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最早西医医书重现上海

2019-12-24王昊宁袁蕙芸

新民周刊 2019年48期
关键词:仁济医书医学院

王昊宁 袁蕙芸

12月6日,历经7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和积极筹备,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新科研楼地下一层的仁济医院院史馆隆重开馆,这也是沪上最老的西医院——仁济医院建院175年以来首次拥有一个展出大量珍贵实物藏品、集医术与艺术为一体的院史陈列馆。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还特别赠送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合信编译的《医书五种》中的其中两本《西医略论》、《全体新论》的珍贵手稿修复版,作为仁济医院175岁的生日献礼。

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得知仁济医院院史馆即将开馆,特别将仁济医院第一位华人副院长牛惠霖使用过的各种手术器械(上世纪20-30年代),以及孙科(孙中山之子)赠予其的“霖雨苍生”银杯和何香凝赠予其的“医国医人”银盾借给仁济医院短期展览。

目前,馆内收藏陈列着近百件与医院的历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物展品,其中不乏数十件年代久远的珍品。包括医院第二任院长合信于19世纪50年代编著完成的《西医略论》、《妇婴新说》和《内科新说》的仁济馆藏版书籍和印刷版的铜片,其中《妇婴新说》和《内科新说》的和刻本(日本版)也同时展出。

这些展品不仅体现了仁济医院在“西医东渐”中的重要作用,更见证着一代代仁济医者在推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还展现了医院历史上在各种卫生防疫、战争救护、救灾医疗、公益慈善等领域勇攀高峰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合信与《医书五种》

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赠送仁济医院合信的珍贵手稿修复版

医书五种印刷版片

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医学家合信(Benjamin Hobson)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清咸丰八年(1858年)间编译《医书五种》,由《博物新编》(1849)、《全体新论》(1851)、《西医略论》(1857)、《妇婴新说》(1857)、《内科新说》(1858)5部书组成,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学著作。该书在上海印刷,仁济医院免费赠阅,后传入日本。

仁济医院西院住院楼模型(铜质,20 世纪30 年代)

1926年8月,仁济医院收到英国侨民、沪上著名建筑师雷士德(Henry Lester)遗赠的100万两银子以及四处房地产,决定用这笔财产扩建院舍。该扩建工程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动工。扩建期间,医院迁至暂借的爱多亚路天主堂街口的平治门洋行内继续开业。

1932年1月,经过近三年的施工,一座拥有250张床位、另有门诊部及职工宿舍的设备较好的六层楼院舍在山东路的原址上建成开业。经多方讨论,医院定名为“仁济医院”,英文名称为雷士德中国医院(Lester Chinese Hospital),亦称“德和医院”(因雷士德设立的公司为德和洋行)。院名由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王一亭题写。这是当时这栋新住院楼竣工时留下的铜质模型。

牛惠霖使用过的眼镜、手术器械

牛惠霖(1889—1937),上海市人,中国最早的海归华人西医师之一,外科学专家,曾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等职,并在主要医疗卫生行政机构中任要职及医事顾问,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

牛惠霖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并领有皇家内科学会开业证书。曾任伦敦医院主任医师、伦敦叶普斯惠区医院与密它瑟斯医院重伤外科手术主任医师。

1919年,牛惠霖回国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归国时带回麻醉、消毒等一系列新技术,开展四肢创伤等新手术,从此仁济医院的外科与世界接轨,取得全新的发展。1927年、1932年红军将领陈赓腿部负重伤,曾两次秘密来沪就医,均由牛惠霖与其弟牛惠生(系骨科专家)悉心诊治而愈。“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牛惠霖、牛惠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组织战地救护工作,在上海、苏州两地设立伤兵医院,出任上海地方协会救护伤兵第一医院院长、上海公共租界商团华队军医长,组织指挥并参与救治大批伤病员。

孙科(孙中山之子)赠予其的“霖雨苍生”银杯。

何香凝赠予的“医国医人”銀

江绍基院士生前所获各类奖章

江绍基(1919—1995),江苏无锡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内科学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之一。江绍基曾任仁济医院副院长、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曾创办并担任《中华消化杂志》和《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两本杂志的主编。

1956年起,江绍基全身心投入到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在国内率先总结并提出急性血吸虫病综合征的标准,并与黄铭新共同提出血吸虫病性侏儒症这一疾病的概念并阐明其机理,倡议对这些患者进行优先治疗。

圣約翰大学医学院1945级毕业照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45级毕业照,上有诸多后世的名医大家,包括江绍基、王一山等。

1945年下半年起,仁济医院接受圣约翰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撤销,其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共同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邮票

1972年4月9日,心胸外科王一山和冯卓荣、叶椿秀、朱洪生等医师在针刺麻醉下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房间隔修补术)获得成功,这是国际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成果。

197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其中第一张“针刺麻醉”的票面图案就来源于这台手术(其余三张邮票分别为:断肢再植、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针拨术治疗白内障)。

1947 年仁济医院年报

1914 年,仁济医院护校成为全国注册最早的护校之一

1931 年-1938 年仁济医院产保委员会(董事会)会议记录

猜你喜欢

仁济医书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神医的秘方
血脂水平对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