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2019-12-24董艺
摘 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来观照过去、特别是现实社会发展的思想成果。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下,马克思把人的解放问题置于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去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并阐发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解放。这是实现人的解放必经的一个过程。我们正处于由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迈进的进程中,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科学预见它对未来的影响以及系统指导它朝着有利于人类解放的方向迈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此,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从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资本;解放;人工智能
一、引言
实现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核心议题,也是他所有理论探寻的唯一议题。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首次对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详细阐释和具体论述,那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则是他运用唯物史观来观照过去、特别是现实社会发展的思想成果。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下,马克思把人的解放问题置于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去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并阐发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解放。
二、人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1]。由此可知,在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社会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是人的依赖关系。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以前有三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强调它们之间虽然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一致的。首先,都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尽管或是建立在天然形成的共同体上,或是建立在历史形成的、发生变化的共同体上。在这里,个人不可能脱离共同体而孤立地存在。其次,个人与劳动的客观条件(包括土地、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关系都是以共同体为中介。即个人只有在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劳动客观条件的所有者,并且这种财产关系在他进行劳动之前就已经确定,是他劳动的前提。最后,都是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生产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为了自给自足,以便个人作为公社成员再生产出来。在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自然血缘关系或统治从属关系,表现在以此为基础的共同体上。每个人都依赖于共同体,是共同体中的一分子。
三、物的依赖关系
(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原始形成
这些以公社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必然适应当时有限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但是,在這些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不仅再生产出这些形式,也再生产出破坏这些形式继续存在的条件。原先存在的形式必然由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解体,新的形式随之产生。这一点其实从这三种所有制形式的演变中也能看出。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就是以这些形式的解体这一历史过程为前提的。这一历史过程使得土地归劳动者所有的财产关系不复存在,使得生产工具归劳动者所有的财产关系不复存在,使得劳动者本身属于劳动的客观条件而被人占有的财产关系也同样不复存在,即使得劳动者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相统一的所有制关系不复存在,并且以此为基础的共同体也不复存在。因而,这一历史过程的结果便是一方面造成劳动者成为既摆脱了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又丧失了全部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另一方面造成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他人财产而同自由工人相对立。工人由于同作为他人财产的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他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就为货币转化为资本提供了条件。可见,货币或资本并没有使劳动的客观条件消失、产生、积累,而只是起到使它与劳动者相分离的作用。资本只能从生产关系上来理解而不能从作为资本的客观条件即物的视角来理解。因此,马克思向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前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是人的发展所必经的第二个阶段。
(二)资本成为统治一切的力量
正如马克思所说:“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1]在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生产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即货币。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存依赖于他的活动或产品能否转化为交换价值。这样人与人之间便通过交换价值普遍联系起来,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便表现在交换价值即货币上。货币被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以至整个社会都充满着对金钱的追求,都体现着对它的依赖性。这种对于货币或资本的追求,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当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时,也就是自由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时,对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雇佣工人进行劳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工人用来生产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这部分劳动会以工资的形式回报给工人;二是超出必要劳动部分的剩余劳动,表现在产品上就是剩余产品,这部分劳动或产品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只有通过剩余劳动才能进行必要劳动,才能再生产出自己;工人的劳动只有通过为资本家劳动才能成为为自己的劳动,因而工人同劳动相异化。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也不属于工人而同只把活劳动能力当做自己的使用价值相对立、相异化。无疑,工人看起来似乎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人绝不拥有资产阶级所鼓吹的自由,工人的劳动必定隶属于资本。机器的发展更是推动这样的隶属由形式隶属变成最终的实质隶属,因为大机器的生产让工人只需要不断重复简单的机械式的劳动,让工人的能力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所以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自由,那么唯一自由的就是资本,资本可以自由地交换劳动力,从而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诚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成为统治着一切的力量,成为人所依赖的力量。但是,马克思也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即它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是因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得以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就绝对剩余价值来说,它要求不断扩大流通范围以及生产范围,这必然打破了地区与民族的界限,将整个生产与消费融入到世界范围之内。就相对剩余价值来说,它除了从量上要求不断增加现有的消费之外,还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现有消费的范围。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有资本中的一部分资本已经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此时如果还将原有资本全部投入生产中必將导致一部分产品的剩余。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产品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得不到实现,投入的资本也得不到补偿。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然要求原有资本中的一部分资本游离出来去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它所带来的结果,从客观上看,要求自然科学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以便发现新的可用之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自然界中本来并不存在的物体,从而使科学研究与生产相融合,不断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以满足被新创造出来的需要。因此,资本,更准确地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正是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直接因素。从主观上看,同样要求尽可能培养和发展人的一切属性和各种联系,以便人能够产生远高于基本需要的更多、更丰富的需要以及能够拥有全方面的能力来享受这些需要的满足,从而使得具有广泛需要和具备各种能力的人将被生产出来。可见,资本的这两种生产方式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不管是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对自然界和人的各种潜能的探索与挖掘,都有着不可忽视、不可比拟的作用与力量。
(四)资本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
不难发现,资本始终力图超越一切生产的界限并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但再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同样包含着对生产的限制。这就是说,资本内涵着既促进生产力发展又限制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这一矛盾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上。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对象化活动的产品不断增加和扩大。但与产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相反的是对它们的实际需求的少量增加。这就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通过交换全部得到补偿,意味着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由于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遭到破坏,意味着进一步扩大的生产力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主体上。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条件下,雇佣工人所能得到满足的不过是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整个社会却创造出来远高于基本需要的更多、更丰富的需要,面对如此多的需要,工人只有抑制自己的需要,而这与资本所要求的扩大需要相矛盾。同样,生产过程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与资本所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相矛盾。换言之,不管是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还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现实性。可见,资本内在的冲突必将促使它所产生的结果越来越同自身相对立即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相对立,以致只有冲破资本的限制,才能使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以致只有冲破资本的限制,才能解放被限制的生产力,也才能推动生产力进一步的提高。至此,资本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第二个阶段即物的依赖关系后,人才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新的公有制关系,也才能真正实现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实现人的解放是一个渐进过程。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2]这就意味着,实现人的解放不是说头脑中产生这样的观念就已经完成了,也不是说意识到了之后付诸实践便能实现的,而是只有在它所要求的条件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条件便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人的解放是一个渐进过程,更是一个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历经了前两个发展阶段,从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时候,由于资本主义关系无法再适应发展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就像资本主义关系曾经推翻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一样,新的公有制关系也将推翻资本主义关系。只有在此时,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才真正具备。因此,马克思正是看到了现实社会充满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才提出必须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要变革现实的要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之上,是建立在对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科学认识之上。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所实现的共产主义不是回到原始时期、野蛮状态下的空想共产主义,而是建立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基础之上的人的复归。
五、结语
今天,我们正处于由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迈进的进程中,我们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对人所处阶段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照现实时,一定仍会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见,并在这一预见下更好地指导实践。当前,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发展。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各界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格外关注。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发展的认识,甚至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重大威胁;另一种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造福人类。人工智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机器可以像人脑一样思考、学习与工作,并且它的效率远高于人类。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描述,但透过对原著的阅读与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在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含义、本质、产生及影响。正如前文所述,资本是促进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直接因素。换言之,面对资本不断提高生产力的要求,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一旦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技术革命,是资本的产物,我们也就明白了只有拥抱人工智能,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工智能对于进入到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于人实现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又更近了一步。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不会例外。随着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核心技术等一系列的发展,必将尽可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模式必定会推动生产力获得更高的发展。同时,虽然每次科技变革都会使一些旧的就业岗位消失,新的就业岗位产生,但与过去一切变革相比,人工智能对就业造成的影响与冲击前所未有。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看,有学者提出了“无产阶级无用论”的观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必将直接影响到那些工作容易被它所代替的人,从而较短时间内就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当然,这对于人能从简单、机械、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无疑是件好事,但对于只拥有最基本生存能力的人来说,一旦那些他们能做的事情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机器取代了,那么他们便很难重新快速地找到新的工作,这将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和贫困人口。其次,人工智能必将会对个人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或者说更高的要求。身处在这样时代的人,由于不再有从事简单劳动的机会而必须转向人工智能所取代不了的职业,也必须接受更高的教育以发展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力素质。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对于那些工作被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人来说,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新的劳动者来说,会有许多人因为贫穷而无法接受教育,也就无法获得新的劳动技能,无法获得工作。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好像的确让我们丢失了工作,丧失了谋生手段。但是,这是不是也为我们重新定义自身提供了机会,是不是也为我们去做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只有人才需要的事情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实现每个人的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上来看的。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的确在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巨大挑战。而我認为我们要做的不是阻碍它的发展,而是努力让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它只朝着有利于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董艺(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