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戏剧遇上城市, 如何以“戏剧之美”彰显“城市之蕴”

2019-12-24李政葳韩业庭黎梦竹

决策探索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东城爱丁堡艺术节

李政葳 韩业庭 黎梦竹

如何做到戏剧与城市的互联、互融?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发掘戏剧之美、城市之蕴?11月20日,戏剧东城·第三届全国话剧展演季国际戏剧文化高端对话在北京东苑戏楼举行。这也是戏剧东城·全国话剧展演季举办以来,首次举行的国际高规格学术交流活动。

当天,世界顶级城市戏剧节组委会专家,戏剧创作、表演艺术家,中青年戏剧领军人物代表,城市规划发展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集聚一堂,共同聚焦未来戏剧街区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合力构建,探讨国际戏剧艺术节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擘画戏剧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画卷。

城市发展因戏剧之美更有魅力

英国的爱丁堡是一座人口不到50万的小城,2014年成为世界城市论坛的创始成员,得以与纽约、巴黎、伦敦、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平起平坐”,原因就在于戏剧等艺术为这座城市赋予了享誉世界的软实力,让其成为“世界艺术之都”。

在这场高端对话中,多位来自爱丁堡文艺领域的专家分享了自己的亲历和感受。一年到头,爱丁堡几乎能举办大大小小十多场国际知名文化艺术节,既有官方支持的爱丁堡艺术节,也有民间的爱丁堡艺穗节,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时间一长,整座城市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大舞台。

“各种各样的演出为城市聚拢了大量人气。仅仅去年,爱丁堡艺穗节就吸引了400多万人观看,其他演出还吸引了来自全球成千上万的媒体关注,也让爱丁堡这座城市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视机上。”爱丁堡艺穗节董事会主席蒂莫西·奥谢深有感触。

爱丁堡艺术节委员会总召集人理查德·路易斯之前作为爱丁堡市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曾接待过来自瑞士、挪威、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文化部门负责人,也亲历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变迁。他直言,爱丁堡艺术节的负责人已经成了当地乃至整个苏格兰地区的“外交大使”,因为爱丁堡通过戏剧等艺术形式,已将自己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戏剧等艺术形式是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城市也因戏剧变得更有魅力。东城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小的区,却注册有剧场34家,各类演出团体52家,涵盖了中戏、中国儿艺、北京人艺等全国知名国有剧团,以及央华时代、七幕人生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院团。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各类演出共9289场,演出票房达4.1亿元,票务营销占北京全市总量的90%,占全国演出市场的10%。“这些年来,‘看戏剧来东城,做戏剧到东城的认知不断强化,‘戏剧东城已经成为北京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俊彩说。

戏剧文化从城市建设中获取滋养

“没有戏剧的爱丁堡,就像没有京剧的北京一样,让人无法想象。”爱丁堡艺术节亚洲艺术奖主席王永嘉这样说。对于很多“因戏成名”的城市而言,戏剧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血液中;同样,戏剧能够获得长久生命力,也得益于城市文脉的滋养。

理查德·路易斯介绍,爱丁堡每年除了戏剧节外,还有儿童音乐节、图书节、视觉艺术节、军乐节、故事节、电影节等大量艺术性节日。平日徜徉在爱丁堡的大街上,总能看到上千名演出人员在进行杂耍、音乐等街头艺术表演,这些构成了多元的城市文化。而戏剧也从这种城市文化的“大杂烩”中不断获取丰厚的滋养,才孕育出安东尼·耐尔森等众多戏剧家。

在中国,如果没有老北京的茶馆文化,就很难孕育出《茶馆》等戏剧经典。正在进行的戏剧东城·第三届全国话剧展演季上,人们更能深刻感受到城市文化对于戏剧创作的影响,比如,讲述北京胡同生活的温情话剧《跑吧,儿子》,演绎了父子之间深沉朴实的亲情;讲述北京前门地区第一家股票营业厅创办发展故事的《红马甲》,在京腔京韵中完成了对城市历史的书写。

戏剧,是一种文化形态;看戏,是一种生活方式。优秀的戏剧能够使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拥有良好的文化气质。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研究所原副所长王鹏看来,北京市东城区打造“戏剧东城”品牌,一定要将戏剧“做活”,让戏剧具有像人一样可爱的形象,那样才能让以戏剧为载体的城市文化自发地生长起来。

无论是古代戏曲创作者关汉卿,还是戏剧流派代表人物梅兰芳,抑或是现代剧作家老舍,他们都给世界文化带去了独特的声音,也丰富了世界戏剧宝库。王永嘉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戏剧除了应该从城市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应该放眼世界,寻找自己的坐标,在保持自己文化精神的同时,加入到世界戏剧潮流中去,“不断挖掘中国戏剧中最具现代意义和全球价值的成分,以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方式进行再创造,以多元化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新媒体时代重新发掘戏剧之美、城市之蕴

戏剧作为多元艺术组合,融合了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这场高端对话上,欧洲文化之都总策划人和戲剧制作人玛丽·米勒以“戏剧与音乐如何讲述城市故事”作为演讲分享的主题。在她看来,歌剧通过音乐讲述故事,是戏剧中一种引人入胜的形式,尽管潮流变迁、表现形式改变,其感染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一场表演,特别是一部混合了人声、剧场和视觉效果的歌剧,在展现人类永恒的境遇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伴随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不断涌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被重塑,这也给跨界发掘戏剧之美提供了更多可能。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表示,新媒体放大了戏剧和城市的受众外延。戏剧剧场和城市空间都是固定的,而通过新媒体可以打破场地等限制,形成新的视角与场景。

以网络直播为例,既节约了受众欣赏戏剧的时间成本,又突破了地域限制,有效解决了戏剧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局限于剧场内表演的一两个小时,而是辐射从创排、化妆、表演、反馈的全过程;也不再是‘观戏剧单一环节,而是覆盖‘创戏剧‘学戏剧‘品戏剧的全程体验,既展现了舞台上的百味人生,也揭开了戏剧人幕后的真实生活,增强了这种文化形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陆先高说。

新媒体也在不断发掘戏剧和城市的文化内涵。陆先高认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问题和“痛点”是碎片化传播。这对新媒体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工具和技术的层面,必须有议题设置和文化引领,组织策划、选择角度须通过记者的视角去寻找打动受众的瞬间和细节,形成传播的热度、力度和温度。

“特别是新媒体的线上线下联动,还将为戏剧创作者、戏迷粉丝、社会观众、演艺院团等,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演艺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营销等各环节发挥新效用,赋能戏剧和城市的新发展。”陆先高说。

从美国的百老汇到英国的伦敦西区,从阿维尼翁戏剧节到爱丁堡艺术节,从莫里哀戏剧奖到劳伦斯·奥利弗奖……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正在日益密切,这也带动更多人思考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艺术潜质,让戏剧艺术不断浸润城市,做到更好地互联、互融。

猜你喜欢

东城爱丁堡艺术节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和谐发展 创达未来
——东市莞东城实验中学
爱丁堡水仙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爱丁堡水仙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英国 爱丁堡军乐节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券游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