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25陈俊霞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20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课程

□ 陈俊霞(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前言

民俗体育文化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体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大高校对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就民俗体育文化本身而言,还没有广泛的融入到高校的学习当中,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名宿体育文化,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造成相当大的冲击,甚至影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

1、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1.1、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创新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之而来的教育改革也在逐步的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变的越来越重要,使得体育课程重新得到重视。相比于高校传统的体育项目,民俗体育不仅具有运动型和娱乐性,其还带有历史色彩,体现着文化的传承,将民俗体育引进高校体育课堂,能够有效的将体育锻炼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同样这也起到了丰富体育运动种类的作用,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的更多的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其体育精神。

1.2、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体育文化不断的被引进国内,这对我国本土的民俗体育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维护民俗体育文化完整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文化日渐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外来体育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发展,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被极大的压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这个时候,需要高校通过体育课程的有效改革,注重民俗体育的教学,承担起维护民俗体育文化的责任,在体育课程中对民俗体育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平稳发展。

1.3、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对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将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且过度的追求短期成果,体育教学也缺乏连贯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不够浓厚。而民俗体育,其表现形式比较活泼,并且内容丰富,在走进校园之前,已经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将民俗体育引进高校体育课程,拓展了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2、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落后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已经响应时代号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其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体育课程体系依旧相对落后。据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还没有将民俗体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也没有纳入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的任务。这种现象不仅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制约了民俗体育的发展。另外,即便是有一些高校已经在课程中加入了民俗体育的内容,但是也只是将其作为辅助的教学内容,用来活跃课堂,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也没有作出硬性的要求。因而在民俗体育方面的教学成效也并不明显。其实,高校在对民俗体育的教育上,由单纯的理论教学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就可以充分的让学生体会都民俗体育的趣味性、运动性和娱乐性。

2.2、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虽然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体育教学在师资力量上依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就目前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来看,其虽然在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改革创新,但是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上还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有一些意识不强的老师,认为民俗文化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即可,不需要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就在于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上,缺乏先进性,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本进行教师意识以及民俗体育专业知识的渗透,使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好融合教学以及拓展教学。

2.3、不具备学习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其组织结构是起源于西方的,所以其教育的生态环境与我国本土的民俗文化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体育教学的推进。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还要营造出学习的环境氛围,这样,才能在校园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由于缺乏民俗体育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对学生将民俗体育文化看做异类,甚至对于民俗体育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这样,即便是高校引进了民俗体育文化的项目,也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致使无论是民俗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营造,还是在传播与教育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3、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中的具体对策

3.1、加强民俗体育知识的传播

在真正将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各大高校的体育课程之前,首先要加强对民俗体育知识的传播,首先在学生之中有一个概念性的传播,这样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才不会过于陌生和突兀,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始终让民俗体育保持活跃,是促进其在高校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是源于我国各种传统节日中的集体活动,是带有实践性内容的体育表现形式。但是在高校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中,并没有传承到民俗的精华,其只是进行单一形式的传授,没有结合任何仪式,比如赛龙舟,如果不结合端午节的历史背景,那么就失去了民俗体育的象征性意义。所以,为了加强学生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势必要加强对民俗体育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使得学生对传统的民俗项目有个基本的认知,在明白其表现形式的同时,知道它的起源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解决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生存环境、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理论困境,在高校中充分营造学生对民俗知识的认同感,从而树立学习民俗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3.2、加大教师队伍的投资建设

如上文所述,教师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民俗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想要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势必要有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作为基础支撑。就目前高校在民俗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来看,还远远达不到标准。在建设民俗体育课程的同时,应加深对体育教师民俗文化方面的培养,深刻挖掘课程教学的潜力。首先,学校可以组织相应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培训,加深其对民俗知识的掌握,促进教师的交流沟通,进而探讨出更好的教育方法。其次需要明确的是,民俗体育的教学不同于其它传统的体育项目,其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与情景的,所以在教学上,仅仅依靠学校课程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不断加强体育老师的职后工作,通过职后培训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及时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提高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结合我国当前民俗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3、丰富高校民俗体育的教学形式

与西方的体育教学相比,我国民俗体育特点更多的是体现在集体性和趣味性上,相对而言竞争性比较弱。所在在民俗体育教育时,要更多的加入课外实践的环节,丰富教学形式,最大程度的将民俗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学的形式不能够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教授方式上,要针对不同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不同的分析探究,从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室内外教学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借助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民俗体育的教育,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进行相互补充,进而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的教育功能,以及民俗体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3.4、利用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对于民俗体育的教学,仅仅通过讲授和简单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充分的让学生感知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教师要能够巧妙的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具,依托高科的发展,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现。目前,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由于其受众面小,已经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避免这种现象的有效途径,就是扩大其网络传播量,通过传媒的力量,引起人们的重视。

3.5、加深高校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

为保证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内的传承和发展,就势必要加强高校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可以依托专门的科研机构,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深刻的调查研究,其次可以将民俗体育课程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研发学科,加大教师对其的投入热情。最后可以通过学校研究课题的形式加强学校与民间民俗体育研究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高校民俗体育教学的层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各大高校应起到榜样的作用,将民俗体育带入课堂,并不断的加强其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从而促进其不断的传承和快速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民俗中的“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民俗节
漫画民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