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晋良:让“中国制造”自主可控
2019-12-24夏斌
夏斌
出生于上海,成长于新中国,有着45年党龄的孙晋良,笑称自己是纯粹的“中国制造”。
近50年来,这位“从未喝过洋墨水”的科学家,在国外重重封锁中“白手起家”,率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事业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通过这位“国产科学家”的故事,可以看到一代科技工作者如何为国奋斗,可以看到“中国制造”怎样一步步迈向自主可控。
在基层沉淀一下,有机遇就抓住,没有就储备知识、提升能力
问:1963年,您考上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了工厂。您作为当时很“稀罕”的大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吗?
孙晋良: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到农场去锻炼了。锻炼一年半后,我就去了上海缝纫机一厂。
来到缝纫机厂,车间里的工人师傅们对我这个大学生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我能为改变车间的面貌出力。
当一个人没有受到重视时,往往会觉得怀才不遇,充满失落感。而一旦获得了奋斗的舞台,需要施展才华时,又会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之浅薄、知识面之狭窄。
我虽然是个大学毕业生,但图纸看不懂,车间里的工具也不会用。可是,大家认为大学生应该什么都懂。我又不能“回炉再造”,于是只能逼着自己去自学。白天要工作,只能晚上看书。那时候不像现在,想查什么上网都查得到,那时到图书馆查资料还要开介绍信,挺麻烦的。我一边看资料,一边建卡片,以备日后用到。日积月累,我的卡片积了一大摞。
在缝纫机厂,我的工作是喷油漆。我不会喷油漆,可是会造油漆。于是我运用所学专长,把原来的喷漆工艺改成了静电喷漆,原来溶剂型的油漆改成了水溶性的油漆,改善了操作环境。还设计了一条100多米长的生产流水线,提高了生产效率。
问:现在您怎么看自己当初的这段经历?
孙晋良:工厂的岁月虽然艰苦,却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好地方。在缝纫机厂的三年半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我以后搞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每个人因为自身条件和经历的不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会有差异,但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去探索,包括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在磨炼中提升自己。
我现在还不时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有一个深切体会: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要有事业心、进取心、创造心,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在有些年轻人有点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我很希望他们能在基层沉淀一下,有机遇就抓住,没有就储备知识、提升能力。
跟在别人后面走没有出路,
强大国防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碳/碳复合材料的?
孙晋良:1974年,我被调到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专门做特种纤维。第二年,领导安排我主持一项国家重大国防工程——研制防热耐烧碳/碳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模量大、耐烧蚀、抗热震等特点,在高温状态下具有优良的强度保持率,是较为理想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是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关键材料。
研究院接到任务后商量了半天,决定让我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当时的我,还不到30岁,从心理上来说是不太敢接受任命的。包括我在内,项目总共配备了8个人。其中,两个本科生,两个中专生,两个业余大学学生,还有两个工人。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我们的水平是“上不了台面的”。但好在都还愿意干事,所以凑在一起成立了项目组。
我虽然是个“新兵”,但考虑再三还是接下了任务。记得刚到研究院的时候,一位老技术人员跟我说:“每次干事情,都应该有这么一个信念:不要仅仅作为一个成员参加,而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组长。碰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自己想一套办法出来,再看看人家是怎么想的、组长是怎么想的。长期这样比对下去,就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的理解是,他是在提醒我,不要老是想依靠别人,而应该学会主动思考、换位思考。碰到挑战,要有担当意识,要自己想办法,尽可能把事情做好。
问:研制防热耐烧碳/碳复合材料,难点在哪儿?
孙晋良:20世纪70年代,我国碳纤维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碳/碳复合材料技术又严格保密,能够借鉴的资料非常有限。你不知道这种材料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只知道要达到很高的性能要求,比如抗烧蚀、抗热震、耐冲刷等等。
于是,我们想方设法从织物入手提取关键纤维原材料,合成了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专用树脂,进而逐步攻克材料的致密、材料开裂等技术难关。
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失败和挫折。比如,材料往往做得差不多了,但一处理它就裂了,全部没用了。我们反反复复,做了数不清多少次的实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产品,满足了航天和国防工业的急需。而且,所有材料全部国产化,所有的复合工艺与技术都是自己研究的,所有的装备也是自己设计的。应该说,真正做到了“中国制造”自主可控。
我最骄傲的是,我们研制的材料,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交付使用后没有一个出过问题。使用单位的人都说:“用你们的材料,设计加工起来得心应手。”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可以自豪地说,在质量方面,我们是很过硬的。
问: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您觉得还可以怎样进一步发力?
孙晋良:仅就新材料而言,我们尚未达到全面先进的发达状态。但在国际高科技的竞争中,已经有不少方面能够独树一帜,并日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这是我们再出发、再进步的基石所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碳/碳复合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性能也提高了不少,但不变的是团队成员对它的痴迷和执着。近年来,我们的研究派生出了很多新材料,包括碳/碳—金属复合材料、碳/碳—陶瓷复合材料等。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研究空间正在不断扩大,未来大有可为。
问:在培养青年人成长成才上,您觉得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孙晋良: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在我们团队中,老一辈总是默默地在后面推上一把,让年轻人冲在第一线,把机会和名利更多地留给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环境。
就年轻人的自我成长而言,我希望他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打好基础,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要有抱负、有理想,能够有意识地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
三要熱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要见异思迁;
四要有团队精神,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五要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重视学科交叉;
六要有良好的学风道德,不要走歪门邪道,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