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戚发轫: 兢兢业业铸神舟

2019-12-25苏晓禾

太空探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神舟

文/苏晓禾

▲ 戚发轫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直冲蓝天,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终于等到了我国航天员飞天的时刻。激动、欣喜又略带几分紧张,戚发轫心里什么滋味似乎都有一点儿。他的脑海里开始不断闪现艰苦工作的一幕幕,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日……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过程格外艰辛,但值得庆幸的是有一批戚发轫这样的航天人。戚发轫很早便立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所以,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统统都是航空类专业。后来,他如愿以偿,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7年,戚发轫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被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研制。1983年,他开始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1992年又挑重担,出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都有戚发轫巨大的辛劳凝聚其中。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研制时,各方面实验条件都很差,物质匮乏,而且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作为一名主要的技术负责人,戚发轫一边拼命学习查缺补漏,一边想尽各种办法带领大家一起努力完成各种实验,克服困难。没有实验室,库房也凑合;没有防护设备,拿木头箱子当盾牌,木箱子钉得一条一条的,正好可以从缝隙间看实验效果……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戚发轫和同事们反复实验,不断探索,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由于工作中表现出色,戚发轫被任命为多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不仅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而且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他提出了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他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他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但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了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已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接下了1999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的任务。

经过数次讨论,戚发轫和研究人员拍定了将电性船作为真飞船的最初模型的方案。这种电性船原本只用于地面电性测验,虽然外表看起来和真飞船十分相像,但性能却有待增强,以便更好适应极端的真空环境。

作为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轫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起到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1999年年初,经过精心改装的飞船顺利通过了空间环境模拟器的真空实验,1999年年底,这艘改造船又成功被长征二号F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的验证。之后,我国又陆续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神舟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他和研究人员的不断改进中变得越来越好。2003年,神舟飞船终于承担起了载人飞行的重要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载人飞天的梦想。

2019年10月,作为中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荣获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

如今,戚发轫虽已退居二线,但仍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不忘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说的就是戚发轫这样令人敬佩的航天人了。

▲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戚发轫(左一)在航天城与杨利伟会面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的喜悦。(前为戚发轫)

▲ 东方红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左)和副总设计师戚发轫(右)在发射成功后合影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神舟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