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企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研究

2019-12-25廖吉林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环节农业

□ 陈 璐,廖吉林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对生活品质要求也日益提升。农副产品尤其是生鲜果蔬的安全、绿色、健康已成为重要标准,为适应这一形势,许多农业企业开始尝试向从种植、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的所谓“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型,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促进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过目前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企业还出现了企业控制力下降、资源支撑力度不足等一些结构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进行重新完善改进甚至再设计,以适应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要求。

2 全产业链模式的优势

以消费者为导向,向供应链和价值供应链的上下游方向实现延伸拓展,将企业业务延伸覆盖到原材料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以及品牌推广、渠道开发、销售的全部环节。其实质是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通过资本、产权或技术等形式,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运作,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可控管理。它具有以下优势:

①降低交易成本。首先,是信息收集成本。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充分高效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大大缩短了搜集信息和寻找合作方的时间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其次,是降低了议价成本。包括了企业为达成交易而付出的谈判成本,以及未进行相关决策和签订契约而付出的内部成本;最后,是后期监督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基于风险考虑,对合作方的合作质量和进度进行的追踪监查,在一体化之后,此类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②强化企业控制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面对不确定的需求环境,一旦合作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则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经营风险。所以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倾向于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以规避或降低此类风险。对此国外不少学者从实证角度进行过验证。Mitchell & Teece(1976)证实了美国石油行业经营不确定性和纵向一体化存在正相关关系。Walker & Weber(1984)对汽车领域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另外已有实践证明产品质量风险也会随产业链纵向整合度加深而相应提高。认为核心企业应高度重视对供应链全环节的管控——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品质和供应、中游环节的质量以及终端产品服务供应及客户服务,尽可能规避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③形成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理论是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理论根据。协同理论强调企业间通过资源共享、战略协作、垂直整合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配比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够达到1+1>2的最终经营效果。

协同效应还可以从产业链整合角度来予以解析。自由市场交易会导致各参与市场主体基于个体自利性而增加交易边际成本,从而导致交易总费用的上升,而通过整合形成更紧密合作关系后,可以减少众多市场交易环节,从而提高整体交易经济性;其次,是能够促使产业链有更高的附加属性水平,促使其实现附加值提升。基于协同效应,在进行产业链运作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加速加力发展高附加值环节,从而提升产业链整体附加值[1]。

④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全产业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按照波特五力模型,一方面,全产业链运作可助力强化对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以及关键要素的控制力,形成企业差别化经营优势;另一方面,基于产业链整合,企业具备了独立供需能力,在于供应商及渠道商谈判将处于更为主动地位[2]。

3 农业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模式的驱动因素

3.1 政策驱动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从2000年开始,政府开始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上逐渐放开,并出台配套激励措施。尤其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系统性提出将加大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整合农业产业链信息。在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行动上,从基地建设到原材料购买,从先进农业设施引进到农产品进出口,国家都给予了大力度的政策甚至是财政支持。政策因素是发展全产业链模式的最重要外部驱动力量。

3.2 市场驱动

农业生产一贯要求“规模化”,农业企业盈利能力与农业产业集中度有很大关系。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反映了一个企业的集中程度。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中程度相对低,实现突破有很大的困难。里面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类企业现有的科技水准较低、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且范围分散,很难达到规模化,企业的提升遇到阻碍。相对而言,美国农业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美国的大型农户占比6%,拥有国内68.8%的土地,90%多的小型农户仅占据国土的8.9%。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梳理整合行业相关资源,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盈利水平都有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

3.3 消费驱动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和民众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严苛,迫使企业越发重视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近年来,毒黄瓜、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领域问题不断爆出,引发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消费者迫切希望所购买的产品有较高的安全保障[3]。但目前食品行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技术水平低、价格低廉、利润空间小、资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农产品又存在规模巨大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农业全产业链布局,集种植、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食品加工、采购、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于一体,加强产业整合,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都控制起来,确保对农产品生产全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3.4 技术驱动

我国农业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很多仍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生产,导致产品品质差、能效低;其次,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深加工发展落后,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较低,许多农产品经过简单初加工就流入市场,附加值没能充分实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以,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将成为打破技术壁垒、改变高端农产品依靠进口,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4 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借助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行,但同时也致使企业在进行管理上有更高的复杂度和成本耗费,文化融合也是很大的挑战[4]。因此,学术界对一体化战略之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很多统计数据和案例显示,实施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业绩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而且当前市场需求差异性日益多元,商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要求节节攀升,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模式也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资金风险高

实现农业企业全产业链转型具有很高的资金风险。“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涉及到许多的细分产业。要实现上下游各环节的控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农业类企业自身的财务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由于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联系性,很容易发生连锁反应,风险会迅速放大并转移到各个业务部门。

企业实行全产业链模式尤其是横向一体化,就意味着要进行多元化经营,实现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的拓展,但无论采取的是并购或是重组,还是内部积累发展方式,都需要有巨大的成本支出,从而导致企业较高的资金流动风险。

4.2 管理成本大

农业企业“全产业链”转型需要的管理成本很大,并且管理不能达到高效率。“全产业链”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方式,依靠农业企业内部管理协调以代替市场机制。农业企业“全产业链”的业务跨度很大,不仅要整合各种业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协同,而且要考虑到各业务的特性,区分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专业管理手段。这对农业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农业企业管理和控制措施不到位,每个企业部门都只能各行其是。另外,产业链条过长将造成链末端的信息传递将滞后,对市场的敏感度下降。同时,总部决策执行力度和规范性也受影响,造成管理效率打折扣。

一般企业在进行全产业链模式实行上,是在既有的成本基础上进行业务拓展,所以,不同业务间会有较高的关联度。但由于行业管理标准以及理念差异,致使其也呈现出不同核心诉求。在进行产业链布局上,也会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增大企业管理协调的难度。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企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企业内部管理失调而导致并购失败的案例高达80%。

4.3 系统控制弱

农业企业“全产业链”转型的模式可能无法实现对产业链的预期控制。现代生产的分工愈发精细,产品复杂化程度不断加大。如果农业企业不能完全把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即使绝大多数环节都是一体化的,农业企业的“全产业链”也很难获得绝对的话语权。此外,持股权与控制权并不一致,现在很多企业认为,持有股权就拥有控制权。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法律关系中的,但在管理上是无效的。全产业链模式使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大,倘若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提升,那么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也将增大。但由于其结构庞大,致使企业在风险应对上也会有较低的能力。

4.4 核心竞争力小

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也会使得企业资源被分散,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对于“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是非常大的挑战,战线很长,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甚至要介入非核心和产业链无关的环节,导致对核心业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产业链的扩张已成为规模扩张,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不会上升,反而可能下降。

激励不足,导致效率难以达成预期要求。在进行全产业链模式的布局上,实际上是将原本市场经营纳入到固定买卖范畴,甚至部分企业在进行产业链管控上,采取的是企业内部管控方式。因此,全产业链模式的实施虽然能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企业在产业链本身的激励难以发挥预期成效,企业的效率随之弱化。

4.5 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全产业链上分布着许多经济主体,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应该公平合理地分享产业链利益,各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因此,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是利益,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日益重视,与民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的转型呼之欲出,但综上所述,现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成功的案例,如中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 实现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农业技术研发

研发环节是产业发展引擎,而当前我国农业应用性研发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对此,应特别重视产业链上研发与营销环节的接轨,大力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发以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大力建设集合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技术专家和产业经济专家的科研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另一方面,应推进产学研销一体化,不仅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更要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5]。

5.2 降低投资风险

完善全产业链模式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要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定位,包括改进经营理念等,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采取有效的举措来降低投资风险,另外,还要科学、合理地改进服务流程,安排专人负责监督与控制整个生产环节,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为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提高全产业链模式组织化程度

全力提高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扩大规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针对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要促进家庭经营利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和培育龙头企业,尤其是大力促进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的中坚性力量。因此,要在提高生产方面、农民方面以及农民合作方面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增强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整体组织化程度。

5.4 强化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有效控制力

农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在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中,尽可能地控制产业链的长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中精深加工所占比重,实现价值增值和附加值提升;要有效控制产业链的宽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保证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保障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中各环节完整性,缩短现有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距离,在中间环节增加有效衔接,促进各环节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产业链供给和消费的平稳协调发展[6]。

5.5 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和特色品牌建设

首先,要对质量安全机制不断进行健全和调整。不仅要监督、控制农村地区各类生产活动,采取有效的策略对相关机制进行调整,而且还必须要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力度,积极的指引农业利用特色化、精细化的经营手段。企业等机构必须要对农户的种植活动增强引导,尤其是要传授一些丰富的经验,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产品的质量。

其次,加大力度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要由监督检验部门不断完善并加强整个流程的管控,针对一些超市等场所的农副产品,必须要定期进行抽查和检验,从而为广大消费者输送更为健康、绿色的农产品。

最后,要提升农业品牌建设的能力。全产业链农业企业必须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创建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提升内部的管控水平;地方政府必须要为农户创造完善的物流运输平台,借助电子商务的作用,加快农业品牌创建的步伐,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在消费者方面,要加强各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另一方面要建立买方和卖方直接沟通的机制和平台,促进双方直接高效地沟通。

猜你喜欢

产业链环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