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研究
2019-12-25鲍筱晔梁正礼
鲍筱晔, 梁正礼
(上海黄浦区业余大学, 上海 200002)
0 引言
移动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利用移动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与学。
近年来,微信应用在智能手机上悄然兴起。随着宽带、4G网络等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使用成本的降低,以及免费WIFI的覆盖率升级,致使人们都乐于通过智能手机的微信APP便捷而经济地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同时,智能手机和微信应用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针对成人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智能手机拥有率和微信APP使用率都达100%。另外,微信具有操作简便、交流高效、信息推送精准等优点。这些都为实现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奠定了基础。
1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分析传统的成人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工学矛盾突出的成人学生,无法参与所有的传统教学活动;二是没有参加面授课的学生,落下的课程无法弥补;三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和随处可得的无线网络资源,开展移动教学的研究,对缓解成人学习者的“工学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黄浦开大软件工程专业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针对成人教学的实际,探索合理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并尝试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为成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路。
2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设计
2.1 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主要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个性化学习理论为基础,围绕教学实际需求展开。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创建、组织和推送教学资源,督促和引导学生课下自学;学生进入公众号,根据菜单导航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利用学习小组讨论群,完成实践作业,都充分体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首要教学原理
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只有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将已有知识激活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才能够促进学习”[2]。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应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前学习资源,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围绕实例展开学习。
3.个性化学习理论
个性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3]。教师建立课程微信学习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辅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资源,利用留言、微信群与教师、同学互动,实现个性化学习。
2.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教学的技术实现
1.公众号的申请
在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实施前,首先以个人的身份向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公众号,设定公众号名称与公众号图标,申请成功后获取公众号专用二维码,供日后学生扫码关注。
2. 图文编辑器的选择
微信公众平台本身提供图文编辑器,但是由于其功能单一,只能做简单的编辑操作。要想编辑一个赏心悦目的图文消息,有必要选择一款第三方图文编辑器。目前可以免费使用的135编辑器、365编辑器、秀米编辑器等都是值得推荐的编辑器,这些编辑器都提供可直接套用的图文模板,即便是图文编辑初学者,也能轻松使用。
3.多媒体资源的整合
在公众平台的素材库里,包含图文消息、图片、语音和视频四种素材类型。通常我们会将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整合到一个图文消息中,向学习者展示和推送。大小不超过5M的图片,30M以内的音频文件,以及不超过20M的视频文件,都可以直接上传到公众平台的素材库里,在编辑图文时,加以整合。超过20M的视频文件可先上传至腾讯视频,再通过插入视频链接的方式,添加到图文消息中。
4.图文的发布方式
编辑好的图文消息,都存放在公众平台的素材库中,当需要发布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挂到自定义的菜单项中,或整合到页面模板后挂到菜单项,供进入公众号的关注者点击浏览;另一种就是通过群发的方式,直接推送给所有关注者。
2.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设计
1.移动教学的准备
教师申请课程微信公众号,要求学生关注;利用录屏软件,录制、编辑视频教程;利用图文编辑器来编辑、同步图文素材和对公众号的管理。
2.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了适应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特点,方便学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学习,平台资源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微小而精简
考虑到学生将通过智能手机端来浏览公众号上的资源,因为手机屏幕小,容易引起视觉疲劳,所以平台资源,需满足“微小和精简”的特点,如微教程、微视频、微测试等等。讲述1~2个知识点的图文,篇幅不宜过长;5-7分钟的教学视频,保证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完。精简的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又能保证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2)清晰的图片与视频资源
受手机屏幕分辨率的限制,学习资源中的图片和视频,必须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对于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教师通过录屏软件录制视频时,对一些关键的操作细节,必须放大处理。这样即便视频被压缩后,在移动终端依然能呈现出清晰的效果。
3.移动教学资源模块设计
在设计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微资源时,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与总校平台的网上资源互补,所以建议在移动平台上可以添加诸如“课程导学”、“重要知识点”、“面授课小结”、“作业指导”、“期末复习”等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模块。
“课程导学”阐述本课程的教学计划、考核方法、作业要求,以及适合本课程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可用的学习资源;“重要知识点”和“面授课小结”主要呈现每次面授课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作业指导”主要讲解记分作业和实验;“期末复习”主要呈现与复习考核相关的内容,包括复习视频、复习题库等内容。
4.移动教学资源的组织
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教学需求,合理组织、引导和推送平台资源,例如通过合理布局自定义菜单,引导学生自主浏览和查看学习资源;对于一些与课程进度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公众号内输入关键字后,得到自动回复;对于与课程进度紧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程小结”等内容则可以通过群发功能,精准推送给每个学生;对于学生在微信学习群中的求助,教师则可以将资源直接分享到群内,便捷高效。
只有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才符合教学的要求,达到教学的效果。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正是能够实现时间、空间、主体、任务分配等多维度契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无缝学习的支持。
3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的实施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作为上海开大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理论性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高。本文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实施情况。
3.1 教学准备和学习资源模块划分
确定和申请本课程的公众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移动学习站”,并组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信学习群,让学生扫码入群后,统一关注本课程的公众号,以便日后接收公众号群发信息和进入公众平台自学。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需求,将平台资源划分为“课程重点”、“实验指导”、“期末复习”三大模块。各模块资源分布如表1所示。
课程重点模块包含课程导学、面授课重点视频、课程小结视频及随堂练习。课程导学在开课前推送,课程小结视频等则在每次课后推送;实验指导模块,主要针对四次实验,给出详细的图文说明及操作演示视频,还包含实验环境下载与安装的说明指导。期末复习模块包含复习题库和复习视频。图1所示为课程重点模块。
3.3 教学组织
1.课程内容推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公众号群发功能,将学习资源(课程小结、难点解析、实验指导视频、作业参考图文等)按照教学进程和学生需求依次推送给学生,或针对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点对点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有的放矢,实行个性化教学。既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需求,也弥补了缺课学生的损失。
图1 “课程重点”模块
2.菜单与页面模板导航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通过结合页面模板自定义菜单,组织和导航移动教学资源。进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移动学习站”公众号,可以看到“课程重点”、“实验指导”和“期末复习”三个菜单项,点击后可进入对应的页面模板,浏览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菜单和页面模板导航,快速地找到想看的学习资源。图2为菜单和页面模板导航示例图。
3.消息自动回复与留言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消息自动回复功能,包括关键词回复、收到消息回复以及被关注回复。群发的图文消息,可以开通留言功能,学生可以在浏览学习后留言。消息自动回复和留言功能,都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微信学习群
利用微信班级学习群和小组讨论群,充分实现师生互动。本例中,由教师组建“17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习群”,教师通过发布群公告,将重要的作业提醒通知到每位学生。学生在学习上的任何疑问,教师都可以在学习群中,为其答疑解惑。而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习小组群”,用于完成类似“数据库设计”这类大作业,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与交流。
3.4 教学反馈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效果反馈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的信息。
1.数据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包括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消息分析等。通过用户分析可以了解关注公众号的人数增减及关注时间。通过图文分析可以了解群发图文送达的人数,对阅读的人数进行统计。通过消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输入关键字查询课程信息的情况。菜单分析可以从菜单点击次数、菜单点击人数和人均点击次数来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公众号平台上的学习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反馈,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策略,适当运用监督和必要的强制措施保证教学效果。
图3是本课程公众号平台各菜单项点击情况的阶段统计图。由图可见点击数最多的是实验指导模块,其次是课程内容模块,再次是期末复习模块。从点击的折线图来看,在学期初、学期中两个阶段,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实验指导内容的访问量较大,可以预测,接近学期末时,对期末复习模块的点击率必将明显上升。
2.学生反馈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课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公众平台上的学习效果;通过查看公众平台上学生留言和关键字查询痕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直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了解学生课下移动学习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改进和调整移动教学策略。
3.投票调查
表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情况”是本学期对17秋软件工程班发起的投票调查,全班同学参加了本次投票。结果显示,100%同学都主动关注了本课程公众号;93%学生学习了公众号推送的资源,其中近70%的学生学习了老师推送的每项资源。当问及在实验完成过程中,是否有借助公众号推送资源时,选择“是”的学生占比100%。由此可见,以学生为本,坚持“精简、实用、有效”的原则搭建的微信公众平台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最终,全班同学100%认可了这种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
4 教学成效与启示
4.1 教学成效
1.构建了全新的适应成人学生的移动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开发适合成人学生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资源,构建适应成人学生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大众熟悉的社交软件(微信)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为成人教育移动学习课改提供借鉴与思路。
表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情况
2.加强师生互动,形成紧密的师生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学习群与教师互动,教师可以发起投票或利用后台数据分析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这种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形成紧密的师生关系。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建设和推送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学生进入公众号即可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也可通过微信学习群寻求教师在线辅导,实现个性化教学。
4.教学成效明显,考核成绩提高
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辅助下,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分作业与实验的完成率。期末考核表现良好。以17软工为例,形成性考核优秀率为83.3%。卷面及格率为90.0%,高出平均水平5.1%。表3为17软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统计。
表3 学生记分作业与实验完成情况
4.2 教学启示
这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弥补了传统的面授教学的不足,从移动端补充和完善了课程学习系统,支持碎片化学习和系统性学习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最终达到面授教学与移动在线教学的无缝对接与互补。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考虑将学生在移动端学习情况纳入到最终的成绩评定。同时,教师除了上课还要设计建设移动端学习资源,所以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