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浠水文庙建筑景观探略

2019-12-25湖北工业大学430068

大众文艺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庙建筑

(湖北工业大学 430068)

一、引言

文庙,又称孔庙或夫子庙,是专门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为纪念孔子,在长期的历史中由国家颁布制度,全国统一建庙。因此,文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规格和统一的建筑形制。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的文化史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1由于文庙又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官方学校所在地,故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学庙合一的教育场所。文庙承载了我国2500年的儒家文化,沉淀着无比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2

然而,在笔者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时至今日很多人仍不清楚何为文庙,访客更是寥寥无几,与寺庙、道观、城隍庙等传统建筑相比,文庙不免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缘故使得文庙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保护的缺失和宣传不到位也造成如此窘况。可见,文庙还未真正地重返现代生活,文庙建筑景观复兴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湖北省文庙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仅存文庙、圣庙、书院、黉学、学宫等二十余处。其中,浠水文庙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座,对于研究湖北古代文庙具有重要价值。

二、浠水文庙概览

浠水文庙坐落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新华正街南端,西北距县政府约50米。座北朝南向,面临浠水河,背靠儒学巷,地势开阔,环境优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鄂东乃至湖北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群体,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光绪《蕲水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北宋,元末遭兵焚毁,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宋、元旧址上重建。后又经宣德、正统、弘治、正德、嘉靖、天启等时期陆续修建和扩建,成为当时县治一处完整的建筑群。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兵毁,清顺治七年(1651年)重建,又经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同治、光绪等时期多次复修。虽屡经战祸,迄今还保存有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三大主要的建筑物,附属建筑物完整的尚存有明弘治年间兴建的棂星门。3该文庙现为浠水县博物馆馆址,2000年重修之后的浠水文庙对外开放,成为当地一道独具魅力的历史人文景观。

三、空间布局与景观构成

浠水文庙曾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按照封建规制设计得四平八稳,体现了对传统规制的尊重。整座文庙功能布局合理,既体现了祭孔的庄重肃穆,又蕴含着浓厚的荆楚地域文化。由于历史上的不断兴废、重建和改建,历经岁月蹉跎的浠水文庙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文庙大门,即今浠水县博物馆大门位于文庙西南侧,万仞宫墙南侧为高约十米且紧邻浠水河的断崖。文庙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台地式建筑景观,空间布局既体现出严谨大气,又不乏错落有致。

其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泮池、棂星门、戟门基址、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崇圣祠和尊经阁,原文庙内的部分单体建筑,如棂星门内左侧的忠孝祠、名宦祠,右侧的节烈祠、乡贤祠,崇圣祠右侧的明伦堂均已毁。第一进院落由南侧临浠水河的万仞宫墙和棂星门围合而成,内有泮池一座,棂星门西侧通向博物馆大门,东侧为空地。第二进院落是以大成殿为中心围合而成的祭祀空间,两侧为东西廊庑。第三重院落则是以崇圣祠为中心围合而成的祭祀空间,东侧为尊经阁。

图1-泮池(作者自摄)

图2-棂星门(作者自摄)

1.泮池

泮池是文庙中特有的景观元素,通常以一座半圆形水池的形式置于文庙的前部。其象征意义来自天子办学,四周环水的辟雍,诸侯办学即后来各地的官办学宫则以半天子之水表示,故曰泮宫。庙学作为导民向上、引领风气的建筑载体,优质环境自当更益之,利用原有水系引导或人工凿水,皆为创造更为美妙的教化空间使然。4泮池作为中国古代地方官学的标志性景观,自然担当起烘托庙学氛围,为师生提供闲暇休憩的任务。修复后的浠水文庙有一标准做法的半圆形泮池(图1),位于文庙最前端的中轴线上,与万仞宫墙、棂星门共同构成文庙的前奏部分。泮池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5米,深约2米。池边设置浮雕栏板,寻杖栏杆,方形望柱26根,雕刻有云纹望柱头。

2.棂星门

浠水文庙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间,高约6.3米,宽约6.5米,通体用白石雕凿的仿木构石质建筑,以榫卯方式拼接组装,结构牢固(图2)。两中柱和两边柱前侧分别以石狮、石象作抱柱石,意喻江山稳固、富庶吉祥,后侧均以石鼓作抱柱石。明间、次间下额下以镂空云形雀替相托。明间枋上置石匾,书刻“棂星门”三个雄浑苍劲的大字,上下额枋的“双凤朝阳”与“二龙戏珠”浮雕精美绝伦、气势雄浑。值得注意的是,此二浮雕一反传统图案中“龙在上风在下”的惯例,据资料显示,极有可能在同治年间修缮棂星门时,将寓意两宫太后的“双凤朝阳”浮雕置于“二龙戏珠”之上,由此形成浠水文庙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左右次间分别书刻“文经”、“武纬”,表现儒家讲求文武,治国安邦的意向,同时也寓意当地人才培养文事武功都很出色。5

综观棂星门,它最突出的特征乃是集浮雕、圆雕、透雕、阴刻线等雕刻手法于一身。从平板枋之上的云板可以看到,透雕技法已相当成熟。圆雕的石狮石象惟妙惟肖,其底座还刻有“暗八仙”及花草纹样的浅浮雕。这些装饰雕刻工艺精良、寓意吉祥,充分展现了棂星门的庄严古朴和儒学威严,是明清时期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不愧为鄂东“文星汇聚”第一门。

图3-大成殿(作者自摄)

图4-崇圣祠(作者自摄)

图5-尊经阁(作者自摄)

图6-碑廊(作者自摄)

3.大成殿及东西庑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祭祀空间,重檐歇山顶,前檐明间出抱厦,檐下饰如意斗拱(图3)。面三五间,进深三间,面积约270平方米。殿内无彩画,故在前檐重檐额枋端部雕仙鹿图案,抱厦额枋雕四龙戏珠云纹图案,平板枋上雕云纹,抱厦两侧博风板雕卷草纹图案,均施以金色,顶部饰双重瓷塔。殿前出月台,月台正中设踏跺并饰以汉白玉云龙纹丹墀。殿内后墙嵌有清康熙年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颜子赞、曾子赞、孟子赞、子思子赞”石碑。2000年重修浠水文庙时,重塑了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

东西两庑在大成殿左右,由平顶房改建而成,悬山顶,屋面覆盖小青瓦。东庑现辟为“浠水革命史展”,西庑是“浠水科举文化展”,旨在向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展示浠水革命先辈为了中国解放、浠水解放作出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浠水的感情。

4.配祀及其它建筑

崇圣祠在文庙的第三进院落中,位于大成殿后的中轴线上,与大成殿相隔6.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约为190平方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顶脊饰瓷塔、走兽。浠水文庙崇圣祠现辟为浠水历史名人展(图4)。

尊经阁为二层藏书楼,方形平面,边长5.13米,两层木架板面楼,歇山顶,屋面覆盖小青瓦,顶饰瓷塔(图5)。

碑廊位于戟门基址上,这里汇集了全县各地出土、流散的重要石碑刻,每一块石碑都真实有力地向人们传递着历史信息,既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历史、民俗、法制的珍贵史料,又是民族书法艺术的瑰宝(图6)。“唐张忠烈王庙碑”讲述了浠水人民为纪念在唐代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忠君为国的将领张循建庙的故事;“抗日纪念碑碑座”是“9·18”事变后浠水人民成立反日会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座丰碑。

四、结语

浠水文庙是湖北省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既延续了文庙的基本格局,又富有湖北地方民间的建筑特色,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庙建筑、地方学宫的珍贵实物资料。其精美的石雕和碑刻艺术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浠水历史悠久,文风炽盛,是鄂东英才辈出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民国教育总长汤化龙,著名学者徐复观,如今更是以“文化之乡”“记者县”而闻名全国。这些与浠水文庙的文化浸润和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浠水县博物馆鉴于馆藏大量纸质文物的特殊性未能向公众展出,博物馆仅开放文庙建筑群部分。加之存在资金困境,社会关注度不高,对民众的吸引不足等问题,浠水文庙的优秀文化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庙内肆意搭建、加建的办公用房严重地影响了古建筑群的整体风貌,部分残存的石质构建散布于万仞宫墙之下而未合理归置。

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回归传统”“回归儒学”不应流于口号,如何妥善保护和利用文庙遗产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期盼这里成为弘扬儒家思想精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注释:

1.柳肃.文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

2.刘新.儒家建筑——文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

3.李德喜.浅谈浠水文庙大成殿的建筑特色[J].江汉考古,1989(4):54.

4.沈旸.泮池:庙学理水的意义及表现形式[J].中国园林,2010(9):61.

5.叶映红.浠水文庙的“棂星门”[J].江汉考古,2011(6):124-125.

猜你喜欢

文庙建筑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泉州府文庙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