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公共艺术宣传的方法与意义
2019-12-24郑子昂
摘 要:公共艺术是20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艺术领域的一个新型概念。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传递文化精髓、宣扬社会价值、提升审美品位等重要的社会使命。本文以1928年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宣传画为例,试图分析红色公共艺术宣传的几种实现途径,并对宣传画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意义进行评述。
关键词:红色公共艺术;中央苏区;宣传画
一、中央苏区宣传画的时代背景
红色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革命、制造社会舆论、营造政治氛围为目的的绘画,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是鼓舞人心的宣传手段。
为了动员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战争,巩固革命根据地。因此急需公共艺术的介入,以达到“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的目的。但由于从地方群众到军队指战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少美术专门人才,致使宣传工作不够充分,红色公共艺术极匮乏。
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决议案,其中明确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
1933年12月11日工农美术社在瑞金成立,促进了中央苏区美术的蓬勃发展,使群众性的美术创作与宣传活动,逐渐转变为革命斗争武器。
二、强化对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思想
政治宣传是一切政治实体传播思想的基础活动。对于刚成立的中央苏维埃共和国来说,政治宣传画获得广大革命群众的喜爱。
中央苏区宣传画的创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苏区的斗争需要,其宗旨是为了唤醒民众、团结力量、共同抗争,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迎合军民的心理,刺激军民的视觉享受。
《红星画报》中的宣传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如图1所示)画的是一列正在前进的火车,在车头上写着“党支部”或“共产党”三个字,在车厢上写着“革命群众”或“游击队员”四个字,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以及革命群众与共产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宣传画、画报、画册等都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宣传形式,而宣传画也是当时中央苏区运用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它对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鼓动宣传作用。
三、开展广泛的思想活动
(一)革命思想动员
国共两党的政治竞争,是革命深入传播的关键动力。国共分裂后,中共湖南省委强调:“要下全体动员令,是每个同志成为宣传家,并且要大胆、勇敢。”“不努力宣传就是反革命。”
而红色宣传画的内容是最写实的,最具体趣味的,并得注意和群众的生活关系配合,只有苏区群众的内心受到刺激,宣传画的思想才能融进至群众的骨髓中。中央苏区的宣传画强调时效性,“宣传画的出现必须要配合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适合每一时期群众的要求。如果错过了时间的作品,那将成为‘明日花黄,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第二还强调“革命性”,要努力挖掘反映当地的典型事物,用当地群众最熟悉的题材来刻画。比如当时一幅名为《选举运动》的宣传画,画面表现了苏维埃政府是为广大劳苦群众谋利益的政权机构,人们行使着主权,通过选举运动,把好干部选入苏维埃政府机构内,把官僚主义分子、贪污腐败分子扫地出门,纯洁革命队伍,增强革命的战斗力。这种“革命性”的策略不但拉近了群众与宣传画之间的距离,还让苏区群众有一种代入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二)战争思想动员
1930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发出了“宣传动员令”,提出了“对白军宣传口号十二条”。号召全体工人、农民、红军指战员,只要会写字、会画画的,都拿起笔来写那十二个口号。不但在屋外写,还要在屋内写,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堂屋内、睡房内、厨房内、厕所内一概写得满满的。
宣传画不仅只是勾画战争场面鼓舞人心,而且还会通过表现苏区人民的生活状态来激励群众积极踊跃,生活状态更能让苏区军民感到亲和力。
《送郎当红军》(如图2所示)描绘了根据地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并在亲人们的欢送下走向前线的动人情景。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巩固和扩大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果实,苏维埃政府需要不斷扩充兵源。为了保卫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妇女积极参与扩红支前运动,出现了百名妇女送郎当红军的动人场面。妇女把自己亲手编织的草鞋递到丈夫的手上,叮嘱丈夫在战场上要奋勇杀敌,早日安全回家。丈夫一手接过心爱的妻子精心编织的草鞋,一手抱着幼小的孩子,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与妻子告别。
(三)建设思想动员
面对农村革命对经济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忽视经济建设等问题,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中央政府后必须想办法尽快地改变这种现状,为此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现在各地革命工作人员中,还有许多人不明了经济建设工作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着重讨论经济建设的问题。……各地还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这是十分紧要的),还没有在群众中造成为着经济建设而斗争的热烈的氛围。”
《收集》(如图3所示)画面分上下两部分构图,上部是收集粮食归仓的两位农民,看着收货满满的粮食,脸上自然流露出欣喜的笑容;下部为一正在插秧的农民,画面配有文字:“努力收,努力种,为自己,为群众;为了革命的战争,大家努力来劳动。冲锋!冲锋!看哪个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经济建设,为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群众生活得以改善。
中央苏区的宣传画,具有浅显易懂等特征,群众易于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进行革命宣传的生动教材,创新了中央苏区的宣传形式。
四、中央苏区公共艺术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美术界的美术工作者、爱国志士拿起笔,投身斗争,发挥了文艺革命的先锋作用,但一直被抑制在萌芽状态。所以,苏区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较为完好地做到了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首次为工农兵服务,这次创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苏区宣传画的大众化,首先在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数都是红军和工农群众,所以苏区美术才能做到真实地描绘革命斗争的场面,真正受到苏区人民的喜爱。其次由于苏维埃政府对宣传的高度重视,苏区美术活动才能够在红军和苏区群众中广泛开展,这就是苏区美术的普及。最后苏区宣传画具有鲜明的革命特征,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更能为广大苏区民众所接受。
苏区美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直接领导的苏区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的一部分。虽经历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我国现代美术史的浩浩长河中,留下了浓厚的一抹色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
[2]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湘鄂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G].南昌: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96:576.
[3]廖正本.中央苏区宣传工作初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1):10-16.
[4]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20-121.
[5]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苏区研究论文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
[6]阳振乐.红色画典:(红色中华)漫画通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7]林道福.中央苏区美术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央苏区红色宣传画研究.
作者简介:郑子昂(1994—),男,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