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蛾眉出国门 巾帼谱新篇

2019-12-24张影

留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

张影

回首百年女子留学生风云史

作为中国留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子留学生们的故事直到今天,仍在激励着我们。

自清朝光绪年间金雅妹、柯金英等人出国留学至今,中国的女子留学史已有近140年。140年里,中國女性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和男权社会的藩篱,勇敢地走出国门,远赴大洋彼岸寻找自己人生的目标,她们的身影,投射出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记录了中国女性天性觉醒、寻求解放的漫长历 程。

新旧时代交替,沧海横流之时,女留学生们走上留学之路,归国后为中国职业教育建设做榜样,为妇女解放运动任先驱,为中国革命洒热血,在那个人心迷茫的黑暗年代,发出了属于中国女性的最强音。

时至今日,我们仍受惠于她们的不懈努力,她们的精神遗产也将长久地哺育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心灵。回望百余年前的女留学生,她们的形象和理想,原来是如此亲切而熟悉。

挣脱千年束缚

中国女性开始自我解放

1840年,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此前被闭关锁国政策所蒙蔽的中国人,有些惊恐地发现,原来中国早已被西方世界远远甩在身后,传承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和原始的小农经济,已无法让古老中国走上现代文明的道路,也无力带动这架庞大老旧的帝国机器。

主张“开眼看世界”的官员和知识界人士,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的重要性。1847年,第一位留学生容闳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启了我国的近代留学史。此后,不断有学生被选拔前往美国、日本等国学习。

这时,中国人民的一半组成部分—女子,似乎完全被遗忘了。由于清朝“女禁”未开,男女大防甚严,千万中国女性仍然被禁锢在家庭当中,被封建礼教压迫,无法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更没有途径和机会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在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总是承担着牺牲品和过错者的角色,往往要借身旁的男性才能在历史中留下一点痕 迹。

然而,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不断冲击,中国人的视野逐渐开阔清明,古板守旧的封建礼教已不能再阻挡女性发声的愿望,这一次,她们选择不再沉默。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提到,“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没有妇女的解放,自然也就谈不上全社会的解放与进步,一批思想先进的维新派人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

1897年,“中国女学会”成立,讨论妇女教育问题和平等权利问题,并于次年创立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中国女学会书塾,创办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学报》,迈出了我国妇女争取解放的一大步。尽管“百日维新”后中国女学会解散,但这仍不失为一次伟大的尝试。

1903年,金天翮的女权论著《女界钟》发表,作者在书中痛陈女子所受苦楚,指出男权社会对女子的无情压迫,并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主张女子主动要求权利,追求解放并积极参与政治。柳亚子在为此书作序时,称其“浮云蔽天终见白日,平权大义道不终穷”,此书出版数月即告售罄,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女权人士。

同时,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国外教育家也提倡兴办女子教育并欢迎女子留学生前往学习。日本著名的女子教育家下田歌子曾表示:“我当七八年前,即思贵国女子来此游学,以求输入文明,我亦知贵国之人无肯信者,然希或一二人先尝浅,以观有效无效,不亦可乎。”随后,清政府开始向日本派出女留学生,但规定女子必须跟随家人才能出国。

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不少女子如何香凝、陈缬芬、胡彬夏等人随父兄漂洋过海前往日本,她们在日本接受了比较完善的近现代教育,树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

在日女子留学生们在刻苦学习之余,还开始写作论述和宣传女性解放思想的文章,力求推动妇女解放事业向更广范围、更深维度发展。胡彬夏发表《祝共爱会之前途》《论中国之弱女子不得辞其罪》等文章,在她的影响下,其他女留学生也纷纷开始写作,宣传女性权利,鼓吹妇女解放。

俄国撕毁《东三省交收条约》并向中国提出七项无理要求后,中国开始进行“拒俄运动”,留学生们积极响应,女子留学生马上表示要加入“拒俄义勇队”,从军为祖国战斗,行动上也丝毫不落男性之后。

1903年4月,胡彬夏、林宗素等十余名爱国女留学生在日本成立“共爱会”,宗旨是“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

共爱会不仅要求男女平等的权利,这个组织思想更为深刻之处在于,女留学生们认识到,女子需要承担起国民义务,与男性不仅权利平等,义务也要平等,要求女性获得履行“国民天职”的机会。在过去,女子被打上“无才无学”的烙印,被列为男性和家庭的附属品,并非因为女性天然比男性素质低下,而是因为女性没有履行国民义务的机会,无从展现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争取女子工作义务成为她们鲜明的旗帜,激励后来的女权主义者走上工作岗位,负起家国重任。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原来的“游美学务处”更名为清华学校,每隔一年向美国派出10名女留学生,她们在美国不仅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接触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对改变中国女性教育状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清末民初女留学生的思想和理念,标志着我国女性开始觉醒,在她们之后,不断有女性踏上先驱者开拓的道路,将她们作为自己指路的明灯。从此,我国的女性解放事业愈发蓬勃地发展起来,并抓住了自19世纪中期以来女性解放运动的末尾,成为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浪潮的一部分。

发挥女子才能

中国女性职业教育发端

无论何时,女性要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经济独立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唯有参与工作方能有经济来源,工作则需有相应知识。女留学生们认识到,两亿中国女子中,能够像她们一样出国学习的幸运者毕竟是极少数,还有无数在国内的女子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工作自然也无从谈起。

女留学生在外认真学习,在内则大力宣传女子教育的必要性,以舆论力量敦促清政府重视女子教育。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之下,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到学制当中,当年初等女子学校有91所,女学生11936人,同年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成立了一批女子师范,还有一些省份建立了女子事业学校。

尽管清政府下令开班的女子学校模仿的是日本的“两性双轨制”,仍以培养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为目标,封建意味比较浓厚,但此举无疑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理念,使广大女性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并为辛亥革命后的女性教育奠定了基础。

民国建立后,女性教育不断进步,学校也逐步向“男女同校”方向改变,归国女留学生为推动我国女子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女子留学兴起之初,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主要以家政、工艺和师范为主,回国从事的职业以教师居多,女留学生大大提升了新式教师的比例,担负起了培养国民的重要职责。此外,由于当时我国缺乏女子职业教育的土壤,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制度也很匮乏,女留学生们的知识对建立女子教育体系,完善女性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17年,由于当时女子教育教师缺乏,中华民国教育部预备发展高等女子师范教育。并于当年改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为各地女子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女留学生是这一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以后,女教师在各地逐渐普及,如北京最初女教师人数很少,但五四运动后许君可在《妇女杂志》上撰文称,“各校女教师,有多至与男教师相等的,少者亦不下三四人,简直没有一个学校没有女教师了”。这反映出我国女子师范教育培育人才不断增多,人才质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辛亥革命后,原本“贤妻良母”的培育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摒弃,女性留学开始选择生物、物理、医学等专业。其时政局动荡,军阀派系争斗时有发生,国外侵略者虎视眈眈,对医疗人员特别是西医的需求大幅度上升。为学习先进的医疗知识,掌握现代医疗科技手段,女留学生们纷纷出国学习医科专业,回国后不仅治病救人,更传道授业,为我国的女子医疗职业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女性金雅妹,从小被美国牧师家庭收养,毕业于纽约医科大学并在纽约医院担任过住院医师的她,本可在美国享受优渥的生活,但她毅然决定回到中国支持女性解放和职业教育。1907年,金雅妹在天津设立医科学校,教授西医理论知识,传播西医科学思想,训练职业护士,用自己的才能为中国医疗事业培养人才。

1920年,留学密歇根大学的石美玉,在上海创立伯特利医院(今上海九院前身),包括一个医院、两个药房和一个护士训练学校,照顾病人的同时,还培养专业护士。她将英文医学书籍译成中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疗教学资料。

曾在美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的杨崇瑞,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妇幼保健事业,她创办助产教育,大力推行节制生育。1929年,杨崇瑞在北京成立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及附属医院,这是我国助产教育的发源地,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助产教育人才,因为这些人的努力,中国的母婴死亡率大大降低。这所学校的成立,是我国助产教育发展和医疗水平进步的一大里程碑。

在革命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推动下,除师范、医学外,其它各种形式的女子职业教育学校、女子实业系统也相继出现。如1911 年6月,北京地区建立了工艺研究所。1912年4月,安徽省创办了桑蚕讲习所,以培养女子从事蚕业。

1927年《生活》杂志刊载了其在广州地区女性从事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女子工作者中已有三四百位西医、数百位产科医生、数十位牙科医生,还有音乐、绘画等领域的杰出人才,这表明女子从事的工作领域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纺织等小手工行业。女子不再是足不出户,且需要他人供养的对象,而是有经济能力和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

得益于女留学生们出色的才干和坚定的爱国思想,我国的女性职业教育尽管起步艰难,路途坎坷,但终究在20世纪初融入了世界潮流,发展壮大起来。

投身革命

女性亦能陨身报国

孙中山先生曾说“没有中国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女留学生作为留学生群体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样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她们的勇气和抗争的精神,完全不输于同时代的男性留学 生。

在清政府统治下走出国门的女留学生们,经历过资产阶级改良派失败的“百日维新”,见识到国外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现代文明,逐渐认识到,不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便无法真正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女性解放事业必须与中国民权事业同步发展。一些思想更为先进激烈的女留学生,选择走上革命道路。

我国知名的女性革命家秋瑾曾指出,要真正实现妇女解放,必须要给妇女创造一个解放的环境,因此必须首先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否则妇女解放永远只是一句空话。在日留学期间,她先后加入三合会(反清组织)、光复会,决心进行社会革命,主动寻找有革命意识的同志,并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等人。1905年9月,秋瑾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浙江分会会长,成为同盟会革命立场最坚定,行动力最强的几位会员之一。

随着同盟会在日逐渐兴盛,成员不断增多,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实行镇压政策,日本政府文部省随即颁布《取缔清朝留学生规则》,明令禁止留学生的进步活动,对留学生进行严格的检查,强迫他们遵守清政府的法令。由于种种限制,几千名留学生愤而回国,秋瑾也在1905年12月返回中 国。

回国后,秋瑾一直坚持组织革命有生力量,并着力推动国内妇女解放事业。1907年1月14日,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该报发刊词明言创办此报的目的是“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1907年2月末,秋瑾被正式公举为军校大通学堂督办,负责军校的实际工作,并在此后组建了一支革命队伍,准备在1907年7月6日起义,但由于起义计划暴露,7月12日,她被清政府逮捕,就义时年仅31 岁。

秋瑾放弃了几次逃离机会,并说道:“男子之死于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在她身后,民主革命的事业开始不断增添女性勇敢无畏的身影,林宗素、唐群英等人都是坚持斗争并成为辛亥革命中坚力量的杰出代表。

辛亥革命后,看到新生的民国并未让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胸怀救国大志的有识之士们开始寻找其它出路,向警予便是其中之一。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在家乡创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但很快发现,如果不改变中国仍然存在沉重压迫的社会制度,仅小修小补无法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的未 来。

不久之后,向警予应蔡畅的邀请来到长沙,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参加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成立的“新民学会”。她认为,女性寻求解放的运动应该与社会革命同步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女性真正的进步,“我们既挟雷霆万钧的大力从事改进革新的运动,应当朝个较高的较进步的理想走。20世纪之前的旧文明已经过去了,残败了,一点不能适用了,大家眼巴巴的一线希望就是20世纪的新文明,我们女子的改进运动也要能够与它并驾齐驱才好。”

为寻求理想的革命道路,她与蔡畅、蔡和森及他们的母亲葛健豪参加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归国后,她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長,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1924年,她领导了上海一万多名女工的大罢工,组织“妇女解放协会”,培养妇女干部。

1925年,她又远赴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并在1927年回国投身革命事业。由于叛徒出卖,她在1927年被捕,于1928年5月1日英勇就义。在她被捕期间,各界人士为营救她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连国民党阵营的萧瑜也为她奔走活动,并表示“她虽然是一名共产党人,但这并未减少我对她的尊敬”。

而随着革命事业不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女留学生投身其中,她们带着国外学习到的先进马列主义知识,凭着不输于男性革命者的一腔热血,为我国的解放道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向警予的同窗好友和革命伙伴蔡畅,继承她的革命遗愿,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妇联主席。刘清扬、郭隆真、张若茗等也都是女留学生投身革命的杰出代 表。

回首百余年女子留学史,女留学生们感染我们的远不止是她们刻苦学习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她们代表着百年前饱受禁锢的中国女性面对时代变革,突破陈旧传统迈出国门求学并归国报效的勇气和精神,这种追求独立、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在今日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北洋女师范学堂:

1906年创办,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北洋女子公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1913年5月学校改归省立,更名直隶省立女子师范。1928年,更名为河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前后,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许广平等,都曾在该校求学。

上海女子政法学堂:

1912年2月开学,标志着我国的女子教育已经开始培养从政治国的人才。

湖北女子教育总会:

1912年3月20日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女子教育领导机构,该机构以“扩张女学,补助共和,期达于完全美满之目的”为宗旨。

金陵女子大学:

1913年创立,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院系调整中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 区。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成立,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可为女生开设裁缝课程 ,中学和初级师范学堂可为女生开设家政、裁缝课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后男女平权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北京大学在蔡元培领导下首开男女同校先河。

1920年2月,北京大学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实施男女同校的大学。在其影响下 ,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都开始招收女生,据中国教育改进社调查统计,到1922年, 除了特别技能的职业(如交通、税务之类) 和两所专门的女子大学外,全国大学基本实现男女同校。

1920年9月,以邓颖超等为代表的,请愿学生向教育部递交申请书,希望改革中学阶段女子教育,实现男女同校。虽然并未得到立即批准,但由于众多大学已开始招收女生,生源需求不断增加,已形成客观条件。

1921年暑假后 ,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招收了一个班的女生,随后,上海、广东、湖南等地的中学也纷纷开始招收女生,中学男女同校风气逐步在全国形成。

猜你喜欢

留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勤奋的民族
勤奋的民族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