老师在讲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时插入展现我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今天的全过程,视频资源长达5分钟,就是值得商榷的;再如有老師在讲授杜甫的《望岳》一诗时,因该诗难度不大,就在课堂上插入了《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诗圣杜甫(上)》的视频资源,然而该资源长达16分钟,很显然背离语文课的本质。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就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在探索中的解决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融合与应用中注重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首先要明白的是,课件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性工具,要精致,更要突出重难点。其次,还要注意课件使用的类型,分清楚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课、试卷评析课,亦或是整本书的内容梳理,不同的课型应该形成相对统一的课件流程。第三,课件的内容、背景、文字字体及大小等要做到美观、合适,在课件中插入的相关链接要注意内容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是否一致,时长是否合适等。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研究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只有信息技术与教学艺术巧妙而深入地融合和应用,语文教学的课堂才会高效而富有韵味和魅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地得到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融合与应用中注重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微课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中首先应确定微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时长来看,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就使用价值看,教师既要在课堂上适时地使用,还要注重将该节微课通过云盘、QQ群等系统地保存、传输,让学生课下进行反复地学习;就制作来看,既要关注其内容的合理性,还要注重结课时进行简洁的总结,甚至最好用字幕的形式进行补充教学。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好的教学优势,我们既要积极开发,还要灵活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
三、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融合与应用中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与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它是教与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基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探索,在信息技术向课堂教学的融合与应用中,笔者及其所在的教学团队,重点进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任务驱动是以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教师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交流中完成相应任务。笔者结合实践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下面四环节。
(一)情境导入,提出任务
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在一定的情境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然而“任务”的提出需要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有序地安排“任务”,要十分关注“任务”的层进性。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首先研读单元目标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其次关注本节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目标;再次教师要以实现课堂目标为方向制定出达成该目标的层递性“任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式地呈现。
(二)生生合作,讨论任务
任务提出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可能用到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等。针对较难理解的任务,教师应该给出相应的示例。如教学《老山界》一文。
任务:“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请具体分析“难”在哪里?请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概括。
示例:难在行路,山高路险,绝壁悬崖。请看文中是这样写的“……”。
这样,学生们根据示例较好地讨论并进一步概括“难”的具体表现,这样的生生合作就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交流对话,完成任务
个人的思考往往有局限性,小组的思考有时也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进行组间的交流共享,甚至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交流对话中去,教师既能够发现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鼓励学生进一步创新性思考。在小组交流,组间交流的基础上,任务解决地相对较好。
(四)成果展示,教师总结
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展示。本环节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中提高自信心,教师要在此环节抓住学生发言的契机鼓励其他学生进行适时地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进步。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多维度地总结。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师有时的总结应该更注重思维的发散性。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与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会继续深化,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教学策略和教学实效上将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与应用,实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3] 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新乡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jcjyzxkt2018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