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水彩雪景画的普适性探究
2019-12-25胡博张永奎
胡博,张永奎
(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99)
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水彩画作为独立艺术作品出现时涌现出了许多雪景题材绘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画家中有许多人以此为表现题材,创作出了大量杰出作品。随着我国水彩画的逐步完善,水彩画雪景题材创作也层出不穷,许多优秀作品流露出的不但是造型与技法的优美,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优美的水彩画雪景作品流露出宁静而致远的诗情画意。中俄水彩画雪景创作有其历史合作的渊源,在当今中俄密切合作的大背景下中俄雪景画创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正走着“中西结合”的发展创新之路。
1 “灵境”的追寻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刘禹锡也曾言:“境生于象外”;当代著名学者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说:“艺术家通过心映照万物,代山川而立言。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的自然界客观景象和主观情感融合的结果,最终生成一个玲珑剔透的‘灵境’,而这种‘灵境’就形成了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意境’。”水彩画雪景创作中的意境追求的也恰恰是超越“雪景”这一“物象”的局限,表现出艺术家对时空、对生命的个人感受。中俄水彩画家创作中的“雪景”只是触发画者本身情感的诱因,画家利用雪景产生一种“心物交融”的情感。简言之,中俄雪景画的画魂似诗性的表达,为抒情写意,是中俄文化传统的精神与中俄雪景画家艺术理念的契合。
在一部分中俄水彩画家的雪景画作品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但他们所描绘的风景早已超越了一般风景的意义,它们是艺术家表达自身高远情怀的心像风景。它不仅是画家们对人生的洞察与体悟,更是画家发自内心地对自然的热爱,心象风景是艺术家感受生命、亲近自然、回归自我的途径,在当代艺术中成为十分稀有的品质。诗意在水彩画雪景创作中的表现对水彩画雪景创作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通过对其重要意义的归纳可以使水彩画雪景创作艺术家拥有一定的精神层次,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让画面不是技法的堆砌而是精神的表达。
“意象”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典美学,《易传》上就曾说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形象与感情或者思想联系在一起。“象”是可知的,是具体的,是真实的物象;“意”是传达出来的意念,是画家的情感思想。 “象”与“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意象”,“意象”是经过画家精神加工后的创造物,是环境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绘画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将客观形象描绘出来,而是在构思中将主观的情感、思想通过绘画形式语言进行解构与表达而完成的。当代水彩画雪景题材创作应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结合水彩画的图式造型、色彩运用和水韵等表现要素,分析和探讨中国水彩意象化表现形式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精神和艺术哲理,促使中国水彩雪景画创作意象化的表现语言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向更为深入的观念方向发展。
2 以写生捕捉创作“灵魂”
我国著名水彩画家陈坚认为:“写生是创作的基础,写生重在现场,这个现场并非到某地单纯的拍些照片,然后回到画室里照抄对象,而是人的在场,精神的在场。”它超越简单化表象摹写,它是亲历者而非旁观者,它赋予作品以灵魂。真真切切地观察体悟自然并关照自己的内心,与所处的自然情境建构起某种情感上的联系,终将赋予写照的景物以生命。也因此,可命名的时空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平凡的景物也能见博大。由此可见,画家所描绘的对象需承载的是远比笔墨技法更重要的东西。这种精神的维度,情感的维度,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维度之上的,正因为其流露出每位艺术家个体独特的气质,才成就了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才使其具有了普适性价值。它超越了中俄两国的水彩画艺术家们所处的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及不同的社会语境,因此,艺术家们缔造了他们自身截然不同的艺术途径。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高度的热爱和永不言弃的执着及百折不挠的坚守,虔诚地面对艺术、面对生活。唯有在对客观事物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在夯实写实能力的基础上,在坚持不懈地深入思考艺术表达的目的与方式的基础上,作品才经得起推敲,才能逐渐脱离对视觉体验新奇感的追逐。他们将对生命的敬慕对生活的感恩描绘于笔尖。
3 中俄艺术家的“自我回归”
艺术在具有升华、丰富、凝缩、润泽生活的同时还为大众带来审美浸润和精神分享,艺术可以令生活变得崇高,可以增加人的生命精神强度和力量。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美的诉求的基础上。无信仰的艺术是无力且缺乏感染力的。如果画家在水彩画雪景创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内涵,使其具有直抵人心的“生命温度”,必定能够通过绘画的意志力、诉说力、感染力给当代人以启迪。
中国艺术家在水彩画雪景创作中力求从纷繁而不同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攫取具有绘画性、现代感和形式意味的描绘对象,表达画家对生活的理解与体悟。这种绘画的表达方式提升了作品的趣味性和真实性,独具艺术家生活感悟和个人体验的艺术创作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另外,还有一类艺术创作较直接的揭示精神品格和当代人文精神,并且兼容并蓄地吸取当代艺术图像手段。通过结合传统的绘画美学精神,以视觉对象为依据,以独特地绘画形式将艺术家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通过具有浓厚文人气质和审慎的文化思考的作品传达出来。
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赵开坤在他的《边角余料》的手记中说:“绘画是门手艺,而手艺,不单单是一种技术上的娴熟,更重要的是一种投入的精神,一种与生命、生存融为一体的默契。”同时绘画也是一种自觉,是失落与寻回之间的路径,是艺术家回归自我的路径,是直视自然和人性后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自然如此丰富,社会如此广阔,人性如此复杂,绘画创作需要艺术工作者悉心观察、切身体验,对生活“语境”有独立的思考,只有这样的创作才会摆脱无病呻吟的做作,追逐潮流的自我迷失,蜻蜓点水般的旅游式写生。所完成的创作才不会陷入模式化、统一化,和过度依赖图像、盲目跟风模仿及技术性操作的肤浅媚俗、不知所云中去。中俄两国艺术家在情感深化与形式简化的探索中,在荡涤铅华的创作之路上,人格的风景与真善美的永恒意蕴成为中俄水彩画雪景创作艺术家们日益关注的对象。
4 中俄当代水彩雪景创作
中国当代水彩画在审美自律性上缺乏秩序、略显繁杂,从主体精神到形式语言上都有待艺术家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从艺术家个性化探索和表现上应更倾向于内在民族特性和时代精神的把握等问题。中俄两国艺术家在其水彩画创作中逐渐探寻到了描绘其自然环境的、生活趣味和民族气质的最为适合的水彩语言。其水彩艺术语言是以其民族文化为积淀根植于本土文化并融合于艺术家的观念和情感中的。
从写生到创作,并非是将两者孤立对待,而是应将其视为融合统一的一体化创造过程。竭尽所能地通过画笔来描绘黑龙江所处的独特的冰雪文化及艺术,如中国水彩画雪景艺术家通过对翻滚的云、欲舞的树及雪野长林的描绘,在画面中表达出了雪景艺术家对北方地域特色的解构。火山寒潭与塞北风情系列等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北方奇杰雄厚的自然景观,而且更彰显出源于黑土地又超越黑土地的那种酣畅淋漓、雄浑沉郁的人文观照,可进一步挖掘与探索进而拓展雪景题材的艺术语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审美观照的基础上,从“象”到“意”的契合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产生审美意趣的艺术家,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谓功不可没。“创作”,即是从“象”到“意”的提炼和表达,这种源于自身内部的独特审美意象,不仅要纵向有别于前辈,又要横向有别于中外的同道们。视觉和样式的陌生感是艺术家自始至终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保持阶段性精进不休的创作状态实为可贵。
中国艺术家在水彩画创作上执念自然,回归民族文化本源,以传统写意精神介入创作。中国水彩画创作的艺术语言饱含强烈的精神感染力,深刻的表现出北方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质,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个人表现风格。中国当代水彩雪景画创作除要重视创作意识、艺术形式、创作语言形态等方面研究,还要遵循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的基本原则。中俄两国艺术家在水彩画雪景创作中大多是在冷静的视域里以一种“在现场”的艺术观念,冷静、平和、淡定地去理解艺术。把握艺术、采取非常直接的,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方式,尽量直观的传递自己的艺术感受。其水彩画雪景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两条线,其一,近距离与生活化:其二,图像感与精神化。两国艺术家的水彩画雪景创作以不同视角理解生活、理解世界。两国艺术家虽然在风格和语言上存在着冲突和反差,但对待艺术可谓不拘泥于形式,勇于探索求真求实的艺术精神却是一致的。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必将增强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从而使创作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最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走出一条坚定且有特色的道路。
中俄水彩画雪景创作具有鲜明特征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有其深刻的文化蕴含和象征意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环境为创作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典型的史实支撑。中俄北方地域特色、和审美取向是中俄水彩画雪景创作技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支点。艺术家对中俄雪景文化的深度把握,通过作品进行艺术原生态式的 “还原”,在反映时代的同时折射出中俄各自雪景创作理论发展。
5 结语
要解读优秀的水彩画作品,必须超越视觉“直译”,研究作品内在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在深入不懈地思考艺术表达的目的与方式基础上,作品才能逐渐脱离对视觉体验新奇感的追逐,才能流露出对生命的敬慕和生活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